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全园占地面积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园中的照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照壁高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
门票参考:12元
所在地/隶属: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中山东路号
开放时间:06:00~17:30
建议游玩时间:1.5-2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年(4A)
主要景点
方塔
系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因袭唐代砖塔风格。
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一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塔体很小,登塔的木梯既窄又陡,越往上越狭小,到第七层就再也无法上去了。而第七层的门洞高不足一米,必须爬着才能出去。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亭亭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塔的艺术处理还不仅限于塔身、塔檐,它还有许多特殊的处理,譬如:为了塔体的修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它的塔刹也与众不同,和塔身一样,比别的塔更显修长。
方塔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间,方塔进行过多次大修。元至元二十一年(年),僧人行高募捐修葺。大德六年(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杆,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仅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年),寺僧在塔旁边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万历年间(~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年)、乾隆三十五年(年)和道光年间(1~年)多次修葺。清咸丰十年(年)钟楼及塔院俱毁。民国二十六年(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仅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
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木结构全部损坏。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面勘查方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年,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年开工修缮,年竣工。此次大修,换去了塔心木,卸装塔刹,补换相轮,修复各层楼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筑物常采用的“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期间,发现第三层西壁檐下两组斗拱之间,称做拱眼的三角形壁面上,有2幅宋代彩色佛像壁画。同时在对保留下来的朵斗拱整理鉴定中,发现其朵为宋代原物。有关专家坦言,江南砖木结构的宝塔众多,但能保留这么多宋代斗拱是极为少见的。更可贵的是,在这次修复中,考古人员在塔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了1.5平方米的砖面,挖掘出一座砖砌地宫,出土了一只刻着龙纹图案,两端镌刻着双虎的汉白玉石函,函盖上放着一尊铜菩萨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着42枚宋代钱币。打开石函,里面又出现一个漆匣,匣内用帛包裹铜佛像一尊,银盒两只,内藏舍利一对。这些珍贵文物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照壁
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神话中的意境。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
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的影壁,与府城隍庙大门相对。在抗战初期,府城隍庙被日本飞机炸毁,惟独照壁幸存,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照壁高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
天妃宫
方塔园北面有一座宏伟的殿宇,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境的天后宫大殿,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年)。是天后宫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处身在促狭环境,被一校舍包围,为保存古迹,迁建在方塔园中以恢复古建风貌。园内的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位于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年遭毁,年易地苏州河河南路桥头重建,名天后宫。年,移到方塔园内,名天妃宫。年,天妃宫进行了大修,年,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开光。天妃宫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轩昂伟岸,气势恢宏,存庙堂肃穆之气。大殿面积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晚清建筑特色。
望仙桥
位于方塔东南米的小河上。据南宋绍熙四年(年)的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四百步”,足以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已存在。望仙桥为平桥,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其线条十分流畅。在桥墩上部的横梁上有一排圆形榫眼,这是早年安置梁的遗迹,由此可见该桥系属木梁承托的木石结构桥。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建园时,在小河近桥处筑了约10平方米的石板平滩,游人可以从桥下欣赏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兰瑞堂
位于方塔西首。堂原位于松江镇中山西路包家桥东堍,相传为明代建筑,清初为江西巡抚朱椿的住宅,故亦称朱家厅。“兰瑞堂”额系清嘉庆年间(~0年)工部尚书张祥河题写,但已不复存在。因这座建筑的部分梁柱为楠木所制,当地人俗称楠木厅。该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硬山顶,哺龙脊。堂的梁、枋、椽等构件均不施彩绘,整座建筑结构简洁素雅、气势浑厚。
长廊
位于楠木厅东,北起接待室,南抵水榭,随地势自然起伏。这座具有明代风格的游廊长约70米,宽2米,木结构,西面有低栏,可在廊中观赏方塔和榭旁湖景。
五老峰
位于接待厅旁的小庭院里,是上海有名的峰石之一。五老峰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位于松江城东北前塘,明末园毁,仅存此峰,年迁入方塔园。五老峰是五座貌似老人的峰石,均高约4米,外形以“皱”为主,兼备“漏、透、瘦”的特点。根据各峰的形状,分别称为迎客、送客、瘦、高、矮老人。
美女峰
有大、小美女峰两座,分别位于楠木厅前和东侧。大美女峰原是松江城东门外果子弄底明代书画家孙克弘宅园旧物,民国初年园废,仅存此立峰。小美女峰原在孙园附近明代建的梅花庵中,庵早已成废墟,其遗址上的立峰和大美女峰于年一同迁入方塔园。两峰均以“瘦”为主要特征。大峰高约7米,峰腰苗条,酷似古代仕女婷婷而立。
水池
方塔前宽阔的水面延至园南成为河道,南宽东窄,面积平方米。在东大门南有一个20米见方的水池,池中央砌湖石假山。水体从方池向南穿过墙洞后,河道环曲形成一岛,岛上东有土山,北有竹林,南建何陋轩,小岛西北河面植荷花。
何陋轩
由冯纪忠先生设计的何陋轩是方塔园的亮点之一,占地平方米,竹结构,稻草铺顶,空间富有层次和漂浮感,休闲灵动,充分体现出方塔园的“与古为新”,曾在国际上获奖。
竹林
位于园东侧东大门内,是建园前原有竹林,内设石桌石凳,占地约平方米。
大草坪
位于园南端,占地约2万平方米。草坪北面濒河,边缘植数十株红枫。
堑道
位于天妃宫西。长米,高3米,宽5米的堑道两壁用花岗石砌成,壁侧起伏的土山上栽植各种树木,游人进入堑道如入深谷,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如来石幢
位于园中部西面的庭院中,原为县城西仑桥乡莲花庵门前的两个经幢的一部分。庵系元代延祐年间(~年)所建,经幢立于明崇祯年间(~年)。庵早圮,年在旧址发掘得幢石4节,高3米,移入方塔园中。
董其昌临石碑
“怀素自叙帖”碑刻原在松江镇邱家湾明代建的啸园内,清末园废,年在此地建松江教师进修学校时,发现这一套共9块碑刻中的5块,遂移入方塔园。年又在别处发现其余的4块,存于县博物馆中。
古寺柱础
位于方塔西面。年在清理地上浮土时,发现古兴圣教寺大殿两块巨大的石柱础,每块高0.9米,重约3吨。从柱础上可推测木柱的直径为0.82米。由此可见该寺规模的巨大。
交通信息
公交指南:乘松梅专线(梅陇西南汽车站-松江)、沪松高速(上海体育馆-沪杭高速-松江)、沪松线到松江乐都路汽车站后再转乘松江四路可至方塔园;在汽车东站可乘松江2、4、7、11路到达方塔园;另外,松江17、22路亦经过方塔公园。
自驾路线:内环高架-沪闵高架-莘庄立交-G60沪昆高速公路-松江出口-荣乐中路-荣乐东路-方塔北路-中山东路-方塔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