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桥连接的不只是晋江和南安,更是体会古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总有一些让人啧啧称奇的人间奇迹,对于泉州来说,陈一觉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平桥。

历史上,它也被叫做过五里桥、安海桥、西桥,无论哪一种名字,都可以作为赞美它的词语。五里长的桥面、或者克服大海狂躁而平安了数千年,这些,都足以让安平桥成为人们惊叹的建筑,从而永久地扎根在每一个游客的记忆之中。

01安平桥的前世今生

早在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就有了修筑跨海石桥的设想,但是因为工程过于浩大,所以没有能够及时完工。十多年以后,当时的泉州郡守受到续建命令,将剩余工程完工,安平桥才全线竣工。

年以后的明朝,又历经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清朝雍正年间,因为山洪暴发,安平桥有几处桥面被毁,当时只能暂时用木板铺设桥面临时凑合,一直到第二年才进行维修。其后,不断有人对安平桥进行维修,安平桥才得以保存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桥体本身进行维修,由于桥下港道荒废,淤泥堆积比较严重,部分地方离开桥面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桥梁的安全和美观。在年的台风天气里,山洪夹带泥沙和各种杂物堵塞桥洞,桥面被毁严重。

后来,文物保护部门专门请来专家,对安平桥进行维修,每次损毁之后,都能让桥面及时恢复良好通行状态。

02安平桥的景观

除了桥体本身之外,安平桥上还建有很多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和桥体一起,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比如桥东端有瑞光塔、桥头亭等,而在桥西头,又有海潮庵等建筑。在桥的中部,还有小石塔,主要还是用于保佑往来的商户平安无事。

桥梁中端的水心亭,是规模最大的附属建筑,和安平桥同时建造,供奉神像从原来的泗洲佛变成了后来的观世音菩萨。在亭子周围,还刻有历朝历代修桥的历史记载。两尊护桥石将军也是宋代时期的石雕作品。

1、白塔

位于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总共高20多米,是一座砖石仿木结构的六角楼。在基座拐角处,都有一尊浮雕大力士,这是白塔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每一个大力士神态各异,造型夸张,各种表情活灵活现。

白塔是宋朝时利用结余的资金建造而成,后来就作为航标塔来使用,在明清时期,因为自然损毁,经过了数次的维修,在明朝年间曾经易名文峰塔。后来因为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说法,因而更名为白塔。

2、澄渟院

澄渟院是很多文人雅士来此讲习的场所,弘一法师就曾于年进驻水心亭澄渟院,一个多月与地方人士讲解佛经,后人将其讲法,编辑成《安海法音录》。据传弘一法师不仅讲法,还和很多书法爱好者广结良缘,在澄渟院内写成书法作品多幅。

后来,弘一法师的高徒丰子恺先生,于十年之后追随师傅的足迹,住进了澄渟院。

3、望高楼

原来被叫做隘门,属于两层楼阁式的石牌楼,为砖石结构,下层为拱门,安平桥就从拱门通过。而拱门之上,铺设了楼板,就成为了楼上空间。楼上有很多石刻,比如“望高楼”、“固若金汤”等等,是清朝重修时所题写。

4、中亭

这是位于安平桥中段的水心亭,因为早年供奉过泗洲佛,因此也被叫做泗洲亭。

中亭是桥梁的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当地人也将中亭称作小碑林,历朝历代修建桥梁的记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始的基础资料,大大小小的碑刻,一共有十六块,而现存最早的,则是公元年的《重修安平桥记》,也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石碑。

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的石碑,记录的都是与修桥相关的文字,对于后人了解当时建桥的构想、所使用的工艺、蕴含的文化等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5、听潮楼、海潮庵

之所以把两座楼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正好在安平桥的一头一尾。

听潮楼位于水头镇,穿过听潮楼下的拱门,就意味着开始进入安平桥。而位于水头旧街口南侧的海潮庵,这里其实就是安平桥的终点所在地,供奉有“三世尊佛”。

03安平桥游览提醒

安平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是外人对其并没有赵州桥那样熟悉而已。其实对于安平桥的游览,所需时间并没有太久,一般而言,在游览安平古镇的时候,可以顺便一游,既可以领略古镇的恬静,又可以看到安平桥的历史。

安平桥属于免费旅游景点,游客无需购票,从安平古镇进入,随心而动,想走多远都可以,走得累了,再回头,讲究的是就是自在。

虽然是免费开放,但是开放时间也有限制,从早上的8点到下午17:30,游客如果有意前往,一定要注意时间。到达景区十分方便,乘坐晋江3路就可以直达景区。如果自驾前往,景区停车场也是免费,如今这个年代,着实不易。

小时候课本里面学过的桥梁,没有安平桥的名字,因此对它总有一些不熟悉,只有亲自前往,才能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陈一感慨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像那些大文豪一样,写下关于安平桥的壮丽诗篇,唯有一篇小小的游记,寄托自己的真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