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女的认识,老杜也是经历过一段漫长心路历程的。
安史乱前两年、天宝十二载(公元年)春,四十出头的杜甫在长安等待着组织的召唤,希望能尽快加入公务员队伍,这时他所作的《丽人行》中就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地描绘了杨氏姐妹们的美丽。
张萱《捣练图》宋人摹本局部
壹春天骑行的美女们
后来读到杜诗的正人君子们,常常一本正经地强调:老杜在那会儿已经洞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成功刻画了杨氏兄妹骄纵荒淫、昏庸腐败的生活。
除了当时天宝十二载的唐朝人以外,以后所有的聪明人都知道了他们将要面对的不幸:再过两年,安禄山就将攻破长安,大部分人都将在这场动荡中失去生命。
半个多世纪后出生的杜牧痛心疾首地埋怨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宋朝的李清照女士也总结说:“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到了元朝,画家钱选也继承了这种批判反省的精神传统,他在一首题画诗中说:“玉勒雕鞍宠太真,年年秋后幸华清,开元四十万匹马,何事骑骡蜀道行。”
元钱选(传)《贵妃上马图》
以上插图:钱选(传)《贵妃上马图》局部
他们都从美女——荔枝——马,这三者间的关系中得出结论,看清了促成这个庞大帝国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因素。
所有这些聪明的事后诸葛亮们,似乎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仔细去追究一番杨氏姐妹们到底美成什么样子?
在他们的眼中,唐朝的大老爷们儿比一千多年前的希腊人聪明了太多,愚蠢的希腊男人为了一位美女直接开打,一打就打了十年,最后用一匹木马解决了问题。而唐朝的男人们干起仗来,首先要把美女们都弄死,然后再骑上以前用来快递荔枝的马,接着干仗。
不过,也应该看到,忙着为天宝十二载的唐朝人着急、为他们总结经验教训的那些后人,也有着劝谕、警示自己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功能性目的,这是应该得到理解、也应被今天的我们所正确认识的。
时光飞驰、光阴荏苒,转眼就到了我们如今这样的新时代、新社会,当今吾国的文艺工作者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能够为我们呈现出盛唐的美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绞尽脑汁创造出来的各类影视作品,除了赚取很多钞票外,还没有创造出让我们信服、认可的唐朝美女形象——这多少有些交代不过去。
回归正题,还是先从杜甫的《丽人行》中,看看天宝十二载的唐朝美女们到底是些什么幺蛾子。
一开篇,老杜用美好的天气和美好的景色为她们的出场做了舞台背景式的铺垫。
在阳春三月,长安城的曲江河畔,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群踩着小天鹅式芭蕾舞步的美女们,款款出场(如果你不太喜欢交响乐,也可以在脑袋中哼下那首有关白娘子的歌——哈啊哈,哈啊哈,西湖美景三月天哪,春雨如酒柳如烟哪)。
然后,老杜给了她们中的主角几个特写镜头——“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她们首先具有一种气质美:虽然画着浓妆,但神气高远、贤淑庄重而不做作;其次是她们的体态与肤色美:她们的皮肤细嫩、光滑,身材不高不低,骨肉比例完美、匀称。虽然杜甫这十四个字中,没有直接描绘她们的五官和容貌,但还是勾勒出这些美人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方面。
贰老杜为什么没有描写她们的容貌?
我们常听说,盛唐时期的人们以胖为美,这种胖应该是丰满,而不是肥胖,按照老杜所谓的“骨肉匀”来理解,应是身体各个部位健康、比例恰当,并且行为庄重。
唐三彩陶仕女俑大都会博物馆藏
从以下这尊如今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唐三彩陶仕女俑,也可大致感受一下当时那种丰满和自信的唐代时尚,这位陶俑刻画了一位坐在庭院中的妇人,有一只小狗陪伴着她,她的面容安详、端庄、从容;从另一尊同样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唐代彩绘石雕像上,也可大致感受下那种“意远淑真”的气质。
唐代彩绘石雕像大都会博物馆藏
接下来,杜甫描述了这些美女们所穿着的衣服,为我们呈现出她们的服饰美。
她们穿着轻薄的丝织衣裳,上边用金、银丝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图案;头上戴着用薄薄的翡翠片做成的匎(è)叶,这种青绿的玉石薄片覆盖着她们乌黑的鬓角边缘;从背部可以看见她们的裙上的腰衱,镶嵌着珠宝。
直到这时,杜甫才点出其中两位主角的姓名——“赐名大国虢与秦”——她们就是被赐封为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的杨玉环的姐姐们。实际上,在杜甫作此诗前5年,天宝七载(年)唐玄宗就赐封了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杜诗此处没有写上大姐韩国夫人,也许是为了句式对称和押韵的需要。但杜甫为什么没有直接描绘出这三位美女的面容,只写了她们的肌肤、发饰、叶和腰衱呢?
