今天我们交流的题目叫“探求世界的真相”。事实上,认识世界的真相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目标,佛教经典里所说的“真如理体”,如如不动的“诸法实相”,就是世界的真相。
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所有的认识体系中,包括宗教、哲学和科学在内,可以跟我们通常所讲的真理、真相划等号的,只有佛教里的“真如理体”。所以古人开悟,祖师称之为“悟理”,这个理,也是“真如理体”,而不是我们通常讲的道理的理。
在如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很多人对科学的崇拜变得很不理性,甚至把科学与真理划等号。这是对科学的误解。科学从来是要不断地辨析、不断地证伪、不断地发展的,在科学的范畴中,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的概念。
在概念上,只有真如可以与真理划等号,这正是佛教作为一个智慧传统的核心特色。关于真理或真相,佛教里讲得非常多,比如佛教的总纲真谛和俗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和俗谛,分别是真实真理和世俗真理。真谛就是讲世界的真相,讲一切法非实有的真实。它是令我们破除对假象的执著,证入真如理体的智慧传统。所有般若经典都以真谛作为主要的智慧内涵。俗谛就是讲事物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如果宽泛地说,世间所有的知识文化、科学体系都可以涵盖在俗谛的范畴之内。但这样说是站在一个包容的角度,比如化学、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成分、性质及成分的变化,事物的运动状态及相互作用等,后面我们会讨论到,这些观察和研究出来的物质世界的部分现象和规律,带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而佛陀反复宣说的俗谛——“缘起法则”或“因果法则”,对于事物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着非常准确、非常全面、非常精要的论述。经典里讲,“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佛。”
佛陀的另一个称呼叫“如来”。《金刚经》里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讲佛陀的自住境界,诸法如义,也就是一切法不动义。当然,这个“不动”不是我们所说的“动静”层面的“不动”,而是指一切法真实的体性。所以说佛陀、如来本身就是真理的代表。
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能部分认识到的真相,就是无常、生灭、变化,但这属于有为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我们凡夫层面对世界真相的认识。凡夫的心是生灭的,所以见到的法受认识的局限,也是生灭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学习佛法,就是不断地放下对于世界、人生种种现象的错误认识,不断地接近真实、认识真实、体悟真理的过程。这是一个佛教徒应有的学习佛法的态度和目标。
人类认识世界真相的障碍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自己对于真理的认识过程和一些思考。
很小的时候,我对于这个世界的真相特别好奇,有一种天然的兴趣和探求的意愿,所以喜欢学习、喜欢读书。但是到了大一大二,听了很多课以后,我忽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因为我发现大家好像不再关心世界的真相,而是更关心一些技术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现实利益;同时我还朦胧地认识到,似乎当时那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天然的局限和障碍。
大学毕业以后,接触到佛法,我才忽然找到了重新探索真理的道路。可以说我对佛法是一见如故。经过这些年对佛法的学习和对以往的反思,我总结人类认识世界真相有五个方面的天然局限和障碍,这些局限是任何凡夫都无法逾越的。不管是普通人、著名科学家,还是知名宗教家、哲学家,只要还是凡夫,以凡夫的认识能力去认识世界,在这点上都是完全平等的。
障碍之一
第一个方面的局限和障碍,我们只能见到事物的现象,不能见到背后真实的规律及其真性。
首先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不会认为事物有真性。比如说手机,我们先看到的是外壳,即便你一层层打开,看到它所有的零件,这些依然都是现象,而不是真相。科学研究总想通过现象去研究真相、真理,即使物理学家已经从分子、原子研究到弦波,但是人们依然没有见到真相。
比如,了解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电子有质量,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见到过电子,只能见到电子云。因为波粒二象性,一个基本粒子运动时,呈现出来的是波动相,永远无法看到它静止的粒子相。因此科学家们只能通过电子运动呈现出来的轨迹,来推算它的质量。没有见到粒子相,靠推算得出质量,这本身就带有哲学色彩。依佛教常识,我们永远也见不到,因为凡夫只能见到现象,见不到真性。规律也是如此,我们只能看到现象,研究现象的规律,不能够直接见到规律。这就是我们跟真实的距离,这是第一层障碍。
障碍之二
