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佛法博大精深,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种种名相、器具、事物,皆显发出佛法深刻的真理。认识佛法从周遭点滴的常识开始,细细思量诸法真义,从平常中体验,佛法与生活合一的修行。
梵名乞叉底蘖沙「Ksitigarbha」。「地」具有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动之意,而「藏」就代表深静密虑之意,所以「地藏」就是代表具有如大地般广大悲心的菩萨。
当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宫说法时,曾付嘱地藏菩萨,要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世界,留住世间,教化六道众生。以是之故,菩萨常现身天上、人间及地狱等处,救度众生,自誓必定度尽六道众生,方乃成佛,诚如《地藏经》所载: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萨形像极具特色。一般菩萨之造形多为头戴宝冠、璎珞装饰、身披天衣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为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的出家相。由于地藏菩萨发愿在无佛的五浊恶世中,应化现身以济度众生,为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是以显现出家之
「大愿地藏王菩萨」之名的由来
地藏菩萨所以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是因为从久远以至今日,其悲心大愿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度化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反应了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力。
菩萨在过去生,就曾发此弘愿。无量劫以前,有一佛土,其佛号「一切智成就佛」。一切智成就佛在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小国的国王,地藏菩萨则是其邻国的小国王。二王相交甚笃,一齐学佛,同以十善,利益子民。然而附近其他国家的人民,心性倔强,多造恶业,不修善法。看到如此的景象,其中一王即发大愿:
「愿我早成佛道,普度群生。」
另一国王则发愿:
「若不先度尽罪苦众生,令得安乐以至菩提,自己绝对不先证佛果。」
不久,发愿早成佛道的国王出了家,精进修行,速证佛果,号一切智成就如来。而发愿度尽众生方成佛道的国王,直到今日,仍是难行能行,本其初衷,不辞艰辛地度化难调难伏的众生,他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
悦地利女、光目女救母
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记载,久远以前,在觉华定自在如来的年代,地藏菩萨曾为婆罗门女。她的母亲名叫悦地利,不但不信因果,还修习邪门外道,颠倒是非,并造杀生业,所以死了之后立刻堕到地府受大苦难。
婆罗门女子非常孝顺,不忍心见到母亲在地府受苦,于是变卖了所有的家宅财产,买了许多香烛花果,到各佛寺去布施供养。因为她至诚恭敬,一心称念佛号,她的母亲承孝女布施供养的功德力,故得以出离地狱的苦难,升天享福。
另一记载,是在过去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年代,地藏菩萨也是一名孝女,名叫光目。她的母亲生前贪吃小鱼小鳖。光目知道母亲因为杀生的缘故,所以死后一定是的三途恶道的果报。有一次,借供僧的因缘,光目恳请应供的阿罗汉入定观察,果然看到母亲在地府受苦。于是光目发大誓愿:「从今以后至百千万亿劫,所有地府及诸恶道的众生,我都誓愿救拔,直到他们尽皆成佛,然后我才成正等正觉。」由于光目广大的愿力,她的母亲终于得以脱离恶道,并于往后无数劫中皆出生于无忧国土,最后也将圆成佛果,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地藏菩萨的大愿、孝心及深信因果、仰敬佛法等行持,实为修行学佛者所当仿效之楷模。
九华山道场因缘
相传新罗国僧人金乔觉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于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修道,故有言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说法的道场。
金乔觉,出生为新罗王族,相貌奇特,顶骨高耸,颖悟异常,后来剃发出家为僧,法号地藏。地藏比丘出家以后,即携带白犬善听,航海来华,看到九华山状如莲花,峰峦俊秀,山川幽奇,便选择了一个平坦的岩洞,潜心修行。
有一天,地方士绅诸葛节与一班村老,登山赏景游乐。不期然地遇到岩洞中闭目禅坐的地藏。地藏生活清苦,仅以山中的白粉土充饥裹腹。诸葛节经询问得知地藏原为新罗王子,远来求法,深愧未尽地主之谊,于是发心倡议为地藏建造禅寺。
当时九华山的土地多为闵公所拥有。闵公素信佛教,乐善好施,得知捐地建寺一事,即对地藏说言:「九子山头的土地,随您取用。」地藏却说:「只要一袈裟的土地就足够了。」说完,即将一领袈裟掷向空中,袈裟一展,遍覆九华群山。闵公见到这般景象,甚为欢喜,不但捐地建寺,而且还遣公子随地藏出家修行。之后,闵公亦拜其子为师,出家为僧。
地藏住锡九华,弘宗演教。于九十九岁之际,跏趺圆寂,肉身置于石函中,三年不坏,颜貌如生。后人迎其肉身入神光宝塔,一路上只听到骨节动摇如金锁撼鸣的声音,《全唐文》记载:「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后人礼拜地藏肉身的功德,也如文中所示,不可思议。由此,世人认地藏比丘为地藏菩萨之应化无疑,广塑雕像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