他本人在最后一句中告诉了我们原因:“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可别贸然接近这些美女们,要不丞相会发怒,后果很严重。这位丞相就是指杨国忠,杜甫作此诗前一年冬天、天宝十一载(年)十一月,刚登上了右丞相的位置,除兼吏部尚书外,还身兼其他四十余职。
隔了大概三百年,宋朝人苏轼将老杜和这些美人们一起纳入了他的镜头中。他在元丰元年(年)做了首《续丽人行》,为我们分析了老杜当年为什么没有描绘出杨氏姐妹们的面容原因:因为他根本没有看见,只是隔着曲江看了几眼人家的腰肢和后背。
在苏轼的镜头中,隔江偷窥的老杜显得有些猥琐,有些狼狈,也有些心酸:
“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
叁与虢国夫人死磕上的张萱
就在杨国忠被封为右丞相这一年,一位唐朝宫廷画师张萱绘制了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原作早已看不见了,现存辽宁省博物馆中的这幅是宋代摹本,也应是最接近原作风貌的一幅。该卷为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厘米。
《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1辽宁省博物馆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2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萱在整幅图画中一共描绘了八匹坐骑,其中一位保姆抱着位小孩,共九人。这八匹马中,其中有四匹马的胸前悬着“踢胸”,即球状红缨,这表明主人的身份显贵。然而对于这四匹马上谁是虢国夫人,存有着两种说法:
一种版本认为,虢国夫人是画幅正中位置骑马的女性,在其右上方是秦国夫人,她正对着虢国夫人说些什么,而其余前三骑与后三骑均为陪伴她们出行的侍从、侍女和保姆。
注意看这两位夫人的发型,她们堆积在脑门上的发髻一侧垂了下来,与其他几位保姆和侍女的发型都不一样,这就是当时的流行款——“堕马髻”,这种发型让她们自若的神情中,增加了一丝倦怠,更显出一种贵族气息。这种发式始于魏晋,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在唐天宝年间,突然又风行了起来,有人认为这个样子的发式就像蔷薇花低垂拂地那样,具有一种颓废却带着些诗意的美;
另一个版本则认为,中间这两位正在对话的女士都不是虢国夫人,而是她的大姐韩国夫人和妹妹秦国夫人。那么画中的虢国夫人在哪里呢?持这种说法的人们认为,在画面最右边,引领整个队伍出行,身穿黑色男装的人,才是虢国夫人,因为据说这位虢国夫人喜欢女扮男装。
仔细看看这位黑衣骑马者,她的腮边透出一些红晕,的确比其他两位着男装的侍从眉宇间更清秀,体态上也更丰腴。
《虢国夫人游春图》细部1
《虢国夫人游春图》细部2
对于画家张萱本人,人们知道的并不多。据晚唐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记载,他与开元时期的宫廷画师杨宁、杨升同样以善画人物著称当世,张萱尤其擅长描绘妇女和婴儿像。
在宋徽宗时期编撰的《宣和画谱》中,这位张萱似乎与虢国夫人铆上了劲儿。据记载,当时北宋御府所收藏张萱的画作有四十七件,其中有数件描绘了唐代皇室的生活场景,而其中有三件与虢国夫人相关的题材,分别为《虢国夫人夜游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踏青图》。而且在整个宣和画谱的记载中,只有这位张萱创作过虢国夫人的题材,而其他画家均无类似作品。
不过,你等会儿!
你前边不是提到杜甫在描绘虢国夫人们时,描述过她们的服饰美吗?那么请问,所谓的“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在那里?张萱这幅画中的这些夫人们都穿得如此朴素,翡翠的叶呢?镶着珍珠的腰衱呢?
