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说的第一部经是什么大乘和小乘对此看法

《红尘说禅》系列第32篇

大家都知道佛陀已经圆寂两千五百多年了,如今学习佛法最好的途径就是看佛经,因为绝大部分经文都来源于佛祖本人的言行(当然,也有少部分是后世其余高僧所撰),只不过佛陀在世的时候只是“述而不作”,就和孔子,老子,耶稣等圣人一样,因为“文字传法”本身就隔了一层,就如水中望月一样,更加容易让人着相。

所以佛祖在世的时候只是自己亲自言传身教,他在世的时候诸多弟子之中证得须陀洹果位的都有五百多位——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五百罗汉”,其中修为最高,得了最高四果阿罗汉果位的都有十八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十八罗汉”。

无独有偶,孔夫子也是如此,不立文字,全靠自己因材施教,所以才有了门下三千弟子,其中达者七十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七十二贤”,而其中更有颜回,子贡,子路等十位出类拔萃的大贤。

可见佛陀和孔夫子在世的时候讲法的效果自然最好,成圣得道的人极多,但是没办法,后世的儒家和佛家的弟子们无法再面圣,因此就只能通过读经来修行了,这也是后世经文为何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而佛家的经文三藏六部一万多卷,大致又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这在古印度的时候并没有划分,而是我们中国天台宗当年做过的著名的“分科判教”活动给界定出来的——也被称为佛教的“五时”,下面红尘君就来逐一简单说明一下。

而且这里面关于佛陀所讲的第一部经到底是什么,大乘和小乘两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无法统一。

华严时,大乘第一部经,《华严经》

大家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也有说法是一天一夜)而大彻大悟也就是成佛的,然后他在禅定的状态之中就讲了一部经,也就是《华严经》。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佛陀这部经说法的对象并不是我等凡人,而是虚空中的诸位菩萨,也就是所谓的“定中说法”。

《华严经》,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唐朝所传的八十卷版本最为殊胜,乃是我国佛教十宗之一的“华严宗”的立教之本。

这部经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正是“华严三圣”,其中的毗卢遮那佛——也就是释迦佛的法身,理智完备,大彻大悟,故居中位,左手边是主智门和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右手边是主理门和苦行的普贤菩萨。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

这部经文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当年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龙树菩萨曾经广阅群经,觉得非常简单,就生出了“我慢”之心来,结果偶然在龙宫中只是看了《华严经》的所有标题就大汗淋漓,惭愧不已,再也不敢妄自尊大,然后特意带走了这部经传给世人。

这也是《华严经》的由来,不过小乘佛教不承认这个,他们对于佛祖所讲的第一部经另有说法。

阿含时,小乘第一部经,《阿含经》

按照小乘佛教的说法并不承认这次“定中传经”的事情,他们的说法是佛陀菩提树下得道之后,马上就去了鹿野苑为“五大臣”说法。

这五大臣其实就是佛祖当时离家出走——那时候还是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然后净饭王不放心专门派的五个人去保护他,同时也和他一起修行,后来佛祖发现一味的苦修并不能得道所以就改变了法门,而他们认为佛祖动摇了就很生气的离开了。

而这里面为首的就是前世和佛祖又莫大恩怨的“歌利王”,佛祖当时曾经承诺过自己得道后第一个就来度他,因此这里也算履行了诺言——而佛祖为五大臣所说的,就是《阿含经》。

阿含是梵文和巴利文的音译,又分为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这四部,合称《四阿含经》,主要述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生死轮回等重要理念,乃是小乘佛教最重要的根本。

其实公正的说,《阿含经》乃是最接近佛陀时代的记录,所以也被称为“原始佛教”,不过这是褒义还是贬义,只能见仁见智了。

第三时,方等时

上面的华严时和阿含时虽然在小乘和大乘两派看来还有争议,但是我们就不去争论谁先谁后了,接下来来说第三时——方等时。

这个时期大约是佛祖得道后二十年前后,此时佛祖一边说小乘,一边说大乘,所以也被称为“等时”,这期间的主要经文是《维摩诘经》,《思益经》等,但是此时由于许多弟子已经证了罗汉果,所以佛祖对他们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让他们抛却小乘“自了汉”的做法,而开始“度人”,也就是由小向大,“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时,般若时

佛陀小乘大乘并行又讲了二十年之后,终于又到了第四个时期——般若时。

顾名思义,这个事情佛陀讲的主要是后世被称为“般若部”的经文,般若(注意,读音bore不是banruo)两字代表的是佛家的“智慧”,而且是那种最大最根本最究竟的智慧,而不是为人处事或者计算投机的小聪明,所以对修行者的根器要求很高,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修持。

般若部的最经典代表自然就是《金刚经》和《心经》,这比起之前那个时期又进了一步,非有又非空,既不消极,也不积极,既不说善,也不说恶,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不二法门”,这个概念有点复杂,初学者听起来就像是绕口令一样,很容易昏头。

《金刚经》“佛说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

第五时,法华涅槃时

这是佛陀说法的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佛祖涅槃前的七八年,他这个时候主要讲的经文是《法华经》和《涅槃经》,所以也被称为“法华涅槃时”

《法华经》的全称是《妙法莲华经》,大家都知道莲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因为它的枯叶代表过去,莲花代表现在,莲子代表未来——这三种东西同存一体而且又在随时变换,正是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观的譬喻,再加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也代表了佛法的“五浊恶世开金莲”,因此法华经也最为圆通。

《金刚经》“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而《涅槃经》是佛祖涅槃前最后一夜才讲的经文,这里面已经没有小乘和大乘,而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也被称为是“圆教”,意思就是圆满殊胜之教。

红尘说

这就是佛法中所谓的“五时八教”中的五时,也就是佛陀一生说法的五个时期,从前到后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其中大乘和小乘最大的争议就在最前面的两个时期,大乘佛教认为佛祖得道后马上就“禅定中”为诸天菩萨说法,而小乘佛教则认为《阿含经》才是最初最根本的经文,至于这个孰对孰错,红尘君就不做评论了,各位师兄自行判断就是,反正这只是法门的区别,最后的彼岸都在一处。

而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华严经》,《阿含经》,《金刚经》,《法华经》和《涅槃经》这几部佛经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文,乃是佛陀说法中特定时期的代表之作,也值得大家好好去研读,至于读哪一部就看各自缘分了,这里面红尘君自己更喜欢《金刚经》和《法华经》,但只能给大家做参考。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