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保单位
1.恩荣坊
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恩荣坊原位于浚县卫贤集南大街,为加强保护,年迁建到大伾山西侧百猴路中段现址。明万历四十五年()赐进士第承德郎孟楠建。以承沐皇恩,取名“恩荣坊”。
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石质仿木结构建筑,高、宽皆10米,平面为“一”字形,四柱下抱鼓石雕刻狮子10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坊柱上5个楼均为歇山式屋顶。中间一楼檐下匾额刻“恩荣”二字,匾额以下共有七道坊。坊顶出檐,檐下饰有方形大斗和华拱、檐椽、瓦垄、瓦当。脊饰雕龙、鸱吻和小兽。明间龙凤板上刻有“龙章宠赐”4个大字,旁刻建坊年代题记。各柱、坊及其他构建上雕“竹林七贤”、“八仙庆寿”、“一门三进士”、“二龙戏珠”、“天神下界”、火球、青竹、牡丹、莲花、奔鹿和仙鹤等图案。特别是“竹林七贤”图案,不仅刻有七贤和书童、山水、树木等形象,而且还刻画出一年四季风雨晴雪的特点。两边柱上各建两楼,柱脚前后各有2个抱鼓石,左右各有两夹柱,上雕狮子12对。石坊中间正脊上原有一座四柱三间五楼式小石坊,造型奇特,故恩荣坊又有重坊相叠之称,惜在年遭到破坏。该坊形体庞大,造型美观,雕刻精细,为河南石坊之冠。
2.文庙、南关石桥、东关石桥
年9月,浚县城墙(含文庙、文治阁、云溪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南关石桥和东关石桥为其附属文物。年3月,浚县城墙、文治阁已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文庙位于浚县县城内南小西门里街路北,又名“孔庙”、“先师庙”。文庙始建于元代,随浚州城同时建在浮丘山上。元末红巾军将庙宇烧毁。明洪武七年(),浚县知县项如英移建于今址。清道光十三年(),知县王步鳌重建学宫(文庙)。崇圣祠移建明伦堂后,尊经阁移置祠后,庙前添建仪路、礼门,殿后添建圣域、贤关。民国24年(),县长余芸澍重修孔子庙(文庙)。文庙经重修与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照壁、棂星门等建筑惨遭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县公安局长期使用。年12月,移交浚县文物旅游局。至年间,对文庙所有建筑进行全面大修。
文庙坐北向南,现存一进两院,占地面积平方米。有殿宇60余间。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时中门(又名戟门)、大成殿。时中门两侧为祭器库、官书库。大成殿东西两侧各15间廊房。棂星门为年元月于原址重建,青石四柱三间式,华柱浮雕云霞花草,柱间为木质栅栏门。前院中间为泮池,泮池为明成化年间修建,池上横跨三孔石桥,形如马鞍。时中门为两层硬山顶建筑,面阔3间。
过时中门为二院,院落宽敞。东西两侧廊房分别与官书库、祭器库后檐廊相接成为一体,形成回廊。院正前方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建在半米高长方形平台上,台中间嵌一雕陛石,东西两侧有石阶通上下。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3间,为半檐歇山式,顶覆黄绿琉璃瓦。正脊为琉璃花脊滚龙大吻,垂脊饰以飞鱼海马绝神,檐下四周五硒重昂斗拱,斜面昂嘴,明间普作平身斗拱三攒。大殿内全梁八架,七步檀,四周檐柱22根,金柱14根,莲花束腰柱础。明次间地面铺设花斑石。殿内正中原供孔子牌位,两侧为四配,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位东面西,宗圣曾参、亚圣孟轲位西面东。再外为十二哲,闵子骞、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位东面西。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位西面东。牌位早已无存,年将殿宇修整后改为全殿塑像。文庙内存明至民国碑碣15通,其中,官书库墙上镶董其昌撰并书《保黎录序》碑,陈继儒撰、董其昌书《党公传》碑等碑刻艺术价值颇高。
(2)南关石桥位于浚县县城南门外。南北横跨护城河。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陆光祖建,明万历年间知县宁时镆重建,清乾隆三十六年()知县王建元、乾隆四十七年()知县吴学会又相继修葺。
南关石桥是一座敞肩式单孔石拱桥。桥面长39.5米,宽5.5米,中间部分随拱券弧度隆起,桥面上错缝横铺宽0.5米、长1~1.5米不等的条石一层,中部为赭色石,两边为青石。桥面坡度约6%。桥两端纵拱券外6米处向外侧展开,呈一“八”字形平面。桥面中间两侧立有石栏杆和栏板,每块栏板的底部中间都有长方形垫石,简单朴实。