的确是啊,在这幅宋人所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确实看不见杜甫所描绘的那种奢华的服饰,其原因我也想了很久,可能如下:
1,老杜夸张了事实;
2,宋人临摹的不准确;
3,这位张萱可能刻意描绘夫人们雍容华贵的精神气质,而忽略了她们的华丽的着装。
这些原因中我认为第三点更可信。因为从画史中对张萱的记录来看,他极有可能就是杨氏家族或者是唐玄宗的御用画师。如果是这样,他的画作更是为杨氏家族服务的,也不排除命题作画的可能,因此他并不能像杜甫那样极力描绘他们的奢侈与享乐。
至于老杜描写的翡翠叶或是绣罗衣裳,我们更可以从同样宋人临摹的另一幅张萱作品《捣练图》中做番比较欣赏。
该画作传为宋徽宗赵佶所摹,在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厘米。
《捣练图》宋人摹本局部1
《捣练图》宋人摹本局部2
此图表现了唐代宫女们加工绢丝的场面。全图十二个人物,按照工作流程将人物分成三组,分别是:捣丝、理丝与缝合、拉直与熨平。画中的各个细节描绘都精微而生动,线条匀细,富有弹性。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在画中的几位女性发髻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她们的首饰以及华丽的衣着。
《捣练图》宋人摹本细部1
《捣练图》宋人摹本细部2
《捣练图》宋人摹本细部3
《捣练图》宋人摹本细部4
《捣练图》宋人摹本细部5
你看看,在张萱笔下,这些捣练劳动人民群众的服装和首饰都很奢华,我们也尽可能地发挥下想象力,杨玉环们的姐姐们春游时的行头总不能比这几位群众差吧。两相比较后,我认为杜甫描述的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叁:虢国夫人们的最终命运
作为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早年随父亲居住在蜀中,成年后嫁给河东望族裴氏为妻,有一子一女,不幸其夫裴氏早亡。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后,请求玄宗将虢国夫人和另两个姐姐一起迎入京师。有关这位虢国夫人与唐玄宗、杨国忠之间的绯闻,从各类正史、野史中,一直到如今的劣质电视剧,都是经久不衰的八卦良材,人们对其扒了又扒,希望能不断推陈出新。
最早的八卦应算来自晚唐诗人张祜的《集灵台二首》,他在其中描绘说: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他留下的这么28个字,给了后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虽然常常被八卦新闻缠身,但虢国夫人在临死前还是流露出刚烈的一面。
杜甫于长安曲江边,看见杨氏姐妹们春游时的美丽背影之后,又过了三年,虢国夫人的兄妹——杨国忠和杨玉环死在了马嵬坡。听见这一消息后,虢国夫人骑马逃至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附近,后由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县令薛景仙率人吏追之。据《旧唐书》记载,她仓皇逃入竹林后,先杀自己的儿子裴徽及女儿,然后在杨国忠老婆裴柔的哀乞下,杀死了裴柔,随后自刎,但没有立即死去。
虢国夫人被囚禁于陈仓监狱中后,还镇静地问过狱吏:“你们是唐军还是叛军?!”这话问的凄惨,因为不管是哪一方,都是必须要她命的。
不久,便血凝至喉而卒。
肆:尾声
时间又过了三年。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秋,老杜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体制内工作,带着家人向西一路躲避战乱,来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暂住。
在山里打柴、捡橡栗为生的日子中,他遇到了一位在此隐居的贵族女子。女子“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老杜对这位女士的描绘与几年前不太一样。
如果说6年前他所描绘的长安丽人是一幅细致、浓艳的工笔画,那么这位“佳人”则是一幅传神的写意杰作,他记录了某种经过蒸馏而获得升华的精神上的“美”。
老杜没有用一个字去描绘这位美人的容貌、肌肤和身材,也没有描绘她的发型、服装、首饰,而是通过其遭遇以及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绝代佳人的形象: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当读到这里时,我们发现:
对待美女,老杜的标准变了。
此图为天龙山第21窟唐代彩绘石雕菩萨头像(砂岩)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洛克菲勒的妻子艾比(AbbyAldrichRockefeller)于年捐赠于该馆。天龙山位于山西太原西南,共存石窟造像余尊,浮雕、藻井、画像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居多。年,日本《国华》杂志对其报道后,引来众多盗贼,分批将佛像偷盗贩卖到海外。
附录:
文中提到的杜甫诗作: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還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