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河北有三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
”大菩萨是指正定隆寺内的千手观音。
隆兴寺,龙蔵寺,大佛寺,皆为一处。
它在河北正定。
正定也因此而有圣地佛城之美誉,隆兴寺也有“海内宝刹第一名区”之称。
我,程总、赖哥及涂勇,四人行的河北之旅先从隆兴寺开始。
住在正宁古城边的酒店。
晨起打车就拐进了古城。
这里拥有几千年纷繁历史和八寺四塔二十四个金牌坊的富贵遗产。
它们从车窗外侈奢的闪过,我叫不出名字也无法招呼问候。
出租车直接把我们载到隆兴寺前。
北方冬天萧瑟的风把我们从四人拥挤的的士上迎候而下。
被梁思成先生评价的“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就在我们面前。
有种冷落,与这里热闹的名号不相称着。
几乎没有另外的游客,连门口的叫卖商贩也少得出奇。
这哪像有自隋以来上千年,康熙、乾隆、嘉庆都多次到访,历朝历代都有名人拜望香火盛隆……有点怀疑这里在佛教界的地位。
从旅游的角度,官方真不用多少心思。
不仅没有对寺院建设有新的延伸,连收费的门口都没建一个。
直接把“天王殿”作为了收费的大门。
和其他的寺庙一样的天王殿,有弥勒,有四大天王。
与众寺院相似的大殿,匆匆而过。
只和笑盈盈的弥勒一个对视,和四大天王一目扫过,我们才觉得是真正进入到寺院之内。
空旷的一个大院,虽已有阳光早到,但仍是冷清得意外。
三个同伴完全可以在庄严的寺院内恣意的活动和说笑。
出了天王殿,并不是其他殿宇所见的该是大雄宝殿的格局,而是一个像是荒废的台基。
这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原本也是一个宋朝建起的大殿,也高大漂亮过,但在百年之前的民国时期因长年失修而坍塌。
没有房舍的遮挡,台基上端坐的观音关公等塑像可以更充分享受温暖阳光和感受世间声色。
关于大觉六师殿,是怎么回事呢?大觉,是佛的另一种解释。
六师,就是六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位祖师,他们和佛教主张不同,被称为“道外六师”,六师是佛教的反对派。
佛教寺院,还供奉“反对派”,体现了释迦佛心大量宽的胸怀。
供奉六师的殿已成废墟,也是暗示着某种佛教之理。
空空的大觉六师殿遗址之谜拉扯了我的好奇心,我便落后于对此兴趣不大的三位哥们了。
于是紧紧追赶,他们已到了前方的摩尼殿前。
去过不少的寺院,对“摩尼”之名有些生疏,究其本意,知是英雄、圣人之意。
远远打望,其建筑风格与其他佛殿有与众不同之处。
所面向的正面是歇山式抱厦,中央为重檐式山顶,青瓦补心,绿琉璃瓦剪边。
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
最奇妙在其柱子,横向的呈两头高中间低,直立的呈上面细下面粗。
这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孤例。
它因此深得梁思成先生盛赞,称其为“艺臻极品”,并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程总是从事园艺的,他在树林花卉上就多有门道,把我们的兴趣点引导到大殿四周的古木苍枝。
院中双槐,已被北方的苍凉之风和季节之剑削去了青春姿色,没有了一张树叶的老树更显本色。
寒意虽浓,但已有清朗的阳光穿透云层相拥而至,只需不多的时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枯枝虬杆上定会萌发出新芽,继续延续着这座大佛之寺的厚重历史。
佛教修行戒、定、慧,入主佛门,当修行受戒。
清朝年间,我国北方只有三处寺院有权受戒,即北京雍和宫、五台山清凉寺和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的戒坛,就在面前。
从摩尼殿出门,一座五间正方三檐四角攒尖顶的亭台建筑威然呈现,这就是戒坛。
进入戒坛,无论从正方形的哪一方,都须登上九层高高的台阶。
我们拾级而上,台阶比普通的高出一截,有种格外的森严,可能也是意味,步入佛门要修炼成佛,须有上九重天之艰难。
戒坛的前方已露出了大悲阁的屋顶。
有点神奇的是,戒坛这方是朗晴的日光,而一墙之隔的大悲阁上面却绕着一层薄薄轻雾。
那里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也是藏着镇寺之宝的隆重圣地。
那团迷雾吸引着我们开始有些散慢的行程,不由加快步伐往那儿而去。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中国民间普遍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其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的阁楼称为“大悲阁”,大悲阁供奉的就该是观世音。
那个慈眉善目、脚踏莲花、手持净瓶的观世音,在这个阁楼里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出现?因为观音菩萨有着33个化身。
看,她来了,她站在我们面前,不,她站在高高的另一个境界——须弥座上,矗立着一尊高在的铜质千手观音像,当胸两手合十,42条手臂持有日、月、净瓶、弓箭、宝剑、金刚杵等法器。
凡是寺院,必有佛像,那是寺院的珍宝;而有名的寺院,必有珍贵石碑。
隆兴寺作为皇家寺院,也保存着那样的碑石,那是寺院价值的重要组成。
其首要者,便是这块龙藏寺碑。
那么清晰的碑题,那么细腻的碑文,知道它是哪个年代的吗?此碑刻于隋朝开皇六年(年)。
掐指算算,那可有年了!
