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年,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了数百尊精美的佛教造像,这些佛像造型独特,神态逼真,身上的彩绘鲜艳如新,以青州为中心出土的佛教造像因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学界赞誉为“青州风格”。这也是目前所知我国 的一处平面布局清楚、保存较好的唐代以前的大型寺院遗址。
一次晨练偶遇惊世窖藏
年,一次重大考古发现让青州市一夜之间声名远播。这年10月的一天,青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华庆晨练,经过博物馆对面的益都师范学校新操场扩建工地时,发现在操场施工的推土机推开的土质与周围土质完全不同,而且还有一个洞口暴露在外。职业的敏感驱使他迅速制止施工,让人找来考古专家夏名采。两人动手挖开浮土,赫然发现洞里露出的佛像……
后经考古人员扩大挖掘,他们发现了呈三层堆放的佛像。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数百尊。其中 的高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
窖藏坑被发现之前,当地人知道附近曾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寺庙,史书上记载叫龙兴寺,是一处延续多年的 佛教寺院。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在公元年前后就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寺院。唐代武则天时改名大云,开元间始号“龙兴”。宋元时都有佛殿重修的记载;但到了明初,为了修建齐王府,龙兴寺地面建筑被拆毁。一座辉煌古刹彻底湮没,此后几百年间竟无人知其踪迹。意想不到的是,曾经辉煌多年,此后神秘湮灭不知所踪的龙兴寺,原来就位于博物馆的隔壁,历史的机缘真是妙不可言。
考古人员经过勘探测量发现,龙兴寺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结构和布局都还保留着唐代以前寺院的原始风貌,整个遗址呈南北三条轴线,东、中的两条轴线由三进大殿组成,已探出的大殿基础东西长30米,南北宽25米;西轴线由僧舍及藏经楼组成,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可以想见当年的宏大规模,也是我国目前 的一座平面布局清楚、保存较好的唐以前的大型寺院遗址。
“灭佛”运动使佛像被毁掩埋
众多精美的佛像,以这样一种料想不到的戏剧性方式,缓缓掸落身上的尘土,露出了尊容。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
造像分为造像碑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总数达到多尊,目前已复原粘接的约尊。出土的部分造像带有纪年,从北魏的永安二年()到北宋的天圣四年()。从发掘现场看,窖藏的造像排列有序,整齐地分上下三层,坐像都立式摆放,较完整的身躯摆在中间,头像则沿壁边缘排放,最上层的造像上还有席纹,并有祭烧过的痕迹。在窖坑的东侧,还有运送佛像到掩埋现场的坡道。这些迹象表明,龙兴寺窖藏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行动。虔诚的佛教信徒担心已被破坏的佛像再遭厄运,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掩埋了这些残碎的佛像。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教徒们毁坏神圣的佛像并掩埋起来?有专家推测,可能是战乱,教徒们担心佛像受到战火的洗劫,偷偷隐藏起来。史载,作为古时的战略要地,青州曾经宋金多次争夺,南宋建炎年间几经战火洗掠,龙兴寺及其佛像在战争中自然难逃厄运,于是被虔诚的信徒们秘密埋藏起来。但是,为什么有些佛像是毁坏后掩埋的呢?这似乎不符合常识。
研究发现,佛像中时代最晚的为北宋天圣年间,这为考古人员确定这处窖藏的埋藏年代提供了线索。据此,也有学者认为是“灭佛”运动的影响。北宋宋徽宗笃信道教,史载:“宋政和元年(年)正月,毁东京祠庙”,这或许就是龙兴寺毁佛藏经的直接原因。
“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龙兴寺窖藏出土的造像虽受到严重破坏,但从保存下来的看,雕刻技术高超,集圆雕、浮雕、高浮雕、透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于一身,表情手势各异,显示出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
这些出土的造像,其形制主要为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和单体圆雕造像,而单体造像的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佛、菩萨造像上,特别是单体菩萨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一件东魏贴金彩绘菩萨像,通高厘米,石灰石质。菩萨头戴宝冠,黑发顺肩部下垂。面相丰满圆润,柳眉高鼻,杏眼长目,嘴唇上翘,呈微笑状,神态庄重宁静。遗憾的是该菩萨的两臂已失,它周身散发出东方的含蓄沉静之美,面带耐人寻味的神秘微笑,被专家们誉为“东方维纳斯”。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弥补了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对北魏和隋唐之间,特别是东魏和北齐佛教艺术研究实物资料的不足。尤其是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保留着鲜艳的彩绘和贴金,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对于佛教造像都是素面无色的认识。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多尊精美的佛教造像,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后又被列入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方学者誉之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批神秘的窖藏佛像也成为了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