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古称绛州,为山西省运城市下辖县。新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1、绛州大堂:位于新绛县城贡院巷,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州大堂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现存大堂为元代建筑,大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大堂使用了减柱法,堂内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砍稍而成,不拘一格,粗犷豪放。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大堂周围的建筑尚存有堂西小花园、二堂、堂前牌楼基座等,三班六房等已全毁。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2、福胜寺: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寺内所存“尚书礼部牒”记载,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公元—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公元年)赐名“福胜院”,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年)又加以重修。福胜寺院建筑错落有致,高低参差,座北向南,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等四进院落,钟鼓二楼雄峙两侧,并衬以厢房、配殿,排列进然有序。天王殿、娘娘殿等建筑尚存,但彩塑已全毁。弥陀殿为元代遗构,记载为明弘治年重修。殿内塑有弥陀佛及胁侍观音、大势至。在弥陀佛宝座的背后,悬塑有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彩塑为宋代风格。弥陀殿内两侧,有金代补塑十八罗汉及明代加塑的四大天王。后大殿又称藏经阁,共七间,上下二层,上层藏经阁,下层三佛洞,洞内塑有释迦及胁侍观音、地藏,弥陀及胁侍文殊、普贤,药师及胁侍日光、月光菩萨。均为元代彩塑作品,由于没有对外,保护极好,整个彩塑如新塑一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3、稷益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阳王村,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稷益庙是一座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创建时代不祥,元、明重修并扩建。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平方米。正殿壁画题材,多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穑、为民造福的事迹。整个壁画绘有人神四百余,创作者为翼城籍画师程儒及其两子程絪、程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及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完成于明正德二年()九月十五日。4、乔沟头玉皇庙:位于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沟头玉皇庙,创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四年(年)大地震损毁,嘉靖四十一年(年)重建,万历四十二年(年),清顺治元年(年)、乾隆四十四年(年)、道光四年(年)、同治九年(年)均有修葺和增建。庙坐北朝南,建筑沿东、中、西三轴线组成。现仅存东线有舞台、献殿、稷王殿;中线玉皇殿、马王殿;西线,舞台、献殿。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清代建筑。留有清代壁画。5、白台寺:位于新绛县古交镇光马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台寺,又名普化寺,传说释迦牟尼佛座为白色莲台而得名。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金大定、明昌年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明弘治十四年(年)、正德六年(年)、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年)均有重修和增修。寺院位于高土台之上,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殿内均存有元代彩塑造像,年10月、年1月和年3月白台寺彩塑造像遭盗割,五尊彩塑造像被盗,六尊佛头被盗割。三滴法藏阁,依土崖而建,金代创建,元代重修。释迦殿,重建于金明昌年间(-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砖雕脊饰。后大殿,元至正十五年(年)重建,殿前建有月台,石条压沿,四角残存宋八棱柱经幢三座,均仅存幢体。原唐代造像舍利石塔年被盗。月台两侧有唐槐各一株,虽历经千年,依然勃勃生机。6、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年),改称龙兴寺。唐会昌五年(年),寺毁于“会昌法难”。北宋因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恢复龙兴寺之名。宋、元、清康熙四十七年(年)、乾隆四十九年(年)及民国时均有重修。现存建筑有大雄宝殿和高塔,碑刻数十方,尤以唐总章三年(年)《碧霞落碑》最为珍贵。龙兴寺塔,有名龙兴宝塔,据寺内碑刻记载始建于唐,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年)重修,并增高至十三层。大雄宝殿,元代遗构,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彩塑毗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从造像风格看有宋金造像特征。7、龙香关帝庙:位于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香关帝庙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龙香关帝庙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栱,补间仅施一朵斗栱,殿内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彩塑7尊,均为元代作品。8、三官庙:俗称葫芦庙,位于新绛县城内韩家巷,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官庙坐东朝西,规模很小,总面积一百平米左右,由山门兼献殿和正殿组成,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为单檐十字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一间,六米见方。清代重修时在献殿前檐下加筑一道山门,左右两侧筑八字影壁,砖雕细致,中间辟六扇板门。正殿面阔二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据庙内彩塑主像胸部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正殿内保存有主像三官、诸神将、二朝臣、侍女等彩色泥塑造像十一尊,创作年代为元代,与建筑同期。9、绛州文庙: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州文庙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大成殿是明正德十三年所重建的。面阔和进深均为五间,重檐歇山顶。大殿四周设围廊,立着28根石柱。殿前有献台,周围白石栏杆。台前正中有浮雕团龙石陛。据说是02年重修时挖出的原物。大殿殿宇巍峨,气势宏伟,据称为华北之最,有“太和殿”之称。10、北池稷王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池稷王庙始建年代不可考,先后重修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年)和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年)。北池稷王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庙前设有水池,东、北两侧下临土崖,土崖外壁以条砖包砌,壁体上沿砌花栏墙兼做院落围墙,其东南角建有村内过街玉皇楼一座。庙院南侧居中建戏台,其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山门(现已不存)与土地祠;院之北一字并列建正殿(稷王殿)与东、西耳殿,由于地形所限,西侧耳殿面宽三间,东侧耳殿仅为一间;院落两侧分列配殿各三间,其形制、规模各不相同。整个庙院规模虽小,但其布局相对完整且独具特色,非寻常所见的左右建筑对称分布,各建筑檐下及屋顶还大量使用了砖、木、石雕及琉璃构件。11、泉掌关帝庙:位于新绛县古交镇泉掌村,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掌关帝庙,从正殿主体结构看保留元代特征,明弘治八年()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年)、清顺治、雍正九年(年)、乾隆四年(年)、五年(年)均有修葺,现仅存大殿。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琉璃兽脊。上檐斗拱五踩双昂,明、补间出斜拱。四周有围廊,檐下有20根石雕柱,11根为浮雕盘龙柱,9根为浅平雕龙柱。龙柱浮雕工艺极佳,浮雕龙爪抓有人头、人腿、鱼、鳖等,人脚尖小而尖,明显是女人脚。石柱留有大明成化年、明弘治八年、嘉靖二十六年、清顺治、雍正、乾隆年间修葺题记。大殿前有明清石狮子四对,大殿后有灵公台遗址。12、冯古庄墓地:位于新绛县三泉镇冯古庄村东南米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15万平方米。年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穿过此墓地,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对支渠占地部分进行了文物勘探。在长米,宽9米的范围内发现竖穴土坑墓葬80座,车马坑4座。发掘了15座墓葬。墓葬的方向多为北向,均为竖穴土坑,墓口一般长2米,宽1~2米,最深约7米。葬具除一座为两棺一椁外均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个别有腰坑,随葬陶鬲、陶罐、铜鼎、铜盘、车马器、铜戈、铜镞、铜鱼、蚌鱼、玉饰件、玉壁、玉璜等器物。该墓葬时代属西周中晚期,出土文物丰富、精美。从勘探发现该墓地有西周车马坑的情况推断该墓地级别较高,应属西周诸侯封国的墓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