难怪有全国百通名碑、隋朝第一名碑之美誉。
隆兴寺作为皇家寺院的重要标志,是大悲阁前的五通御碑,碑石文字为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所书,一心向佛的乾隆达三块。
其中康熙、乾隆还专建碑亭以示更为珍重。
大悲阁一侧,是弥陀殿,供奉的是阿弥陀佛。
弥陀佛居西方极乐世界,信奉者只要专诚持念此佛名号,即可往生极乐世界。
又一棵老树引起了同行程总的浓厚兴趣。
我们在他的招呼中来到大悲阁的后面,这里伫立着一棵千年槐树,名号“寿槐”。
继续深入佛门,又有一殿,叫毗卢殿。
这是一座从别处移居而来的佛殿。
原在正定城的另一处,年才来攀附隆兴寺的。
毗卢,意为“光明普照”,就像今天的阳光了,还比今天的阳光多份暖意。
寺院内有千佛绕毗卢的塑像,佛像一般都不允许照像,所以没能留下照片。
它告诉的道理是不管佛有多少宗,多少派,都围绕毗卢转;也证明,佛界也向往温暖与光明。
中轴线上,一个接一个的庄严圣殿平衡排列。
出毗卢佛殿,一道小门出去,便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呈现出一派早春之色,错落的山石,翘角的秀亭,荡漾的碧波,初发的新芽,温润的阳光……别致园林让我们恍若进入到了一片天仙胜境。
乱石丛中,曲折石径,徐徐而上,登临明远亭。
亭柱联语“山外夕阳迟,云间归雁小”,描写的应是此亭处所观之美景。
我站在亭前,见到的另一番景致:山外春光早,眼前古寺雄。
寺外的这片园林就是龙腾苑。
当年乾隆皇帝驻跸隆兴寺游龙腾苑后留有诗句“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由此可见当时“龙腾苑”的气派与豪华。
即使已过往数百年,今日之景象仍有皇家园林之气度。
下了石山,一群无头佛石震撼呈现。
伫立群众面前,我们顿然无语。
这些石像都有些年头,年岁早到多年的北朝时期。
本是一幅释迦牟尼为众弟子讲经说法的神圣场景,被野蛮与愚昧割去了头颅。
惨不忍睹,而又刻骨铭心;无头群像留给了后人沉思与反省。
站在无头佛像前,再回望庄严的许家牌坊,它又叫三世丞坊。
它像一道门,把龙腾苑分融成一边是移步易景赏心悦目的清闲园林,一边是庄重肃穆的佛祖讲经;它像一道窗,透过坊间的空格,窗外风景如画般装进画格。
龙腾故苑内,方方正正雕檐画栋的是龙泉亭。
亭中一八角古井,仍有泉涌。
只是游客们为戏乐或祈福而把钱币丢入井中,弄脏了泉井。
井的四周供着大大小小众多佛像,多已或无头或断臂而残缺。
保存完好是亭子的建筑,梁栋完整,雕刻精细着色鲜艳,浓浓的古色古香。
龙泉井外的一潭碧水在早春柳条的轻拂下把湖面搓揉出细细的波纹,石塔、古树、红亭和着春光融为一体,绘出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过曲桥,一条画栋长廊,有序的竖立着两排石碑,这些或残缺甚至还斑驳着石碑,都是记录隆兴寺兴衰历程的见证。
长廊碑林一旁,一片开阔的绿地,幽幽草坪,嫩绿枝芽,有的已有含苞的花蕊。
春荫亭秀气着,静立于园中,似在等待,春的胜期。
从一道侧门,就回到了隆兴寺的中轴。
刚才过时匆忙,还遗落了文物。
大悲阁前的康熙御碑是五通御碑中最早的,立于康熙五十二年(年),所以更加珍贵,才有为其砌了石亭遮风挡雨。
康熙共有六次巡幸正定,三次驾临隆兴寺,留给隆兴寺的匾额有19方。
按来时路径返回。
来时是一路直走,仿效参观中轴线上的殿宇,返回时就把侧面的补上了。
大悲阁前东侧,是慈氏阁。
阁内供奉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
仰望木雕菩萨,既是对大慈大悲弥勒的祭拜,也有对这独木艺术的震撼。
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立于青莲之上,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着衬胸,外穿天衣,下着齐足长裙。
通主。
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与慈氏阁相对的另一侧是转轮藏阁,阁内珍藏着隆兴寺的又一件宝物——转轮藏,也叫藏经架,是用于藏经书所用。
整个转轮藏像和尚手中的法轮倒插在地上。
中心是一个能转动的转轴,立在池内生铁轴托上。
和尚们推动转轮藏一圈,等于诵经一遍,照样能修成正果。
为安置转轮藏而建造的转轮藏殿,其梁架结构在我国古建筑中罕见,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被梁思成先生视为“木构建筑之杰作”。
对于梁柱间的交接,梁思成形容“犹如一首演奏得极好的交响曲,其中每个乐部都准确而及时地出现,真正达到了完美、和谐的境地”。
原路返回,像是对来时的祭拜又重复一遍。
近年参观佛门圣地越来越多,今日所至之隆兴寺,因其皇室名分而显尊贵。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的显贵,这里却无峨眉山万年寺、普陀山观音寺及杭州灵隐寺们的热闹与人气。
于寺庙而言,不是更需要那种宁静吗?其实,这里的不热闹,更适合我们静心的祈拜和品味建筑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