第二层障碍,我们只能看到部分现象,不能看到全部现象。即便是现象,我们也只能看到部分,不能看到整体。就拿这个杯子来说,因为角度的局限,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到杯子的全体,即便我们使用电脑协助,你也只能看到这一面,然后转过来看到另一面。一个杯子都看不到它的整体,更何况那些复杂的事物,乃至于整个世界呢?只能看到部分现象,却把它当成整体,这种情况很现实,在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遇到。比如在工作中,有些情同手足、一起创业的朋友,后来居然反目成仇。因为刚认识的时候,大家表现出来的都是比较阳光的一面,相处久了,负面的性格、习惯、思想开始冒头,在特殊的因缘下,就可能产生深刻的矛盾。有个很残酷的例子,大家知道韩国前总统朴正熙是被谁刺杀的吗?他的卫队长,也就是保护他安全的负责人。想想看,负责他安全的卫队长,应该是多么知心的朋友啊,反而把他刺杀了。这一切,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都是规律的表现,朴正熙只看到了卫队长的部分情况,却以为自己很了解他。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夫妻之间,谈恋爱的时候,风花雪月;一旦成家,柴米油盐,就很平淡了,甚至会产生婚姻危机。因为恋爱时,人们只看到了对方的一面,却把它放大成一个整体;结婚后,接触久了,以为对方跟以前不同了,于是产生了危机。回到科学领域,比如都预告今年是冷冬。湖南冬天本来就冷,为了过冷冬,我们准备好了电暖器、木炭,结果今年冬天特别暖和。一个马上到来的冬天,这么发达的气象科学、完备的探测仪器,想要预测它的冷暖,居然都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因为世界太复杂了,我们只了解部分现象,然后试图通过这部分现象,去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很难成功的。
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做学问、搞科研,凡夫都只能了解部分现象,这是第二个障碍。
障碍之三
第三个障碍,我们所了解的部分现象,也只是主观现象,不是真实的“客观”现象。因为我们对认识事物现象的“观察主体”——心,并不了解。
谁看到自己的心了?我们不但看不到自己的心,有时甚至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由人类的观察能力和角度所决定的。现在大家还能进行基本的交流,是因为我们大的角度是一样的,这就叫“共业”,就是我们共同召感了共同受用的环境。
虽然人类之间可以进行基本的交流,但是想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就比较难了。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对方。
人为什么会孤独?为什么有的时候,大家面对面办公几十年,夫妻共同生活了一辈子,还不了解对方?就是因为看世界的眼睛不一样,认识世界的这颗心不一样。
因此,在我们认识自己的心之前,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哪怕是能够认识到的部分现象,也都是基于自身主观视角的假象。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物理学中有个“测不准”原理,它告诉我们无法准确测量微观世界,因为观测者与被观测粒子是互动的。其实不仅微观世界如此,宏观世界比如地球也是如此。人心对地球复杂、微细的影响,我们当下无法看到,但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看到,比如说雾霾。其实,心和世界一直在互动中,只不过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欠缺,认识得太粗,甚至是错误的,所以不能体会到这一点。
佛教的认识方法是通过认识观察的主体——心,来认识世界;但凡夫哪怕学了再多的科学知识,他对世界所有的认识,都是在没有认识自己心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障碍非常深。
障碍之四
第四个不可回避的障碍,就是凡夫处理一切现象的理性思维有天然的局限。这方面的问题,哲学家已经研究得很多了,经典里讲得更多,今天我们不详细列举,只介绍两个方面。
首先,整个世界都是在当下存在、当下发生,不是在过去,也不是在未来。真正的过去是在过去的当下。唐朝是在唐朝发生,不是在宋朝,也不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发生。“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永远都是如此。所以这个世界都是当下的存在,但是凡夫的思维,都不是当下的。比如,一看到这个杯子,我们马上思维这个杯子是怎么造的,哪里买的,多少钱一个。这种认识、思维的过程,永远与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真实有天然的、无限远的距离,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严格地说,思维都是马后炮。正发生的时候,你无法思维,只要一思维,当下就错过了。净慧长老说:“把握在当下,电光石火顷。”真实、真理永远在当下,一动念就错过了,想得越多,错得越远。但世间的学问,比如哲学,反而更加关心思维体系的严密性,不关心真理。有哲学家曾说:哲学家的结论是否荒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自恰性和思维完美性,重点是自圆其说。听到这句话,大家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佛教反对沉迷哲学思辨及分别戏论了。如果一个哲学家向佛请教哲学问题,佛是不回答的,因为对方不关心世界的真实,佛跟他说话没有意义。其次,思维的第二个局限,就是只能研究少数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对象太多,思维就无法进行下去。物理学家曾经认为如果多于两个天体,它们的互动关系就无法预测。这就是为什么气候预报很难,因为变动因素太多。我是学地震专业的,大学期间我就明白,地震永远不可能被准确预报,因为影响地震的因素太多。复杂的现象是不可预测的。气候、地震不可预测,人生不可预测,社会的演变不可预测。一个人能不能赚钱,谈恋爱能不能成功,能不能生一个可心的孩子,都不可预测。因素太多,人没有能力去处理,这是我们思维的天然局限。重点在于,没有哪个事物是简单事物。说一滴水包含整个世界的秘密,一点也不夸张。整个宇宙的演变,地球的演化,所有的信息都已经汇集到这滴水里。这一滴水,能够直接推演到宇宙的诞生,有尽头吗?有人说,修行很简单,我不这么认为。我学了几十年了,还没学明白呢。这个世界,非但修行不简单,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临济禅师讲:“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没有一法是简单的。佛教经典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众因缘所生,我们凡夫的思维只能分析、比较、判断少数几个要素,永远不可能得出真理来,充其量只能得到相似真理——在某一段时间、某一个特定范围、某一个误差之内相对稳定的结论而已。障碍之五
