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古代五台山在建寺方面,与其他地域的不

引言

浅析古代五台山在建寺方面,与其他地域的不同之处——中古佛教中能够吸引更多信众的是信仰型的宗教实践,其中包括诵经、坐禅、发愿、造像、建寺等兴福活动,其中建寺兴福是神圣空间拓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五台山建寺的原因与其他地域有所不同,其中常常出现先行构想幻化寺庙空间故事的情形。

五台山神圣空间信仰有中向来有“化寺”的传统,《广清凉传》中专门辟出四个独立章节记录了唐代僧人逢遇“化寺”的情景。

分别是开元四年神英入化法华院、开元二十四年道义入化金阁寺、大历二年无著入化般若寺、大历五年法照入化竹林寺。

事实上,除了这些题目为“化寺”的高僧传记,《古清凉传》、《法华传记》和《广清凉传》等文中还有很多类似于“化寺”的神圣空间的记录。

一、神奇空间的传说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产生了有很多关于神奇空间的传说,五台山神圣空间的想象与这些情况颇为相似。

流传最广的传说要数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人遇到隐秘乐土的故事。

陶渊明附诗曰“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将之定义为一种隐逸避世的神圣空间。与神圣相接的空间入口往往是自然的洞窟或者生活中常见的采集、狩猎景象。

从生活场景过渡到另外一个理想空间的情况在其他神话中也常常出现,正如伊利亚德所说:“神圣之所并非人类的自由随机选择,而是通过一些神秘征兆去寻找和发现”。

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一类的故事,也多出现在汉魏时期的《列仙传》、《拾遗记》、《搜神记》、《搜神后记》、《幽明录》等笔记小说当中。

除了“桃花源”之外,流传最广的还有“刘阮天台遇仙”的故事。

无论是桃花源还是刘阮遇仙都是现实生活的反馈,其所到的“秘境”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五台山“化寺空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也是由世俗空间到超世俗空间再到神圣空间的演进。

