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聚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
年深冬,偌大的北京城寒意料峭。就在社科院考古所,一封神秘来信打碎了平静。
黄色的牛皮纸信封,用笨拙的钢笔字写着寄件人:宿白。
信件寄给考古所专家,杨泓先生。
杨先生放下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宿白先生作为北大著名的考古学者,又是自己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信封绝对不是他的字,况且自己与老师同在北京,时常走动,从没听老师说寄了信过来。
宿白先生著作
更诡异的是,查了邮戳,这封信根本不是从北京寄出,而是来自万里之遥的广州。
迷雾,渐渐云起。
杨先生打开信封,里面装了几份奇怪的文件:
一张日本美秀博物馆的藏品照片,一页年第7期《文物》杂志的复印件。
此外还有一面白纸。
令人匪夷所思,白纸上从右向左,用繁体写了两个字:“国宝”。
杨先生火速联系了老师,很快坐实了猜测:这封信根本不是来自宿白。
而仔细辨认这“国宝”二字笔迹,倒是颇类似港台地区或日本人的书写习惯。
既然如此,这封信为何假冒老师之名?背后藏着怎样的图谋?又究竟出自何人?
这一切疑问,正如窗外骤起的北风,吹起了一段珍贵国宝的千年传奇。
01何为蝉冠?
缤纷组带,蝉联缨冠,或智或愚,能危能安《北魏法师碑》
那张日本美秀博物馆的藏品照片,是一尊宝相庄严的石雕古佛。
古佛笑颜轻启,背后光轮如莲花怒放,飘逸的天衣如微风轻灵,吹拂起璎珞和项链,两只手臂却空空如也,不知所踪。
令人惊讶的是,拿起那页年第7期《文物》杂志,上面赫然印着同一座古代佛像!
怎么看出来的?除了造型风格和雕塑技法一模一样,此外都缺失了手臂。
更重要的是,两张照片里的古佛,额头都静静趴着一只雕琢精美的石蝉。
额头石蝉
没错,这座古佛是一尊蝉冠菩萨:她秀骨清像,头戴蝉冠,结合国内此前出土发现,完美吻合年前的中国南北朝时代造像特点,不可能是日本佛像。
你一定想知道:何为蝉冠?为什么说这种蝉冠菩萨只会来自中国?
蝉,就是俗称的“知了”。
这种昆虫的习性很特别:幼虫蛰伏于土中,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结成蝉蛹,随后羽化成虫,丢下蝉蜕,飞上枝头响彻云霄。
正因为此,早在3千多年前的商朝,华夏文化鸿蒙初开之时,先民就留意到蝉这种神奇技能。
于是在昆虫界的小伙伴里,知了率先摆脱平凡,被赋予了“复育”的神圣涵义,象征着神灵重生,生命不息。
青铜器上蝉纹
被神化的蝉,随后被艺术加工成“蝉纹”或“人面蝉纹”,爬上了贵族祭祀礼仪的青铜器。
当时常见的青铜蝉纹,包括三角的垂叶形状等,有的腹部还形象表现出一节节条纹。
比如这件商代晚期的“射女鼎”(现藏上海博物馆),在鼎的下部,就精细刻画了蝉纹的复育图案。
射女鼎,商代晚期,腹部装饰蝉纹
时光奔流不息。到了神仙方术盛行的汉朝,知了更是飞上神坛,被人们视作登仙的吉祥物。作为玉器的黄金时代,汉朝人用技艺精湛的玉雕,让蝉陪伴着众生的起落。
玉蝉,汉代
像是当时的玉蝉,以这件现藏四川博物馆的为例:双目突起,翅膀收敛,上面还细致刻出条纹,可以说还原度非常高了。
在2千多年前的汉朝,这种玉蝉或被人系于腰间,表明主人如玉蝉般品质洁净,或是放入亡者口中,称之为“玉琀”或“琀蝉”,寄托羽化复活,早豋仙界的期许。
就这样,无论青铜器还是玉器,悠悠蝉鸣,如同映衬着忘川的彼岸之花,见证了无数人在生命长河里来来往往。
蝉冠复原
与此同时,被视作自然灵物的蝉,从此时起也飞入皇家宫廷,出现在大臣权贵头戴的帽子上,也就是所谓的“冠”。
就这样,蝉冠诞生了。
蝉冠,顾名思义就是装饰蝉纹的帽子,事实上,除了蝉纹外,有的还会装饰貂尾。
根据《汉官仪》:“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
即是说,秦朝官方就有了称作“貂蝉”的冠服,戴在丞相史官的头上。
可见此时的“貂蝉”还不是后来的四大美女,而是朝廷男人们穿在身上的工作服。
为什么叫“貂蝉”呢?那是因为这种帽子右边挂着貂尾,左边装饰金蝉。
显而易见,又是貂又是蝉——此等豪华拉风的冠服,注定不是普通的皇家打工人能享受。
蝉冠复原示意
历史确实如此,在汉朝,只有陪伴皇帝左右的侍从官才能佩戴“貂蝉冠”,这些人深受帝王信任,约等于皇家的高级顾问。
