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寺塔是兰州市博物馆的标志性古建筑,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兰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穿越时空长河,拨开历史烟云,一段往事尘埃落定,洗净铅华,还本来面目。至情至性,许未来些小思考。
兰与白
在兰州市繁华的闹市之中,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古建筑存在,大门雕梁画栋、两角檐廊高挑,推开漆红的大门,一院古风雅韵迎面而来。首先映入眼睑的是雄壮沉静的菩萨大殿,再看东西两厢是错落有致的展厅,绕过大殿继续往里走,抬头仰望就能看见,位于院子正中位置高高耸立的白衣寺塔,这正是后面我要细细评说的馆中宝贝。再往院北就是草地,草地北厢一溜建筑,一楼为展厅,二楼三楼为办公区域。整个院落占地约7亩见方,就像一个超大的四合院,中规中矩,独具风味。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之中,他就像一个藏于世俗之中的大隐名宿,深藏功与名,无闻显和达,既与周边民勤街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喧闹声格格不入,又悄无声息化卓尔不群于无形而融合其间寂寂无名,这里就是兰州市博物馆的所在地——庆阳路号。
说到这里,简要说说兰州市博物馆,也算王婆卖瓜。兰州市博物馆(我简称之为兰博。懂车的人知道,如果后面再加上基尼二字,就是顶配车型!当然,此兰博非彼兰博,说笑一下,彼兰博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始建于年,前身是兰州市文物管理处,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简称八办馆)同为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单位。(顺便捋一捋兰博与八办馆的关系,年6月底,兰博与八办馆合并,八办馆成为兰博一个科室,统称为兰州市博物馆,副县级建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市文化出版局。年经省市同意和批准,八办馆“独立”,从兰博剥离分立门户,成为正县级建制,隶属于市文广局。)兰博最早不在此地办公,是在原八办遗址地方办公,年兰博搬入现址——庆阳路号,至今为止。
兰州市博物馆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依明代白衣寺旧址而建。现有包括中轴线上的文物建筑铁柱宫(大门)、白衣寺大殿、白衣寺塔等,馆藏文物种类较齐全,年2月兰博率先向社会正式免费开放,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人气急剧上升。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对兰博进行综合展示楼重建与基本陈列提升改造。一直到年8月26日,在当年兰州解放日才重新对外开放,馆藏文物再见天日。现今,兰博除长期的基本陈列: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之外,还推出诸如《市博珍品说》、《陇右翰墨》等多种展览以及馆际交流,还有《市博讲堂》、《我为市博代言》等线上品牌活动,影响力逐步提升。
兰与蓝相通。有时候我个人比较喜欢颜色对比,比如来看,天是“兰”的,海是“兰”的,天空和海洋是博大和浩瀚的,哈达是白的,纸张是白的,哈达象征吉祥如意,纸张可以任意填充颜色。兰与白,构成生活中的极度张力、无限想象。首先,它们是柔和的,其次它们是融合的,还有它们是纯洁美丽的,正如“兰兰”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蔚蓝的海洋中白帆点点。不像黑与白或者红与黑,截然对立抑或难以彼此兼容甚至太过炫耀。兰与白,在兰州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兰博与白衣寺恰是如此,兰州常被称为如兰之州,因皋兰山而得名,兰为其质地,而兰州地名中亦多有白字的,比如白马浪、白塔山、白云观、白银路,基本上都是好地方,这个居于兰州城中的白衣寺也是。
前世今生
