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首、秋栖霞”,南京的秋天,除了梧桐落叶,便是栖霞山的红叶了。曾经,为了我看红叶,他带着我到天平山、到竹镇,到周边寻找。时间总不那么凑巧,没看到最好的风景。周日里栖霞山上逍遥的游客,是深刻于我脑海的记忆。为了寻秋,为了怀念。在这个秋天,我又一次来到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城东北二十二公里处,曾用名摄山。南朝时山中有“栖霞精舍”,便有人叫栖霞山,后人以此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栖霞古寺“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对的,有山就有庙。栖霞山有座栖霞寺。这座寺建于南齐时,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是江南存留不多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该寺在唐代有过大规模扩建,可惜在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之中。现在的栖霞寺重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建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它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著名的寺庙之一。转到栖霞寺后,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塔。这是一座舍利塔,建于隋朝,供奉的是佛主真身舍利。为什么仿木结构?初初建成的本就是座木结构塔。建成两百年后毁于一场火灾。重修便以木塔为蓝本。这座仿木石塔,亦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塔身四周共有六十四幅石刻菩萨,表示了万佛的含义。绕塔三圈,可以消灾弭祸。我绕了。我再也经不起灾祸,塌天大祸已经伤透了我。不说信不信,转了再说吧。一尊观音,微微笑着,带了无尽的慈悲。我走过去,靠在观音身边。“临时抱佛脚”?瞬间冒出来的念头让我紧紧抓住了观音的双脚。如今我没有什么好求,让我的亲人们平安是最大的心愿。观音一定听懂了我的诉求,笑得更开心了。沿塔后小路上山,看著名的栖霞山千佛岩。这里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址,比河南的龙门石窟还早十七年。残存的石刻基本形象还在,大多数没有了佛首。是人为毁坏还是自然风化?都有。落叶积满了小径两边。看叶子形状,以板栗和榛子为主。我抬头看看高大的栗子树。那些带了硬硬尖刺的果壳里,偶尔还能发现存留的栗子。更多的只剩空壳,被人捡走了。古道西风记得那年也是。我专心致志找了一阵,找到三两颗栗子。兴致勃勃地拿去给他看,被他笑话了一场。没见过山里东西的我,哪能比得上从小生活在海岛的他见识多?当时我剥开一粒吃,被他狠狠说了几句的情形,重新出现。我甩甩脑袋,挥之不去的记忆,没有甩掉。摩崖石刻的造像时间,从南齐一直延续到明朝。石刻像达七百多尊,石窟沿着山势从舍利塔后绵延到纱帽峰一带。远看纱帽峰,真像古代官员的绛纱帽。乾隆帝几次下江南,都到栖霞山游玩。山上至今还有“乾隆行宫遗址”残存,没有实物了。可能乾隆不喜欢纱帽峰的乡土名字,改成玉冠峰。但是,御笔写过就过了,老百姓不买账,至今还叫纱帽峰。过了纱帽峰,越过一段攀爬后,到畅观亭。亭,停的意思。四面观赏,层林尽染。左右都有山峰阻挡,看不到滚滚长江。继续。经过“太虚亭”稍作停留后,一鼓作气上到了栖霞山的最高峰--凤翔峰。从这里遥望长江,略微的薄雾里,往来的船儿如同玩具一般飘在水面。四桥仿佛就在身边。经过桥面时看到的粗大钢缆,像风筝线一样细溜溜的挂着。长江、大桥,天地之间的沧海一粟。人生天地间,浮游过客而已。没有天长地久,没有亘古永恒!纱帽峰顶财神庙从凤翔峰下山。有“始皇临江处”等遗迹。两千多年前,登高俯视的始皇帝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王气。于是,下令迁来大批徒囚开凿秦淮河断其王气,又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金陵岗据说在今天的幕府山西侧。金陵从此代替了秣陵和建邺。不见当年始皇帝,空见临江幽幽水。“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始皇想得到吗?桃花湖,一个绮丽的名字。周边并没有多少桃花。不远处有李香君的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部戏剧《桃花扇》,写尽天下兴亡事。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改变不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在时代的悲剧下,个人和集体都被裹挟在挣不开的潮流中,被命运摆布。侯方域最后回归栖霞山隐居,和李香君双双出家。他们“四大皆空”再无烦恼了吗?明亡清兴,秦淮八艳是说不完的话题。一把扇子说兴亡,不远处的“桃花扇亭”,外形与窗户都像一把打开的折扇。这便是染了李香君鲜血的桃花扇吗?枫叶红了比之名山大川,栖霞山是秀美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栖霞山红叶正浓,弥补了我们那年没有看到红叶的遗憾。可是,陪我立黄昏的人没了,再美的红叶,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重回栖霞寺,再一次在毗卢宝殿的铜象前拍了一张照片。回来对比一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一张笑得像傻瓜,一张却是笑得像哭一样。物是人非的无奈,再一次充斥我心中。秋色阑珊,栖霞正美。不说思念,思念难消。且写栖霞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