桥中间的券洞用纵向相连的拱石十二道,以纵联式砌法拼接成同心圆拱券,跨度3.88米,矢高2.3米,其每道拱石的厚度均不一致。券面石高0.40米,厚0.28米,采用横联法砌筑,券顶龙门石上雕吞水兽。在距主券南侧14米处附一小券,小券为青砖结构,用纵联法砌筑而成,净跨度1.35米,高分两部分,券高0.9米,券脚以下至券洞底0.9米。券底铺设石板。石桥桥头原建浚城古治坊,惜早已无存。
(3)东关石桥位于浚县县城东门外。东西横跨护城河,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陆光祖建,明万历十九年()浚县知县宁时镆重建,清乾隆三十六年()知县王建元、乾隆四十七年()知县吴学会又相继修葺。年,桥面用水泥覆盖,桥身被埋于地下。
东关石桥为三孔连拱式石桥。桥面长25米,宽6.25米,中间部分随拱券弧度隆起,桥面上错缝横铺宽0.5米、长1~1.5米不等的青石板一层,桥面坡度约3%。两侧砌矮墙。侧面正中为大券,大券的两端各设一小券。大券与小券之间及小券的外部和顶部,均填砌条石构成桥身。大券为圆弧拱,拱石厚0.18米,长1~1.5米。每块拱石都纵向排列,以纵联法上下互相错缝进行砌筑。拱券两侧的券面石高0.40米,厚0.25米,采用横联法垒砌。在券面石以里的拱背上,铺砌厚18厘米的伏石(即护拱石)一层。大券正中龙门石刻有吞水兽。桥两端四角处用条石垒砌成岸壁以稳定桥身。石桥桥头原建伾山耸翠坊,惜早已无存。
2.大伾山古建筑群
大伾山古建筑群局部含天齐庙、观音岩、吕祖洞、禹王庙。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1)天齐庙
天齐庙山门又名东岳庙,位于浚县大伾山南部半山腰。始建年代不可确考,据院内原存金明昌五年()和元至顺四年()两通重修庙碑知,建庙当在宋金时期。
山门前有宽阔月台,月台向南有登山盘路,古柏夹道,郁郁葱葱。
天齐庙院坐北面南,为一进院落,南北长53.80米,东西宽41.70米,总面积.50平方米。原山门面阔3间,硬山带前廊,灰板瓦覆顶,实榻门。山门内后门上方绘有“东岳大帝”横额,如字似画,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年对山门进行重修。
天齐庙大殿院内古柏参天,殿宇井然。东西两侧各有廊房7间,中间5间内塑十阎王像,俗称“阎王殿”。年在两廊内画“十八层地狱”壁画。迎面大殿,为天齐庙的主要建筑,原殿于年夏被火焚毁,仅存四壁和石柱。年至年投资20万元重修,仿照明代建筑设计,较原址向北推移6米,加高殿基,增修月台。今大殿建于2米高台基之上,单檐歇山回廊式建筑,黄色琉璃瓦覆顶。面阔3间。门前2根方石柱上精雕滚龙飞云,形象生动,呼之欲出,为原殿遗物,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正面明间为槅扇门,次间为槛窗。殿内塑东岳大帝黄飞虎像。大殿内墙壁绘东岳大帝启跸回銮图。大殿内外雕梁画栋,辉煌壮丽。大殿四周月台外为青石望柱栏板。
大殿东侧有房屋3间,原为道士居住。山门东西两侧墙壁分别嵌捐资碑和《金装神像碑记》碑、山门内西侧存《塑十帝阎君神像碑记》碑。
(2)观音岩
位于大伾山顶峰偏北龙洞西观音寺内。观音寺旧称娃娃庙,始建于元代。元至治年间,浚州知州刘友谅于此向观音求雨有应而依崖凿观音像,后凿为洞。本为求雨而凿,后逐渐变为善男信女求子胜地。
旧娃娃庙为一小院,院内东侧有僧房3间,西侧有僧房2间,观音洞前有拜厦1间。院正中有一石坊,为明万历四年()十一月立,正面横额阴书“观音洞”,两柱刻楹联:“百品莲台惟贮月,千年香像只依云。”年对娃娃庙建筑进行重修,并更名为观音寺。
拜殿内依崖凿洞,洞凿于元至治三年(),洞高1.5米,宽1.5米,深1.3米。洞内正中雕塑观音菩萨像。洞外正上方为元代线刻观音像,像左为“观音岩”题字,像右为“大伾新造石观音像题记”。
观音寺院内、山门两侧围墙碑刻众多,大部分为清康熙年以后的功德完满碑和求子有应碑,另有一通《曹洞派碑记》碑。观音岩周围摩崖题记遍布。
(3)吕祖祠
位于浚县大伾山西侧山腰,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祠院坐东南面西北,依崖筑就,层迭而上。主体建筑冠以轴线,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山门西北约50米立寥廊峥嵘坊,坊上背面书“敕封吕祖圣告”。山门前有浴鹤池和落虹桥。一对石狮蹲踞山门左右。轴线上主体建筑有山门、云封亭、乾元殿、太极宫、万仙阁。山门面阔3间,卷棚硬山带檐廊式灰瓦顶建筑。进山门,院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院正中有八角莲池和四角攒尖顶云封亭。院两侧有主厢房各3间,内塑十二生肖像。院迎面为乾元殿,殿建于2米高平台上,面阔5间,进深3间,卷棚式灰筒瓦覆顶。明次间为拜殿。两梢间相对开门,门额分别题“宣天威”、“炳帝鉴”。殿内崖壁凿洞,券形顶,洞高2.4米,深5米,宽3米。洞内塑吕洞宾石像,故称吕祖祠。洞口崖壁镌有许多赞诗对联。从乾元殿两侧迂回攀登,过纯阳洞天圆门,至山顶即到太极宫。太极宫建于康熙十六年(),八棱柱攒尖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3米,围20米,每面按八卦方位嵌以卦形,故又称八卦楼,为大伾山标志性建筑。太极宫前立小壶天石坊,坊两侧筑丈余高台,左为“代天监察之台”,右为“五雷号令之台”。太极宫后为万仙阁,是吕祖祠最后一座建筑,阁高7米,分2层,两山墙外有台阶可通上下,阁内塑道教神像余尊。
