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看小编介绍的旅游景点,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景点是响堂山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佛教造像史上一次飞跃。
南响堂山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景区现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分别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高约4.9米,宽和深各约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迦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鸟,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迦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和窟顶的雕刻,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响堂山石窟南响堂诸窟中最典型且保存得最为完好的窟室为第七窟千佛洞。窟室前凿辟窟廊,四柱三开间,檐柱为八角形束莲柱,中间二柱雕成狮子负柱,.上托尖拱火焰形门楣,其上雕刻飞天和佛塔。柱头雕火焰宝珠,上托阑额,其上为斗拱,一斗三升,以托檐椽承接瓦顶,顶上雕出瓦垄。屋脊上雕基座,正中为金翅鸟,旁侧为卷云蕉叶,蕉叶上托覆钵形塔顶,最上为宝珠形塔刹。窟门两侧各开一龛,龛内各雕出一尊护法力士像。窟内为三壁三龛,佛像除头部外大体完好。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澡井,中雕圆莲花,四周飞绕八身飞天,以宝珠为中心,两两相对。其中两对四身为伎乐天,手执横笛、琵琶、箜篌、笙;一对为歌舞天,一对为供养天。整个画面美不胜收。
响堂山石窟北响堂石窟开凿于鼓山西麓天宫峰山腰处,坐东朝西,现存八窟。其中以北齐时代开凿的三窟,即俗称的南洞、中洞和北洞最为重要。北洞俗称大佛洞,是响堂山最宏伟的洞窟,为中心方柱式塔形窟,中心方柱三面开龛造像。正龛内的主佛像高达3.5米,为响堂山石窟中最大尊。中心柱正面主尊头像后部为火焰及忍冬纹舟型背光,并有七龙穿游其间。洞窟内四壁刻塔形列龛,洞室前壁刻有“帝后礼佛图”。整个洞窟的设计很别致,正面的上部凿空,用来采光,所以,洞窟虽大,但不觉得昏暗,洞窟后部及中心塔柱后面比较暗,更有庄严神秘之感。
响堂山石窟北响堂的中洞又名释迦洞,形制布局装饰等与大佛洞相近,只是在规模上远不如大佛洞。它的外立面雕刻保存完好,为开凿时大体原貌。在洞窟的门外两侧分别雕刻菩萨立像,在外面的两侧龛内又各雕天王像。门外的前廊处有八角形的檐柱,下部为狮子柱础。北响堂中洞雕像大多宽袍大袖,其衣着疏朗有致,简约又不失精美,深刻地影响了后世。
北响堂南洞又称刻经洞,因为此窟内外石壁上刻有佛经,其窟形与北洞中洞不同,内部设有中心塔柱,石窟主室正左右三壁各自开龛,为典型的殿堂式腐室,主室前有廊,玉门左右刻力士像。
响堂山石窟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章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验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勤,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所、唐来、明各代均在此增苦。理合。皇帝的行官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谐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以它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响堂山石窟今天给大家介绍完了,有喜欢旅游的小伙伴可以去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