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拱寺石窟位于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的一处山梁的崖面上,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寺的历史背景及沿革
华亭县战国前属义渠,秦汉、魏晋之际北部属北地郡或安定郡,南部则属扶风郡。北魏移鹑阴县于今华亭西部,为平凉郡治,隶属泾州,后置华亭镇,属东秦州。隋以在华亭川故置华亭县,属安定郡。唐更曰亭川,寻复故,属陇州(今陕西陇县)。五代周复置。清属甘肃平凉府。石拱寺石窟所在的上关乡以地处三乡山上段,古关陇北支道要冲,故称上三乡关。明代曾设巡检司。陇山曾经是丝绸之路由陕西进入甘肃的重要道路之一,由长安出发西北行经陇县经过上关到华亭,由于古代交通的重要性,陇山东西在北朝时也成为佛教兴盛之地。华亭南川曾发现北魏至北周佛教石刻造像23件,向东的泾河流域更是石窟开凿的重要地域,石拱寺石窟正位于这一石窟开凿的区域内。
石拱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晚期(—)年间,唐、宋也有开凿之举,原有窟龛规模十分可观,由于山崖崩塌及明代焚毁和人为破坏,大型洞窟破坏尤为严重。据县志载:“嘉靖间,成郊古塔西之禅国院、红山镇之佛爷崖、凉泉寺、什字路之鸿蒙寺、上关东南之石柜山寺(今石拱寺)僧人不法。抢、诱民间妇女,事发后,奉敕旨将寺院焚毁”,今期遗迹犹有存者。该石窟除2号、6号风化严重外,现存11号石窟保存基本完整。
年省文物专家初步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9月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编号30,石窟分类号17,时代为北魏—宋。
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寺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石拱寺石窟自北魏创凿以来,历经隋、唐、宋、金续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雪霜之侵和多次大劫难,但从现存的造像中仍可看到明显的时代特征。就开凿规模来说,石窟主要以中、小、型窟为主,雕刻手法主要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11、12窟,也是石拱寺精华所在。2、6号窟规模宏大,窟高9.2米,宽11.2米,深9米,从造像纹饰特征看具有隋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整体看石拱寺窟、龛浮雕造像茂密繁多,图纹精美,圆雕造像大小比例如同真人,形象逼真,姿态优美动人,写实中兼有夸张,造型布局合理,打磨光洁,面部表情慈祥温和,清俊秀美,尤其是眉目极为传神,似佛祖又像菩萨,既超凡脱俗,又默默含情。更为奇特的是与2号窟相连的6号窟、8号窟和小巧玲的9号“柜窟”,是一组葡萄串式的石窟群落,这种窟连窟、窟套窟的型制在我国石窟中非常少见,其独特的风格,让他成为甘肃省东部中小石窟北朝至隋代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主要洞窟风采
石拱寺石窟位于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石拱寺社北侧米山梁崖面上。洞窟凿于向南东西长米的山崖上,距地表高5-10米。现存窟龛14个,造像余身。
11号窟
位于窟群中部,主要同三臂三龛三佛,每佛肋侍二菩萨,三壁龛外各(浮雕)一立佛,龛楣上飞天,前壁门上及两侧施加及,文株对坐,下部列供养人,顶到圆莲,忍冬及飞天莲花化生。甬道两侧雕力士。从四壁到顶部,共雕刻佛像、菩萨、弟子、飞天、供养人等90余身,雕刻手法主要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造像的头、面、衣纹和各种装饰部位,布局及雕刻手法和层次都充分体现出了北魏中、晚期石窟雕刻的艺术风格。
11号窟全景及藻顶
11号窟西壁全貌
11号窟南壁造像及龛楣浮雕
11号窟西龛佛像
11号窟北龛佛像
12号窟:
位于窟群中部,右邻第11窟,三壁三龛窟,平面方形。窟内正、左、右各开一圆拱形浅龛,顶略带弧度。正、左、右三壁龛内原均为一佛二菩萨,顶部雕圆莲及飞天图案。除左壁全部和右壁前部塌毁无存外,其余保存完好。
12号窟北龛佛像
12号窟西龛主佛像
9号窟
平面方形圆拱形顶窟,窟内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半壁龛,正壁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外左右各浮雕一菩萨一弟子,左壁龛内一佛二弟子,右壁龛内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各浮雕一弟子。
9号窟东龛佛像
9号窟西龛佛像
2号窟
虽然残损严重,但规模宏大,窟高9.2米,宽11.2米,深9米,从残留佛像的背光火焰纹和精美的璎珞装饰纹看,具有隋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不仅造像比例成倍增大,而且雕凿手法纯熟,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佛、菩萨、力士的气度,可见当时石窟造像的宏伟气势,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存。
2号窟正壁主佛
5号窟外题记:
龛外弟子像左下方并列有三排金代题记题记,楷书阴刻:“天德二年/天德三年六月十六日/李吉记”。其附近尚有后人刻划的“棚”、“李囗囗”等字。
来源:华亭市博物馆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平凉文旅文章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正式向广大读者征稿
征稿方向:参照本平台以往发布稿件类型;
征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
原标题:《文物
关山佛韵——石拱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