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士得梵华古韵拍卖,一对木雕菩萨立像

怎样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0823/4243617.html

五代/北宋

十/十一世紀

木雕菩薩立像一對

成交价:HKD45,,

5月29日,佳士得香港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一连举行了“梵华古韵”、“禹火紫霞”、“宝芳阁官窑瓷器珍藏”、“浮生闲趣”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五场拍卖,共录得成交总额,,港元。最高价拍品为“梵华古韵”拍卖中登场的五代/北宋(十/十一世纪)木雕菩萨立像一对,以45,,港元成交。

来自五代(公元至年)和北宋(公元至年)的木雕寥若晨星,而是次拍卖的这对上乘木雕不仅幸存至今,且仍以配对之姿出现,益显难能可贵,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两尊雕像早于年已见于著录,其工艺考究、法相庄严,堪称中国佛教雕像的圭臬之作。

二像均作古印度王子打扮,衣饰华贵,以菩萨造型出现。菩萨慈悲为怀,虽已证菩提,但却捨己为人,发愿渡尽有情众生始入涅槃。故此,菩萨体现了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无私精神。菩萨多衣饰繁缛,或坐或立,长髮常绾为顶髻,侧有髮绺垂拂肩头,一应特征皆见于此拍品。

除帔帛和织锦半裙外,菩萨更满饰璎珞,颈项、臂腕和足踝大多佩有宝钏。以本拍品为例,二菩萨均饰帔帛与项链,高髻环佩宝冠一顶。虽然菩萨以跣足者居多,样式与本拍品相同,但早期的印度和中国造像之中,也有脚踏芒鞋或草鞋的例子。

二像各有所指,一者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或简称观音菩萨,另一尊是象徵智慧的大势至菩萨。时至唐代(公元至年),两者常以阿弥陀佛左右胁侍的形象出现。实际上,观音乃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标志是其宝冠前的小化佛。

另一尊菩萨宝冠前的长颈水瓶(或饰以盖瓶)则象徵智慧,亦点明其身份为大势至菩萨。

「观音」出自梵文Avalokiteshvara,意谓「观察世间音」,指观音循声救苦、有求必应。观音作为阿弥陀佛应化身,在过去佛释迦牟尼离开之后与未来佛弥勒降世之前守护娑婆众生。《妙法莲华经》是公认最早阐述观音法门的要典,相关记载见于第二十五品。此章又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对观音有专门的论述,将之形容为慈悲为怀的菩萨,芸芸众生若遭苦厄,称其名即得解脱。

「大势至」是指「得无上力」,代表智慧之力量,而大势至菩萨能唤醒人们脱离轮迴的愿望。大势至、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列,即「阿弥陀三尊」,观音体现的是阿弥陀佛之悲愍,而大势至则向世人弘扬阿弥陀佛之智慧。与之有关最早的佛经记载,是著成于公元一、二世纪的《大阿弥陀经》。大势至被视为佛之守护者与护法神。

两尊菩萨原应供于神坛之上,为佛陀的左右胁侍,构成「一铺三尊」的格局。佛陀或坐或立,如无意外应是阿弥陀佛。佛陀一般居中,从观者角度来看,观音通常侍立左侧,大势至侍立右方,但孰左孰右可以调换。群铺组合中或许尚有别的神祇,各按尊卑等级对称而列。譬如,佛陀与二菩萨之间可以各加插一名高僧或尊者,左右外沿亦可安设守护神。此外,可能还有类似西方天使的飞天在上方盘旋,以敬拜佛祖、奏乐、进献供品或花果之姿出现。

▲元廣勝寺《藥師佛經變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工艺寻迹

此拍品跟绝大多数早期佛教石刻和木雕造像一样,原应饰以鲜艶的矿物颜料,一般来说,衣袍和帔帛多用橘黄、蓝和绿色,珠串璎珞大多鎏金,肌肤採用粉红或白色,头髮则以黑色或偶尔用蓝色呈现。实际上,不少作品皆残留了彩绘及其白色腻子的痕迹。(涂腻子既可确保木石表面平整,灰白底色也能使颜料益发鲜艳和清晰。)中国早期造像之中,原有彩绘保存得最好的例子,当属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但不少来自宋代(至年)、辽代(至年)、金代(至年)及元代(至年)的木胎佛像,亦残留了彩绘的痕迹。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美国肯萨斯市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藏

当初在庙中供奉时,三尊背后应各自衬以头光或背光,莲瓣形的光环代表神祇身体焕发的光芒,以彰显其神圣地位。(头光是指神祇头后的圆形或盘状光轮,以全身为背景的光轮则为背光,两者皆为神祇标识。)在两尊菩萨的肩胛之间与脑后,均无安装雕作而成的背光所需的插榫,可见其光轮应绘于其身后的墙上。这种绘画与雕塑结合的形式,正是传统佛寺的装饰特色之一。此类光环泰半糅合了曼妙的缠枝花纹,或在每像头后饰一朵正面盛开之莲花。

历史源流

年9月,纽约佳士得拍出一对唐代(公元至年)石灰岩观音及大势至立像(拍品编号及),其相对而立的姿态与本拍品如出一辙,可见同类型的雕像确是脱胎于唐代作品。

左:盛唐石灰岩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右:盛唐石灰岩雕观音菩萨立像

纽约大都会尚珍藏一例七世纪中至晚期石灰岩碑,其上刻一对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其对立的身姿也与佳士得本季推出的菩萨十分接近,再次证明本拍品之造型确与唐代雕像一脉相承。

然而,本拍品的造型略显敦实厚重,例如颈项偏短,按身躯比例来说其头部偏小,且身形颀长(腿的比例尤为修长),从种种迹象看来,这对华美的雕像应是北宋(公元至年)甚或早至五代(公元至年)的作品。再者,两位菩萨脸形方正,与大多数唐代雕像面如满月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其宝冠样式及帔帛从腰间绕至手肘(帔帛或可当作双臂的枨子或支撑构件)的格局,亦与十至十二世纪风格吻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