慧祥所撰《法华传记》《弘赞法华传》《古清凉传》中收录了同一个故事,隋并州人高守节入五台山修行时“见三草屋,才可容身”。

当他最后离开时这些草屋已然不见,这种亦真亦幻的修行空间因神话而产生了神圣性,同时也反映了早期五台山兰若头陀的修行传统。

《古传》还描述了一位代州信士,他在山中曾到一处“屋宇如凡人家,中百十余僧”。

山中出现的房屋貌似百姓居所,但因僧人居住而变为神圣空间,虽然这里对僧人的修行方式并未进行描述,但文中还是叙述了僧人有服食神奇植物的传统。

故事最后,信士返回再寻时,这些神秘的房屋已不见踪迹,这种关于神圣空间的故事突出了五台山信仰中追求长生长寿的一面。

《古传》中描述的创设性神圣空间还有不少。

北齐定州僧人明勖在五台山中巡访圣迹,在东台东南山谷中“见一故屋”,后来“住屋异僧,倏焉俱失”。

恒州刺史呼延庆在山中打猎,因追逐一山猪而见“二长者须鬓皓白”所住之处有房屋及“枣林”。

大孚寺僧祥云,由金刚窟山神接引,入窟“至数里,见宫殿园林并饰以朱碧”。

僧明禅师追随其师周沙门在东台华林山访寻文殊菩萨,在深谷中“忽见一石臼,如新捣药,旁有木杵”。

后来的场景就变得宏大起来,“忽见茂林清泉,名花异果,廊庑交映,楼台闲出,鲜花照烂,状若天宫”,在最后离开时,“徘徊四望,都无所见,唯高山巨谷,蟠木秀林而已”。

僧明所见的楼阁空间明显比高守节、代州信士、呼延庆和明勖所见更为富丽堂皇。

与祥云所见的金刚窟内场景也有所不同,但其中描述捣药的情节也显示了五台山和神仙信仰的联系,之后他还由捣药之地进入了“天宫”一样的神圣空间。

状如天宫的描述并没有突出佛道之间差别,可见五台山在这一时期常常被当做民间传奇和佛道交织的神奇境界。

二、五台山信仰的成分

当时的五台山信仰也存在佛道交融乃至民间信仰的成分。

正如近年来美国学者李福在研究早期中国北方宗教信仰时发现,北方民族的信仰中实践中并非单纯的佛教或道教而是可以归纳为一种“佛道信仰”。

就五台山朴素的幻化空间而言,随着历史时期的演进和五台山佛教的转盛,这些突现的房屋逐渐由生活场景发展为神仙居住的场景。

在五台山最初和佛教相关的传说之中,修行者或寻仙访道者所见的空间亦真亦幻。

可以说是现实苦修搭建茅棚的反映,代州信士看到“捣药”和食用“大如荷叶”的植物,也反映了五台山的日常场景。

到周沙门和普明禅师见到“状如天宫”时,这种神圣空间就开始带有了仙境的幻想。

不论是草屋、普通房舍还有楼阁宫殿,神圣空间明显随着仙人、异僧、奇士的出现具备了神圣意义。

将故事中幻化空间变为现实的寺庙空间是五台山的一大创举,也是五台山神圣性之所以扩大的原因之一。

《广清凉传》第十章“安生塑真容”中讲到,唐景云年间法云在在大华严寺北灵鹫峰“缮治堂宇”,募得处士安生为文殊菩萨塑像。

文殊真容现七十二次,塑像乃成,真容化现之处建成的“真容院”后来成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中心殿堂。实际上,真容院建设时,大华严寺也经历了见“化寺”空间到建寺庙殿阁的过程。

与《古清凉传》中诸多僧人信士遇仙见到亦真亦幻的空间不同,五台山在开元年间出现了依照“化寺”开始建设寺院的情况。

《广清凉传》有“牛云和尚求聪明”一节,雁门僧人牛云天生愚钝,十二岁时父母送至大华严寺出家,三十六岁时在巡礼台顶时得遇文殊菩萨求得聪明。

文殊告知其于“涧东院有大因缘”,因此牛云于次年在此绕塔行道,见空中化现“善住之阁”,后来华严寺即建有善住阁。

按照记载,牛云圆寂于开元二十三年,时年六十三岁,以此推知他在见“化善住阁”时为年,亦即景云年间,与法云建真容院时间相当。

崔正森先生最近年来认为,牛云就是法云,虽然这一结论证据似乎还不够充分,但建设于八世纪初期的华严寺“善住阁院”可以看作是僧人所见神圣空间变为现实的第一个案例。

《广清凉传》载,开元四年神英来五台山巡礼,在“华严主院”停留,在寺西林中见“化法华院”,后来依照此形制扩建成“法华院”。

大历二年温州永嘉僧人无著在华严寺“众堂”安止,同年,金光照和尚来山,在大华严寺“万菩萨院”安止,法照在大历五年第二次来山时在华严寺“般若院西楼”安止。

澄观大历十一年来游五台,于华严寺西“般若院”住下,无染贞元七年至五台山住善住阁院,贞元二十年,天台志远来山,在华严寺“右小院”挂锡。

三、华严寺的建设

开成五年圆仁因此将五台山华严寺目为“天台之流”,元和四年年,尼法空在华严寺西北“三泉院”逢遇文殊化现老人,大中四年常遇游礼五台山,在华严寺“菩萨堂”驻锡。

虽然《广清凉传》中的故事多处于僧人的神圣叙事和传说,但其中涉及到华严寺中的诸多院名可以反映出华严寺在不同时期的建设情况。

华严寺在景云年间进行了小规模的修缮,僧人募集资金的方式以“文殊真容”化现为始,又因牛云见“化善住阁”而建成“善住阁院”。

因神英入化法华院的传说而扩充出单独的“法华之院”,大历初年不空奉代宗之名进行了修整,此时的修整大概是因为文殊真容故事已经颇有影响的缘故。

另外,圆仁来游五台山时,因天台志远而其驻锡的小院看作是天台院的例子说明,华严寺中的“院”经历了由少到多发展,也借助了僧人的修行和传法活动。

高僧无疑为神圣空间的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华严寺在唐代的建设主要因文殊化现故事渐多而成,到北汉时期华严寺在僧统继颙的筹备下,建成了五台山最大的寺院。

形成“华严寺楼阁,凡三千间”的庞大规模,可见,虽然民间力量在寺庙空间建设中虽作用颇大,但建筑规模与国家支持始终无法相比。

《古清凉传》记载,清凉寺为孝文帝所建,并以五台山有清凉寺而作为五台山就是《华严经》文殊道场清凉山的证据。

这一不充分证据我们已经在以清凉府为折冲府的理由进行了反驳。

结语

实际上,《广清凉传》认为清凉寺是依山立名,可见古人在先有寺庙还是先有五台山是清凉山的说法时已经颇有争议。此外,五台山传说中常常有一种将建寺时间向前代推移的传统,不但大孚寺有汉代开基的说法,清凉寺也有汉代建寺的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