蝉冠到了他们的头上,还多了一层含义:当时人认为蝉“居高饮絜(同洁),口在掖下”,嘴巴藏在身子下面,所以还有韬光养晦、奉献生命的意思。
而汉朝后进入动荡分裂的三国魏晋,各路割据势力各占山头,曾经的礼制被践踏在地,如此一来,众多称雄一时的权臣经常随意授予高官。
作为显贵标配,“貂蝉冠”迅速迎来一波通货膨胀。
根据《晋书》记载:“每朝会,貂、蝉盈坐。”上朝时,皇帝往下一看,满屋子大臣头上都带着貂蝉冠。
发展到后面,甚至因为貂尾形状跟狗尾巴差不多,连老百姓都忍不住吐槽:“貂不足,狗尾续”,成了一句成语“狗尾续貂”。
这段历史从文物来看,虽然纺织品和毛皮容易腐烂,目前没有出土完整的貂蝉冠实物,但其中“蝉冠”的熠熠光彩倒是留存了下来。
东晋金珰附蝉
比如这件东晋泰和6年的金珰附蝉(现藏南京市博物馆),普遍认为是蝉冠上的装饰。金珰圆肩优美,透雕着精细的蝉纹,还以宝珠修饰出眼睛。
而除了保存下来的蝉纹金铛,如果想一睹蝉冠的完整面貌,就只能看看蝉冠菩萨了。
到这里,另一个问题来了:佛教来源自古印度恒河,这种蝉冠,为什么戴到了菩萨的头上?
这就不得不佩服华夏文明强大的汉化能力:蝉冠菩萨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那段佛教中华化的历程。
回望2千年前的汉朝,西域的大地晴空蔚蓝,花雨缤纷,踏着黄沙迎着东方,佛教传入中原,当东土神祇遇上西方佛陀,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开启了对佛教长达千年的进化。
残佛头,洛阳出土
这段时间里,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的多年,古印度佛像艺术迅速向中华佛像艺术转变。
简单来看,印度佛教的菩萨绝大多数为男性,中国佛像则改变为女性,印度佛像多在肩上熊熊燃烧着火焰,而在中国则演变为身后灿烂的背光……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段汉化的岁月,强大的中华基因不断植入古老的印度佛教,中国人独具匠心的处理手法,不断赋予佛教艺术新的光华。
蝉冠菩萨细节
正因为此,在佛像中国化的过程里,象征重生的蝉纹,与佛祖世界的永恒轮回完美印证。雕琢的工匠想象着高门大族头上的蝉冠,将蝉纹复刻到菩萨头上,把这些星辰般的华夏点滴融入石头的佛像,定格在千年前佛光初现的前夜。
艺术的共鸣跨越了文化,蝉冠菩萨成为中华佛教造像的早期见证。
斗转星移,她停驻在时间的轨道上,幽幽地留下几大谜团。
02古佛迷踪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
疑云重重,把杨泓等人压得透不过气:
首先,这个假借宿白名义的“吹哨人”究竟是谁?
有这样几条线索:他/她去过日本美秀博物馆,留意到这尊堪称中国国宝的蝉冠菩萨像,另外他/她还知道,十几年前的《文物》杂志曾刊载这件佛像的出土,同时甚至知悉宿白和杨泓之间的关系……
美秀博物馆,日本甲贺
单是留意到美秀博物馆就不简单,因为在当时,这个博物馆非常小众:
和身处闹市的大博物馆不同,美秀博物馆深藏在日本甲贺的深山密林之中,甚至进入博物馆需要先穿过隧道。整体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家贝聿铭设计,贝聿铭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灵感,复活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胜景。
美秀博物馆入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博物馆由日本宗教团体——神慈秀明会的会主小山美秀子一手创建,小山美秀子曾登顶日本女首富,多年来购买收藏了大批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以佛教居多。
所以按时间推算,美秀博物馆年才开馆,到年不过短短两年,去过的中国人少之又少,此外结合吹哨人的汉字笔迹和从右向左的书写……
美秀博物馆内部
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人对佛教艺术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