先说这庆阳路号,原为白衣寺遗址。关于白衣寺,说来话长,咱们长话短说,它本是明肃王的家庙,或者说是皇家寺院,是明肃王祈求得到神佛的庇护,以保子孙兴旺发达而建。原来朱明王朝建立以后,洪武皇帝朱元璋为求江山永固、朱氏独享天下,分封其二十四个儿子到全国各地建藩为王,其中第十四子朱楧就受封为肃王。朱楧生母郜氏,尽管庶出,其能力颇受朱元璋器重,先受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镇守西部边塞,成为九大塞王之一。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年),朱楧临行甘肃前获朱元璋御赐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肃王府一直视此帖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延至万历四十三年(年),肃宪王时方由著名金石摹刻专家温如玉、张应召主持,采用陕西富平所产质量特优铜磐石摹刻,历时七载,完成两面刻文的帖石共块。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同时,甘肃省博物馆还保留了一部明代翻刻的《淳化阁帖》拓本,被称为阁帖中的“善本”。而明肃王千字文手卷现藏于兰州市博物馆。此乃后话。
且说肃王朱楧起初驻地在甘州(今张掖),后逢建文皇帝削藩,就乘机申请内迁。获准后于建文元年(年)移至兰州,从此开始建造王府、修筑城池,客观地说,正是从朱楧开始,兰州城市建设面貌有了大的改变。
当时朱楧在今隍庙以东,会馆巷以西,张掖路以北至滨河路的广大地段,大兴土木,修建肃王府。今日中央广场一带,就是原王府的中心部分,其中就有拂云楼(又称望河楼、源远楼),有诗为证,如谭嗣同拂云楼诗如下:“作赋豪情说帻投,不关王粲敢登楼。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白塔无俦飞鸟回,苍梧有泪断碑愁。惊心梁苑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
今日山字石为其东花园,以人工假山而得名。据说假山之下有地道,出口四通八达,其中有条地道一直通到雷坛河旁的金天观(今工人文化宫南部)。这里有一段民间传说,姑妄说之。故事讲到,朱元璋临死之时将皇位传给孙子建文——朱允炆,这个建文皇帝是朱元璋长子朱标之子,以皇孙身份继位,上位后眼见各位藩王叔叔实力强大,就宣布进行削藩而引发内乱,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历时四载,天下大乱,黎民涂炭。建文四年(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炆逃至兰州。当时肃王朱楧正在修建金天观,便让建文藏身于此,并暗修地道与肃王府相通。10年后,朱棣遍寻建文下落而不获,听人说建文藏于兰州金天观,因为金主西方,天为天子,金天观暗含天子西去之意,便命湖北武当山玉虚宫名道孙碧云来兰探听虚实。孙道人来到兰州后即住进金天观内,暗中细细观察。肃王府因有地道与金天观相通,加之肃王和建文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所以始终没有得以暴露,孙道人最终无功而返,建文亦得善终。这个故事仅仅是民间传说,缺乏实物证据和史料记载,聊当戏言。
再说肃王朱楧修建肃王府邸时,亦先后动工修建兰山三台阁与榆中肃王墓。三台阁原名魁星阁,主文章科举功名,事关文运兴衰。朱楧来自江南,眷恋故园,每值九九重阳佳节,亲自率领僚眷登三台阁,骋目望怀,祈愿平安。同时,经风水先生勘察,选就榆中新营镇燕麦岭(后改为朱家山)和来紫堡至寺隆沟(今来紫堡黄家庄)的平顶峰两处为墓地。前者建成后命名为“王府景”,作为疑冢。后者工程浩繁、耗资无数、累世不绝。从永乐十七年(年)朱楧死后开始营葬起,历代朱姓肃王死后均葬于此。据统计先后葬于平顶峰的有:肃庄王、肃简王、肃康王、肃恭王、肃定王、肃靖王、肃昭王、肃怀王、肃懿王、肃宪王夫人薛氏、肃王朱识鋐等十一位。此外,肃安王墓在圃子湾(今七里河区上西园),肃宪王墓在周家山(今七里河区西南)。总之,人们将之称为兰州的十三陵。据统计,自朱楧之后肃王一职延袭九世十一王,历时达年之久。
历代肃王的奢靡生活其实就是朱明王朝的缩影,皇家贵戚不劳而获醉生梦死,生前鱼肉百姓以为寻常,死后还建造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极尽奢侈,并配备异常珍贵的殉葬品为能事,民怨沸天而不自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凤阳花鼓》歌云:“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据说这首歌谣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以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到末代肃王之时,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有意思的是,大明王朝掘墓人李自成就是在甘肃金县(榆中)县城起事造反,事发地距离肃王墓仅几里之遥。
经查阅有关资料,其中《明季北略》卷五有较详记载:崇祯二年后,清兵越蓟薄京,征兵勤王。甘肃巡抚梅之焕奉旨入援。李自成投军居杨肇基麾下。梅抚、杨镇勤王,以王参将为先锋,过兰州,“次日百里抵金县,邑小令怯,闭署不出。王参将入城,欲见令,有兵哗于庭,笞六人,半为自成卒。自成怒,与(刘)良佐等缚县令出,欲见肇基,适遇参将,刺杀之。”于是统所部往金县等处“劫掠”。《流寇志》卷四也记:李自成投甘肃梅之焕标下参将王国为兵,“国奉调过金县,兵哗。自成缚县令索饷,并杀国,遂逃为贼。“《绥寇纪略》卷九、《甲申朝事小记》初编卷三有类似记载。还有记载说,“自成手杀令及国,遂反。”