附属建筑壶天道院。又名方壶天、紫泉别墅。位居吕祖祠北。根据院内明嘉靖年间雪蓑所题“紫泉别墅”和清康熙十七年()的《大伾山吕祖洞记》推断,紫泉别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在别墅旧址建壶天道院,光绪年间重修。原道院亭台楼阁毗阶连檐,民国以来建筑失修,大多毁废,仅存餐霞阁、蘧蘧居、来鹤亭等建筑和大量残墙断壁。年至年,对道院进行整体修复,维修遗存建筑,并恢复云窝大殿、吏隐厈、听松堂等。
附属建筑霞隐山庄。位于吕祖祠南,清朝前期因道士居住,故称“似瀛州”道院。清光绪年间,浚县知县黄璟于此建瀛州别墅。民国初年改名霞隐山庄。由于年久失修,庄内古建筑大多无存,仅留基址。庄占地面积平方米。庄门面向西北,门额青石匾额刻“霞隐山庄”,为萧亮飞所书。进门有石坊一座,小巧玲珑,保存完好。院中有砖雕门楼1间,隽秀俏丽,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其上砖雕图案极为精美。院内古柏森森,遗址遍布。院东南面为数仞翠壁,摩崖石刻遍布其上。崖下也,水碧如镜,为张仙洞,循径北行,有凌云山斗峻坊。过石坊即关帝庙一间,再前有石梁飞架断壑,因名“云渡桥”,桥旁为财神殿一间。
(4)禹王庙
禹王庙位于浚县大伾山山顶。据清康熙元年()《重修禹王庙碑记》载,禹王庙由来已久,原在大伾山之麓,清康熙元年()大名府通判代理浚县县令彭可谦重修。清康熙十八年()浚县知县刘德新迁大伾山顶阳明书院旧址,即今址。原庙坐北朝南,为一四合院落。建筑有山门、东西厢房、大殿。今仅存大殿。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建筑,灰筒板瓦覆顶。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明间槅扇门,次间槅扇窗。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加前后单步梁。殿内正中置大理石禹王像。
在禹王庙大殿内外保存多通关于历史、水利、文学、书法等有重要价值的碑碣,其中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复制的王守仁《大伾山赋》和隆庆二年()复制的《大伾山赋》及《大伾山诗》碑。
附属建筑中军亭。位于大伾山巅禹王庙前,隋末徐世勣率瓦岗军守黎阳时始建,用以练兵点将,瞭望军情。历史上曾几经修葺。20世纪70年代毁于风灾,年修复。亭为六柱六角攒尖顶,黄琉璃瓦覆顶,飞檐挑角。坐落在1.2米高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部由青石和花斑石铺砌,四周护以青石望柱栏板。亭南侧两石柱阴刻楹联“九河横流归海若,孤峰俯眺慑天吴”,系清康熙年间浚县知县刘德新题。左柱上联四字“九河横流”为修复时所补,原为“万派绕驱”。
(四)县保单位
黎阳城遗址位于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河道村东。
朱应谷墓位于浚县大伾山东麓田庄村西进山口北侧。
太平兴国寺(包括寺内所有碑刻和附近石崖题记)位于浚县大伾山东腰摩崖大佛南侧。
报名厅(包括院内古桧树和石刻)位于浚县浮丘山西山腰菜园村龙门胡同东端北侧。
无字碑原位于浚县白寺山南,现位于浚县浮丘山南部山巅碧霞宫后院寝宫楼西侧。
革命烈士就义纪念地(西门里)位于浚县县城内西大街西端西门里。
烈士陵园位于浚县浮丘山南部东侧山腰。
世袭翰林府位于浚县县城内西大街西段路南西城门东60米。
县衙遗址位于浚县县城内南小西门里街中段路北。
城隍庙位于浚县浮丘山南部东侧山腰。
李家大院位于浚县县城内北小西门里街中段路北。
北街土圆粮仓位于浚县县城内礼门街北段路西城关镇粮油分公司旧址。
浚县城门遗址位于浚县县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旧址。
黎公祠遗址位于浚县县城内南大街南段路东县农机公司仓库旧址。
南关外石桥位于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南关外村南北主街南头。
辛庄街阎公馆位于浚县县城内辛庄街南北街中段路东。
东街宋家老宅位于浚县县城内东大街西段路南文治阁东米。
浚县电影院旧址位于浚县县城内西大街西段路南西城门东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