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佛湾第36号十六罗汉龛释迦牟尼佛
释迦像用写实手法精雕细刻,而左右侧十六罗汉但求整体效果简练朴素。
北山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局部
(北山)毗沙门天王面露威猛形,怒眼满开,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衣,两肩火焰飘逸,三叶天冠上有凤鸟,一手托塔,一手持三叉戟,昂首挺胸,脚下踏三夜叉鬼,天王两侧胁侍五太子、五行道天女或妻以及两部夜叉罗刹等眷属。天王威严的气势,侍立眷属现愤怒像或恭敬肃立、含笑捧盘以及侏儒等,都通过严谨精湛的技巧,得以充分表现。(《造像》)
北山第号千手观音
北山第号千手观音婆斯仙
唐末天复元年及五代造像由繁入简,龛中设四十臂观音,左右侍立婆斯仙和吉祥天,观音座下左右各跪一穷叟一饿鬼。
北山佛湾第号药师佛经变
五代永平年间造像与唐末风格无明显差异,大致四十余年后广政十七、十八年造《药师琉璃光佛龛》及与之毗邻的《千手观音龛》出现了新风,不再强调衣裙起伏变化与体态的关系,采用大块面积棱角分明的雕刻手法。北山佛湾第号水月观音龛
北山佛湾第号数珠手观音龛
佛湾《水月观音》(号),《数珠手观音》(号)与淳化五年观音、地藏十王龛造像风格接近,透过衣裙可见体态之美,有盛唐造像余韵。佛湾水月观音俯首微笑,观想莲池映月的造型,生动传神。数珠手观音两手交于腹际握一串数珠,衣薄透体,饰带迎风飘舞,虽然细部已漫漶,与水月观音造像,同样具有秀美的仪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净瓶观音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文殊菩萨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文殊菩萨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玉印观音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玉印观音头像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如意珠观音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普贤菩萨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普贤菩萨头像
北山佛湾第号转轮经藏窟日月观音
《转轮藏窟》中八菩萨或坐或立,或正或侧,乘狮乘象,或坐岩石,或坐束腰方座,或站立莲花上,服饰有的披天衣,有的穿对襟或通肩广袖,衣裙覆盖宝座上或下垂及地,胸前璎珞花纹组合,宝冠样式和纹样变化无一雷同。观者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环视,从一尊像移向另一尊像去深入观赏细部,能感受到造像彼此之间姿态变换呼应,形体局部起伏转折的微妙。该窟造像在整体和谐统一之中富于立体造型的美感,八身菩萨一个比一个美丽动人,令观者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其造像的富丽工整与朴素洗练两种手法并行互补,对比强烈,显示出匠师在雕刻艺术语言上,力求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宝顶山大佛湾局部
宝顶山释迦牟尼涅槃图
宝顶山道场造像以叙事说理、阐明显密经义为主,因而重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陈述,以通俗易懂、生动感人的艺术语言尽情描述,粗犷朴实,情趣盎然、民间风味浓郁。宝顶山造像诸佛、菩萨、明王、鬼神、凡夫俗子人物众多,场面宏伟,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不少精品艺术感染力强烈,在石窟造像中极为罕见。宝顶山千手观音
观音的千手造型写实,手势正侧俯仰,高低错落,姿态多变,该造像强调经中所说,“千手观音眼表智慧,手表功能,眼所照处,即手所施处,对众生苦难无手不知,皆与拔济”,千手分布的面积约占整个造像面积的四分之三。
毗卢洞造像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吹笛女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弟子像
宝顶山《地狱变》局部
《地狱变》造像百余身接近或超过常人身量,罪人受种种苦刑,现世男女醉酒杀生,表情生动,性格鲜明,传神写心,刻画入微,善恶苦乐千状万态令人警绝。《地狱变》中为了强调狱卒凶残及受刑人的痛苦,对人体结构、运动规律、面部表情都以夸张手法,揭示其内在的感情,动人心魄。在不少的情节中以二至四人为一组,表现在同一环境,不同性别、年龄和身份的受刑人惶恐、愤怒、绝望、悲惨的心情,形象和感情变化层次多样。诸如寒冰瑟缩、裸身颤抖、咬牙或张口,以及在黑暗地狱中摸索前行的男女。十大明王像之一
在第22号摩崖上的十身明王、金刚雕像中,有五身还未完成,显出块状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凿痕,崖壁上还有经过粗打的石胎和刻的雕像轮廓,可以作我们了解古代雕刻制作过程的很好资料。牧牛图局部
《牧牛图》中牧牛情节十组,牧牛人或老或少,牵牛行走、站立、坐卧,其间穿插虎、猴、鸟、鹤、竹林、果树等动物、林木,生动自然,当地人称为放牛坪。修行者观图像,读颂词,得知“调伏心意,消除贪痴”、“若见心性为驯牛即见佛”;凡夫俗子观赏,宛如活泼清新的一首牧歌。
这些大足石刻的精美旧影均由李巳生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拍摄。李巳生(-),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曾任大足石刻研究会副会长、顾问。长年从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亦是研究大足石刻的资深专家。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成立。20世纪50年代,他和雕塑系师生先后多次到北山和宝顶山摄影、绘画、翻制雕像,翻模品运回学校陈列。到年,雕塑系共翻制了两百多件大足石刻,学校专设古代雕刻陈列室展览,并精选图片百幅带赴北京展出,引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