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上的“无相布施”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修行布施的最高境界。字面意思虽然大家都能理解,但佛法的奥妙之处,就是含义很深很广,每一句话都包含无量无边的深意。同样,这个“无相布施”也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通过经文,稍微深入的理解一下这句话。
佛在《金刚经》上讲:“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里讲的“法”,就包括了一切事物,无论是能听到看到,还是听不到看不到的,还有心里所能想到的,都称为法。当然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也都包括在内,所以才称一切法。“应无所住”,就是说这一切法,都不能执着,这是世尊对我们凡夫的当头棒喝,因为我们凡夫不是执着这个,就是执着那个,总是处处执着。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称六波罗蜜。这部经里虽然只说布施,但其意义,不仅仅是布施,只是为了避繁就简,才只讲布施。这里讲的布施,其实就包含上面说的“法”,这一切法,都应当无所住。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知道,布施分为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给人衣服、饮食、医药等日用物品,必须用金钱去买,叫做财布施。为人讲经说法,或者印送佛经,乃至一切世间的善书、经典,只要对大家有利益,都属于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救苦救难,看到众生处于危险之中,惊恐之中,我们去救他脱离危险,令他不再有畏惧,就是无畏布施。
这三种布施,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比如我们帮助别人脱离苦难,不再惊恐畏惧,很多时候也需要用到金钱,也需要用智慧,其实也就把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包括在内了。再比如,我们为人讲经说法,是法施,别人通过学习经典,增长福慧,生活中不再有畏惧,这就是无畏布施了。
那六度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常说六度万行,就是说六度已经包括了一切法。而布施,又可摄受其余的五度。比如法布施,就可包含精进、禅定、般若,因为想为人说法,就必须自己精进,有定慧功夫,才能为人说法。无畏布施,可包括持戒、忍辱。持戒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绝对不会侵扰别人,忍辱就是隐忍顺受,也不会打击伤害别人,这就等于是无畏布施。
所以佛在这句话中,布施就是一切法的意思,讲的是我们在所有的修行中,都应该无所住,而不是仅仅说布施这一具体的行为。
下面佛又详细解说,到底什么是无所住呢?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所谓”是因为之前佛已经在经文中讲过,这里只是举个例子,为大家详细说明究竟如何不住而修一切法。现在简单的说,就是在修行上,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为我们在修行中,所能接触到的无非是六尘,眼睛所看到的为色,耳朵听到的为声,鼻子所能闻到的为香,舌根所能品尝的为味,身体所能接触到的为触,意识又对色、声、香、味、触而起各种分别之心,种类繁多,无法命名,就叫做法。
这里列举的六尘,实际上就是代表一切法。“不住”就是一切法都不应该执着,因为只要一有执着,心里就不能清净了。
比如我们行布施,如果是为了争面子,就是住于色;如果又想让别人都知道,就是住于声;如果还想人人都闻得你布施的美名,就是住于香;如果想人人都称道赞叹,就是住于味;如果是为了得到福报,就是住于触;如果总是放在心上,就是住于法。所以必须心中一无所住,行完布施后,什么念头都没有,才是布施波罗蜜,才是功夫到家了。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继续讲:“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如是”二字,就是说上文说的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布施。这句话很关键,上面说“不住”,这里又说“应如是布施”,是怕我们走极端,心里丝毫无住,什么都不干了。上面的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是讲不住有;菩萨应如是布施,讲的是不住空。要知道,不住并非断灭,不住并不是说就不用修行了,不住就是为了让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修行,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修菩萨道,虽然六尘不能住,但如果直接断灭,那也就不能度众生了,众生就在六尘中,所以还得从六尘中来度。
所以才说“不住于相”。这就是中道,和儒家讲的“中庸”意思差不多,两边都不能执着,不能住有,也不能住空。六尘是有,是法,断灭相是空,是非法,行于布施,不应住法,也不应住非法。
想做到这个“无住”真的非常难,既要无所住,又要修行,但下手修行时,又不可能离不开六尘境界。那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事事都按佛教导的方法去做,精进修行,但心中却什么事都没有,随缘而不攀缘,这就比较接近“不住于相”了。用我们平常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认准了路,去做就好了,心里不要丝毫挂碍,这样去做,离“无相布施”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