笔者留意到,李自成起兵时间大致为崇祯二年(年),而白衣寺塔为崇祯四年(年)修建,也就是说,李自成起兵之时,白衣寺塔还没有修建,三年后才开始修建。有研究认为,李自成在榆中杀死县令和参将率众起义后,在当地扩充了一些人马,烧毁了兴隆山的很多庙宇。尔后翻过马衔山,到临洮、渭源、河州一带活动。不久,兵力扩大到数万人。后来被官兵追至洮河,李自成“弃其众,率七骑涉流而渡”(《小腆纪年》),突围出去,进入汉中参加了王佐挂的农民起义队伍。后投奔舅父——被称为“闯将”的高迎祥,开始了九死一生、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
十多年后,即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杀入肃王府,肃王府大乱,王妃、仆从四散而逃,王妃颜氏、赵氏二人触碑而死,留下一段“碧血碑”传奇,现今工人文化宫就有此碑遗迹。而末代肃王朱识鋐则在一名护卫背负下,从水洞中逃出,在靖远他什堡被贺锦部下所获,送到西安被李自成处死。
一年后,即崇祯十七年(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再一年后,清兵入关,吴三桂倒戈,李自成兵败如山倒,瞬间遭遇人生滑铁卢。据史料说死于湖南九宫山。但也有民间传说称李自成失败后化名奉天玉和尚藏于榆中青城直到寿终正寝。此说与建文西行之说如出一辙,成为历史迷雾。无论怎样,金天观的建文与榆中青城的李自成,两代短命帝王,归于甘肃兰州,虽是坊间野史,也充分反映出民间百姓的丰富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也不能不说历史的翻云覆雨和冷酷无情。
言归正传
再说本期文章的主角:白衣寺塔。
白衣寺塔可以说是兰州市博物馆内不可移动的镇馆之宝,因为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约年左右的历史。白衣寺塔因白衣寺而得名,一般而言,白衣寺要比白衣寺塔早两百多年,依据是院内发现的一通清代咸丰十年(年)的石碑《补修白衣寺塔记》,据石碑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以此推算,这座古寺应当建于明代初年,经历多年风雨和多次战乱,唯有白衣寺塔完好无缺保存到了今天,实属万幸。
今日仰观白衣寺塔,皇家气度犹存,大明风华依然。塔上有一副明肃王所撰对联:“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横批:“耸瞻震旦。”关于耸瞻震旦的意思,曾请教个别同事,有言耸瞻即高耸入云,震旦者为泊来语,原为印度用语,形容东方或借指中国。而我的浅显理解是耸瞻者打开眼界,即放眼看世界,震旦者迎着黎明震动天下也,合起来就是放眼世界有所作为也。虽是一家之言,岂不正是预示我等应有的胸襟和追求吗?在年前就有个叫朱识鋐的边地肃王就想到了,着实了得。咱们学习古人,更要超越古人,至少要不落后于他们。此乃题外之话。
白衣寺塔(包括大殿)在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衣寺大殿,亦称“白衣菩萨殿”,因殿内供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画像而得名。据寺内存《补修白衣寺塔记》碑相关记载,大殿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年)前后。
白衣寺塔,也称多子塔,位于院内中部,明崇祯四年(年)修建,清道光二十三年(年)维修。白衣寺塔为实心砖塔,高约30米。塔基呈错牙式方形,长、宽各7米,高2.8米,四面镌刻花卉图案。塔身下部呈覆钵状,高约8米,最大处直径为6米。正南与塔基连接处开佛龛,龛内原供有三佛像,现已无存。塔身上半部为八角形锥体,高18.5米,共做密檐12层,层数为偶数,在国内罕见。每层每面各开佛龛1个,内各塑佛像1尊,共计96尊,造型精美;每层每角悬挂风铃1个,共计96个,塔刹高约1米,形若宝瓶,以镀铜的金属做成。白衣寺塔刹为蓝色仰莲组成刹基,其上为金黄色浑圆,上托一个绿色宝瓶状刹身。
塔前有清代改建的大殿,后为新建仿古式三层楼,年兰州市博物馆迁入。今天,人们到兰州市博物馆参观游览,院中古塔悠悠,落日余晖之下,瞬间将人们的思绪拉到数百年前。有学者认为,白衣寺塔作为甘肃兰州地区所存为数不多的明代遗物,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特别是从白衣寺塔的形制和塔基砖雕等来看,这是一座结合了汉藏佛教艺术风格的建筑,尤其在笔者看来,塔上佛龛内的96尊各具神态的佛像就是丰富的宝藏,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工程。
据记载崇祯四年(年)八月十日这天,塔刹封顶,虔诚的肃王和王妃们捐赠了不少金银首饰珍珠玛瑙,放在瓮函中藏入塔刹。年之后的年,人们在对白衣寺塔进行加固维修时,从塔顶起出一批明代文物,让人们看到了当年肃王府奢华富贵的一面。
