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省的省城,我总是要去省博物馆看一看,一省的历史精华,往往就在一省的博物馆内。而山西博物院,在国内绝对算高水准的,因为称得上博物“院”的省博物馆,本身并不多。山西博物院不但文物数量全国第一,而且精品极多,如国家宝藏介绍的“侯马金代董氏墓戏甬”“木板漆画”“侯马盟书”还有院徽原型“鸟樽”,镇馆之宝“龙型觥”“刖人守囿车”等文物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这里说一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真迹,听说每年只在春节展览几天,其他时间是仿制品代替。不过老郑在大同博物馆,已看过了三块木板漆画真迹。顺便说一下,大同博物馆也是很牛的。一般而言,参观一个博物馆,短短3小时,根本消化不了多少的,我也只是初步建立了一个三晋文化的历史框架,还是很肤浅的。回去买几本书,好好补一补春秋战国这一块短板。由于本人对佛文化的兴趣,我把参观的重点放到“佛风遗韵”这个专题上。在博物院里,有一个好处是,我们可近距离地观察文物,凝视这些古代的佛教雕塑精品。曾几何起,佛风吹拂三晋之地,表里山河遗韵遍地。这里既有巨大的云冈石窟造像,也有隐于乡野古刹的佛像。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呢?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山西大同拐了一个弯,经王朝显贵们的推崇,开始往中原大地炽烈传播,到隋唐时,达到极盛。因此,山西是佛教的圣地,五台山的青庙黄庙济济共处,那些气势恢宏的寺庙群,就是佐证。与之相应的,是历代佛教艺术发展迅速,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精品迭现。至今,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佛风遗韵的专题陈列,分为三部分:北朝风貌,盛唐气度,人间情怀。我们沿着顺序租,能感觉到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民族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来自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汉文化吸收改造,逐步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菩萨立像图为来自唐代的菩萨立像,从山西省太谷县白城村广化寺征集,作品高厘米,宽52厘米,厚40厘米。作品为砂石质,此尊造像是唐代菩萨造像中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看到菩萨的身体结构合理,肌体丰腴柔和而具有曲线美,腹下至腰际有明朗的弧线,肌肉线条匀称优雅。颈佩串珠如意形项圈,身披绶带,绶带成两股斜披于胸前,下着裳,衣纹褶皱繁复流曲,裙似濡湿般贴于躯干。跣足立于扁圆石座之上。无论是其“S”型的结构造型,还是近裸的上身塑造,以及传神的衣纹处理,虽然断臂,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犹如东方维纳斯之美,充分彰显了唐代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时代气息。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图为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来自五台山佛光寺,唐代精品。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骑乘狮子,手持慧剑,比喻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之意,表示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雕塑为汉白玉质,高厘米,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袒胸,肌肉线条匀称优美,身佩璎珞,下着裙,衣纹繁复略显厚实,双臂及头部缺失。座下矮柱连接狮子背上;狮子昂首阔步,壮健雄伟,张口作怒吼状,更衬托了菩萨的安详持重。狮旁狮奴,头及手臂已缺失。老郑惊喜地发现,这里有许多来佛光寺的佛像,以下几张图,皆来自五台山佛光寺。白石力士像残躯通过这些或丰腴健美、或优雅自然的时代特色佛教造像中,我们依稀看到气度恢宏的大唐风貌,感悟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成就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离开山西博物院已经下午3点了,“山西是个好地方”,这个好,我想其中一个好,肯定是山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这是我走出山西博物馆后的感叹。另,由于博物院内无法带三脚架,部分画面可能比较虚,在此抱歉。郑在山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