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岩,又名君子泉,位于资中重龙山北麓半山腰上,岩壁苍苍,泉水淙淙,民间称为滴水弹琴君子泉,是资中八大胜景之一。明代学者曹学著述的《蜀中名胜记》写道:东蜀领郡十六,而江山瑰奇,资中为最。资中胜游十四,而北岩为最。曹学的赞誉如此之高,主要是指这儿的摩岩石刻。
在这绵延米的石崖壁上,共有神龛个,石像躯,绝大部分都是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的作品,最早的一龛凿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在时间上,资中的石刻早于大足石刻;在布局上,资中石刻共有东南西北四大岩,相应集中,不像安岳石刻那么分散;在艺术上,资中石刻沿承龙门风格,又有许多独到之处。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后文皆摘录此书)根据《金石苑》引录的《重修北岩院记》[邵度,唐咸通十二年(年),清存,今佚]云,寺院始建于唐建中四年(),会昌五年()灭佛,寺院被拆毁,咸通七年()邵度任资州刺史,募资营建,至咸通十二年,建“僧房门屋总二十三间”,“依崇崖镌众像总一百三所”。现存造像记最早至大中八年(),所敬造为地藏菩萨一身,迟至广政二十一年(),所敬造为释迦牟尼佛并部众。重妆记则有大中祥符二年()和三年。
北岩最大的摩崖造像为释迦牟尼立像,北宋,龛高7.05米,像高5.35米,右手施说法印。
北岩摩崖造像,就分布在君子泉和古北岩上端两处岩壁间,不知道当年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在泉水上造像?这既不利于造像,也不利于长期保存。
君子泉的摩崖造像前用细网围栏保护包围,不太方便拍照。但铁网上挂满了祈福红绸和明显的香烛燃烧痕迹。
北岩摩崖造像龛中多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佛坐莲台,面相端庄;菩萨胸饰璎珞,仪态大方;力士肌壮筋突,形态威武。
北岩摩崖造像另一特点是铭刻多。自唐、五代、两宋、明清至民国的题记、铭文、诗赋、游记,遍布崖壁。这些遍布崖壁的题记、题诗和题词,为北崖造像平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进一步证明了自唐朝以来重龙山便是旅游胜地,是文人骚客云集之地。
中段造像多是小龛,有些在低处,又被上层岩石遮挡,需弯腰蹲下才能看清。有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三世佛、药师佛、观世音、地藏菩萨、毗沙门天王、老君等。
第88龛:“毗沙门天王”。天王身着七宝金刚甲胄,广目圆睁,不怒自威,具有威武雄浑慑伏力很强的艺术效果。
这是龛“大悲观音龛”,是北岩石刻中最早的一龛,刻于唐建中四年(),是晚唐观音造像的杰出代表,堪称孤品。主像为“千手观音”,高2.3米,端坐窟中,胸前六臂除上两臂残损外,中两臂结印置于腹前,下两臂轻按双腿。背部雕刻出里外两层,紧密展开的两圈手臂,各执法器。头部宝冠为极其精细的镂空雕法,面容丰润,嘴角略上翘,似笑非笑,造型精致。在外展的两圈手臂指端,镂空雕出一圈菩萨背光,呈火焰烧灼状。两侧刻有天龙八部诸神,多达91人。
这龛高3.2米,宽3.62米,深2米。龛内摆了许多供奉的佛和菩萨像,加之红布覆盖在主尊上,令人抓狂。释迦佛趺坐于莲台上,文殊菩萨头像全毁,普贤菩萨头像上部被毁,壁上刻天龙八部。
“古北岩”,是清光绪八年()知州贵筑高培谷题、中书舍人修文袁思韠书。
这是苏东坡书写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潇洒有力,乃民国时重刻。
古北岩在高处,造像区前曾建有栈道供参观,现已封闭,估计年久失修,此处未得游览。
栈道外还有几龛造像,除了用铁网保护的龛保存较好,其他龛的毁损严重。
铁网内的栈道看已经封闭有点时间了,靠近铁网的第一个龛主要是书法作品。
残留部分仍可想见当年的精美
资中北岩摩崖造像年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收录于《中国名胜词典》,现正积极争取将北岩摩崖造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北岩摩崖造像的大型龛不多,但有其他地区石刻不具备的显著特点,如何保护它的完美价值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