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伊人
编辑
美龄
时光锈蚀了许多往事,流年似水而过,韶光过眼成空。如果试图在印度的庙宇回廊之中,去找寻前朝的旧梦,寻觅佛陀的背影,那最好的所在就是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是饱经沧桑传留至今而举世倾慕的石窟艺术宝库。它被称作为“古印度的卢浮宫”,与泰姬陵一同并称为印度的“双壁”。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能与敦煌莫高窟并称姐妹花的存在,那一定非阿旃陀石窟莫属。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著称。
“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无思”,最初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是印度现存最大的石窟遗址。
阿旃陀石窟集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变迁、社会生活于一体,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饱含深厚的历史底蕴。身处其间,感受一段心生万法,万法归心的旅行。
阿旃陀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那是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的时期。德干高原上的岩石颜色深暗、质地坚硬,十分有利于建造石窟,由此,印度开凿石窟的传统延续了千余年而不衰。
当时的比丘尼把第一座佛窟的位置设定在山体中央,随后的开凿工作则向两翼扩展,并分成塔堂窟和僧房窟两种形式。
塔堂窟有穹型天顶,在庙堂后部设钟罩形的石雕圣物,内盛佛祖舍利。僧房窟则有若干个房间,布置石床石枕。在终年炎热的印度,这种结构可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到公元二世纪下半叶,佛教在印度中部的发展陷入低谷,石窟造像也渐行渐缓。直至五世纪伐卡陀迦王朝、诃梨西那统治时期,空寂已久的山谷中才又响起斧凿之声,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窟造像。
公元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在印度游历取经时,曾到过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对此处做过详细记载,时名“阿折罗伽蓝”:
“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巘(yǎn)。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阿罗汉所建……”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回忆,很可能是阿旃陀石窟在历史文献中的最后一次露面。公元7世纪后,随着佛教诸派别的分裂及印度教的兴起,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了,阿旃陀石窟叮叮当当响了几个世纪的凿刻声音停了下来,只留下几尊未完成的佛像。
荣光不再的阿旃陀石窟,僧侣们也慢慢不知去向,原本喧闹的山谷也寂静下来,当年繁盛的石窟寺院逐渐被荒草密林遮蔽掩映,再无人烟。此后山谷荒芜了多年,这里很快就被遗忘、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直到年,海德拉巴邦的藩王招待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一起狩猎。史密斯躲避老虎追袭进入瓦格拉河谷中,无意中发现了崖壁上被密叶湮没的奇异洞穴。
这个偶然发现改写了印度乃至全世界的古代艺术史,也让这座沉睡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的真容重现人间。阿旃陀石窟第10石窟的岩壁上至今仍刻着“约翰·史密斯,第二十八骑兵队,年4月28日”的字样。
因废弃而被枝叶所遮蔽,因被遮蔽而不为人知,因不为人知而得以保存。公元10世纪,北方的穆斯林统治了印度,由于宗教的原因,毁坏了大部分佛教和印度教寺庙。
当时著名的克久拉霍印度教寺庙被毁坏了十之八九,佛教寺院和洞窟在公元10世纪后几乎被毁坏殆尽。阿旃陀石窟因地处偏远干旱的内陆,因废弃荒芜而使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幸免于难。
阿旃陀石窟内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
现存的壁画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石窟内的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内容上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佛陀,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在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运笔大胆,风格豪放,有明显的进步。
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内容多为宣扬佛教。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
晚期的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此时的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现。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
壁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女性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她们如此安详,在微弱的光线里,仍然能够辨识脸部那抹迷人的微笑,直抵我们的内心世界。
壁画构图的自由多变使得交错的时空中,佛陀、菩萨、王子、天人活在故事里,形象的真实丰富如写生一般的可信。佛界即是人间。
印度佛教既有诞生、勃发、繁荣的辉煌历史,也经历了衰落与中断、再现与复兴的命运变迁。阿旃陀石窟的隐没与重现,与佛教命运变迁的步调基本一致,堪称7世纪后印度佛教命运变迁的一个缩影。
阿旃陀石窟的30座石窟分别讲述着各种不同的故事,怒放的佛光在闲淡的光阴里载种慈悲,粉碎世间所有华丽的色彩。这壁画,照见红尘百味,也照见五蕴皆空。
佛说,远离颠倒梦想,消尽七情六欲,不问生,不问死,不问劫难,不问定数。如果能够在在人生的行程中,加入这样一段旅程,去走走看看,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也算是与佛陀刻下一段慈悲的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