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巧若拙,观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之美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88.html
《老子四十五章》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的“大巧若拙”是指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透着深刻的辩证思想。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美学、雕塑等都有很深的影响。龙门石窟造像手法就典型地体现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一、在佛像造像手法中运用的相关研究(一)国内相关文献综述据笔者统计,对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有70余篇,学者们从老子“大巧若拙”的概念人手,对其美学内涵、自然本真的审美特征、“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对艺术家、工匠的创作影响,对中国美学历代发展的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大巧若抽”美学思想分析对龙门石窟造像手法的影响的文献资料较少。下面将从老子“大巧若拙”美学思在绘国、雕塑两个方面和有关龙门石窟造像手法的文献进行综述。关于老子“大巧若拙”在绘画中的研究中,冯莎莎”杨丽霞”认为“大巧若拙”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它对艺术家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境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还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拙”也是艺术家们一直所追求的审美效果。关于老子“大巧若拙”在雕塑中的研究中,颜友山国从“大巧若拙”自然朴素的气质与韵味的审美特征,对根雕作品进行了赏析。郇树海1论述了“拙”在汉代雕塑的表现以及“拙对当代雕塑艺术的意义。从审美角度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进行研究中,张金峰、任凤霞四从审美特质角度分析了龙门石窟造像的美学特点艺术精神和日益汉化、中国化的特点。总结了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以情达意的艺术精神,造像的汉化特质,佛教日益中国化,不断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总的来说,目前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研究颇多,但对个别造像的造像手法、艺术风格研究较少,从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中古拙的角度对龙门石窟造像手法及艺术风格进行个案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二)概念界定“拙”的一般定义:笨、不灵巧、笨拙、弄巧成拙、抽劣;谦辞,称自己的,拙作、拙见、拙笔、拙著。“拙”在艺术上的引申义:它并不意味着艺术技巧和艺术效果的拙笨,而是表达真实和简单的本质,反对矫揉造作。凭借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感情,达到用技而不见技、守法而不拘于成法。追求内在简单、宽广、自然和朴实的美学效果。体现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工巧所不能达到的简单天真和天然的美,超出了艺术的技巧。在这一点上,“拙”已脱离了其原意,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这种无人工斧凿痕迹的创作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世艺术创造和欣赏的标准,崇尚“拙”,追求自然美和巧妙的美,已成为众多艺术家的理想。二、“拙”在奉先寺佛像中的表现奉先寺位于龙门山南麓,它由唐高宗李治创立。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尊佛像,两个弟子,两个普萨,两个天王和两个力士等九尊大像。奉先寺大佛作为龙门石窟唐朝时期较为有艺术影响力的佛像群既是对当时唐朝工匠造像水平的高超的反应,又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一)造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同时期开凿的佛像造型逐步显露出本土化特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相、婉雅飘逸到隋唐的短颈粗体、健康丰满、朴达拙重,这些变化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分割。奉先寺中的最为精美的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佛。奉先寺中的佛像每个佛像都有自己的特点,佛像的神态动作赋予其独特的个性。据说卢舍那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体态丰满,两耳下垂,身穿通肩袈裟,形象端正文雅,双眼凝视着下方,像一位充满智慧与慈爱的女性,左侧的迦叶是一.位看似经历许多世事的老者,脸上写满了沧桑,右侧阿难是一位年轻僧人,眉清目芳看似聪明伶俐、自信大方:弟子两侧的文殊、普贤菩萨各头戴宝冠胸挂理珞,表情柔和,姿态端庄大方:天王则手托宝塔,表倩严肃、气势威武,力士右手叉腰,左手合十,面目狰狞,性格暴躁。每一个佛像造型都塑造得很生动,整个画面既圣神又亲和,突显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水平,表现出自然浑成的大巧之美。(二)线条佛像的雕刻手法对佛像的整体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奉先寺佛像的在雕刻手法采用圆刀刻法,佛陀简洁流畅的衣纹、菩萨服饰和饰品的质地以及天王力士肌肉的凸起比前期平直刀法刻画得更为生动。用质朴的手法刻画出自然本真的佛像形象。卢含那佛像的身型线条柔和,表现自然、温和之美,二天王二力王的线条硬朗,显示出强壮之美。从佛像的雕塑形象上看到了唐代崇尚“丰腴为美”,也反映出了唐代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强盛。奉先寺雕像作为唐代皇家石窟艺术的代表,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东方佛教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美术史上集体创作的成功典范。(三)视觉效果奉先寺佛像群以放射状图案排列,以卢舍那佛为中心。整组佛像群通过起伏的曲线旋律相连,在整体外观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卢舍那佛头高4米,耳长近2米,高度超过17米,居于该佛像群中心;两边二弟子高约10米,通过对比烘托出主佛像的高大壮美;两个菩萨高约13米,这使得主佛像之外的近侧造像从尺度规模上有所上升。然而,艺术家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尺度对比,使神王、力士从相对高度下降到10米左右,且他们的绝对高度又高于弟子。因此,为神王、力士这类孔武形象展现出叱咤争斗的艺术气魄。为了充分发挥空间表达效果,艺术家以两个高约6米的.供养侍女形象填列于菩萨、天王的腋下膝前,它不仅协调了主像群间的空间联系,而且丰富了像龛题材内容的生活意境。这种精致而独特的整体设计使卢舍那群体佛像形成--幅主宾分明、和谐生动的画卷,与云冈县曜五窟相比,没有了罗列之感,但它反映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给人庄严神圣的视觉效果和激发人心的动态变化的力量感。巨大的石像给人在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如果把大佛比例进行任意缩小调整,它庄严、雄伟的气魄就会大大减弱。卢舍那大佛的眼睛很有特点,工匠采用阴刻的刀法,即把佛像的眼球雕刻成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凸出,利用光线的折射,使佛像的眼睛显得深邃而温和,让冰冷的石刻雕像有了生命感,艺术家这种看不出技巧的方法为大佛增添了一种现实感,使佛像看起来更加神采奕奕。也让观赏者觉得自己与佛有感情上的交流,达到“天人合-”的境界。三、“拙”对奉先寺佛像艺术的影响“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涵盖艺术的各个种类。崇尚“抽”,追求自然美、鬼斧神工之美已成为众多艺术家的理想。“拙”的美学思想对奉先寺佛像石窟雕具有指导意义,艺术家们塑造出来的佛像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它更加朴实无华,更贴近人类世界。同时,“大巧若拙”又包含着规律性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虽然奉先寺的佛像艺术是由艺术家和工匠创作的,但它并没有显出人工创造的痕迹,“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大巧若拙的艺术创造不但是有目的性的,而且是符合规律的,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高度统。而这种高度统的和谐法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然天成”,它似乎很朴实简单,却是一种“大巧”。这种“大巧若拙”的境界实际上是康德所谓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境界,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由。四、结语“大巧若拙”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命题,它不是以人为的秩序去改造世界,而是按照天地的秩序来实现自身,反映超越自然和纯真的愿景。艺术家受该思想的影响按照佛教的仪轨,雕刻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佛像群,同时还展现了这组群像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共同的主题,展示了当时雕刻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这种无人工斧凿痕迹的创作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世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标准。“拙”并不是一种炫技的表现,而是艺术家对生活观察入微,对所表现物目的性的准确把控,以及对表现空间的尺度规律的精准把握。崇尚“拙”,追求自然美和工艺美成为很多艺术家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