人们从塔刹中出土了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佛经、鎏金铜佛像等珍贵文物;同时在正南方靠刹杆的土层中,又清理出一带盖带锁的黑陶瓮,瓮内装有10多个丝织品包裹的小包,包内有金镶玉送子观音簪、金镶玉鱼篮观音簪、铜镜、铜钱、金银器等一批精美的文物。其中,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簪子,簪把上刻有“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的铭文,证实明肃王的确有个妃子姓熊。
白衣寺塔藏文物
下面就将兰州晨报记者黄建强先生关于这个熊娘娘的一篇报道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肃府熊娘娘的故事
长期以来,景泰永泰城一带流传着一段熊娘娘的传奇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明末崇祯年间,有一天末代肃王朱识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只凤凰在王府上空盘旋三圈后,向北飞去。肃王的术士说,梦的意思是王妃要在北方寻找。于是,肃王派出太监护卫,拿着一面宝镜,一路向北寻找王妃。他们通过龙沙古道,来到了永泰城。
永泰城也叫龟城,这里是明代甘肃新边的一座要塞,城内驻扎着千余人马,设有参将、游击等武将。此时,永泰城刚刚修好不久,正是人丁兴旺之时。
永泰城的官员得知消息后,决定在城内的隍庙里唱三天大戏,吸引周围的女子前来,以便王府人员挑选。唱戏这天,永泰城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王府的人拿着宝镜四处查探,结果大失所望。宝镜中没有显示哪位姑娘是未来的王妃。这下,可把王府的人难住了,按照术士对梦境的推算,应该就在这一带啊!
到了第三天,王府的太监发现一位满脸疮疤的女子躲在柱子背后看戏。他无意中拿出宝镜一看,大吃一惊,发现一只凤凰盘旋在柱子上。太监认为,这位满脸疮疤的女子就是他们要找的王妃。可是,满脸疮疤的女子怎么能当王妃呢?肃王府的人左右为难。
肃王府的太监没有办法,只好冒着危险将这位姑娘请上车,准备返回兰州交差。此时,永泰城内外一片哗然,人们都说,这样的姑娘怎么可以成为王妃娘娘呢?
车队走到半路上,轿车中的熊姑娘说,她浑身发烧要到路边的水池中洗一下,谁知这一洗,脸上的疮疤,身上的皮痂全部脱落了。这似乎有点凤凰涅槃的意思。熊姑娘大变样了,变成了聪明美丽知书达礼的姑娘。这姑娘到了肃王府,被肃王纳为了王妃。
如今熊氏洗脸的地方还在,当地人称此地为美丽嘴子。后来,兰州城破,肃王府遭屠,熊娘娘家乡人听说熊娘娘在兰州遇难后,在永泰城堆土为墓,以为纪念。现在距离永泰城不远的地方,还有熊娘娘墓。
古刹晨钟早已远去,幽静的白衣寺内,古塔入云,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一段兰州城里曾经上演过的大明风华。
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年5月6日下午,兰博巡查人员在院内地上发现,白衣寺塔第一层密檐北侧一檐角悬挂风铃上的兽首掉落破碎,馆里立即向省市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经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认为,由于白衣寺塔本体常年经受风吹、雨淋、日晒,再加上地下水长期侵蚀,而且又多年未经修缮,本体开裂比较多,塔体的吸水量很大,导致须弥座、覆钵塔身砖体酥粉比较严重。不仅须弥座部位的砖雕大部分酥粉,而且塔身的砖和其上的装饰部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酥粉和风化。
尤其现在,受毛细水影响,塔基区域与其以上部分分区明显、肉眼可辨。由于长期受雨水、地下水的毛细作用等的影响,从地面至3米高塔身(主要为塔基部分,即须弥座)受损严重。同时由于地下水侵蚀以及降水的汇集浸泡,白衣寺塔的底部受到严重的风化。另外,每到下雨时,白衣寺塔就会受降雨影响,水痕在塔基部位尤其明显!还有严重的病害直接影响到塔基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对塔自身和周边古代建筑的安全性以及塔自身长久的保存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白衣菩萨殿左侧山墙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和塌陷,致使墙体多处产生沉降裂缝。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来源|兰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