第五个障碍,只要还是凡夫,我们就会被种种的思想、价值观、情绪、好恶所缠缚。比如看科学史,我们会发现有时世界级科学家之间也会一辈子吵架,就像是两个小孩打闹一样,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都是被烦恼束缚的。哲学家也是一样,有些西方的哲人,被称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哪怕是大科学家和哲人,也都是被烦恼缠缚、不得自由的,在这种情况下去认识或谈论世界的真相,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哪怕是对待一个普通的事物,比如一朵花,我们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艺术家看了可能会感动得流泪,画得比现实中还美;植物爱好者则可能最快反应出其所属的科属;匆匆忙忙的行人,可能会熟视无睹。每个凡夫都有自己的关切点,无法脱离自己的价值观、情绪、好恶去认识世界。凡夫见到的现象、认识的世界,一定是被自身所局限的。
小结
总之,对于人类来说,只要还是凡夫,都有这五个方面的局限和障碍,制约着我们真正认识世界的真相。因此我们对于自己过去所有的经验、知识和思想,都应该有所存疑。
如果我们天天只是继续忙着积累知识,甚至于泡在手机、网络、东家长西家短的世界里,连信息和知识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无从得知,这样的人生该多冤枉、多委屈、多荒唐?其实人类文明几千年,无限的生命长河当中,绝大部分的生命,从生到死,本质上都是这样过的。
所以,佛陀刚成道时不想说法。因为刚才我们讲的这一切障碍,佛陀都超越了,他看到了绝对真实,但是我们无始以来,还被这些牢牢地障碍着而不自知,很难相信和理解佛陀所讲。后来,大梵天王和帝释天不断地祈请,佛陀才展开了他对于世界真相的述说,开示我们认识世界真相的方法。
佛教认识世界真相的方法
佛陀对于我们生命的局限性,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呢?
第一,既然我们看到的是部分现象,那么就应该停下来,认真地观察,把现象看得清楚一点,全面一点。比如说,有人认为自己或异性很漂亮,那么你就认真地看一看,看看身上的三十六物——发毛爪齿、涕泪涎唾、生脏脓血、屎尿诸虫等等,了解一下它的真相;实在不行可以对着尸体看一看,看看它腐烂的过程,或者简单一点,就到网上找些类似的图片、视频去看。这叫“不净观”。
有人认为,生活多美好啊。多观察一下,特别是中老年人,你身边逐渐有很多人离去,看看病房里躺着的那些人,对自己也是一种警醒。我出家以前,有时跟同事一起到北京八宝山参加追悼会,参加的时候,大家都说,人生短暂啊,真是得好好想想了!等到参加完,回来用不了三两天,就像没发生过这回事一样,以前怎么过还怎么过。
要想了解生命的真实,需要有智慧,停下来慢慢地看、深入地看、仔细地看。
第二,既然我们过去是用一颗自己不认识的心去观察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它。比如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禅宗强调的反观观心,反观能观之心。如果我们以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心观察世界,那叫攀缘外境、流浪诸有;如果我们反观能观之心,这才是通向真实的亲切的路径。这样才能认识自心,认识了自心,同时也就认识了世界。
第三,就是依据经论的学习,建立对世界的正见和正思维。经典里记载的佛陀对于世界真相的认识及认识方法,有不同风格、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表达,都可以根据众生的特点,帮助破除种种假象,体悟世界的真相。
《楞伽经》把整个世界的一切法归为五类: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也包括文化现象。“名”,指的是描述这些物质存在、精神现象的名词概念。“分别”就是我们对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好坏、美丑等种种虚妄的思维判断等念头。前面我们讲凡夫认识世界存在五大障碍,就是因为始终在相、名、分别当中打转,从来没有离开、超越这三法。
那么“正智”,则是依据佛陀揭示、宣说的真理,建立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知。但由于我们尚无法认识自心、思维存在局限,所以这时的正智也有局限,但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成长过程。当我们不断地用正智来破除邪见,不断地让自己身心净化,最后对“正智”也不再执著,才能够真正超越认知障碍,契入世界的真相,见到真如理体。这种生命对于真相的回归,就是“如如”。
“如如”是诸佛菩萨的生命境界。“正智”是我们三宝弟子依据佛陀的教言不断建立的智慧。“相、名、分别”是我们凡夫的经验世界。
对于初学者来讲,以正智破除分别是关键。不管是八正道还是五根、五力,都强调智慧,都以智慧为引导。以正智引导信心、戒行、止观全面增上,这是修道的一个基本原则。
再进一步,破除分别最锐利的工具就是大乘经论智慧。在一切大乘经论智慧当中,以般若智慧为核心。般若经典很多,比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维摩经》《楞伽经》等。我个人受益最多的,除了天天读的《金刚经》和《心经》以外,就是《中论》和《楞严经》。这个时代理性非常发达,我们要重视这些对于正知正见辨析得非常精微的经论。学习的方法,首先是不断地读诵,然后再来学习祖师大德的注解,之后不断地在禅坐和生活当中去参悟。
明影法师年讲于北京图文来源:赵州茶馆、网络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