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广化寺始起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年),这里原是邑儒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之所。后来,有一位金仙禅师到此潜修佛道,郑氏三兄弟受禅师感化,遂舍庐为庵,取名“金仙庵”,亦名“金仙院”,这便是广化寺的前身。年(隋开皇九年),扩建后改名为金仙寺。年(唐景云二年),唐睿宗赠名灵岩寺,由柳公权书匾。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年,改名为广化寺。
宋代广化寺十分鼎盛,有10院,庵,僧众余人。明朝黄仲沼《咏南山》诗有“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句,即是当时盛况的写照。与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并称为福建四大丛林。
元朝至正年间,广化寺被火焚。明洪武至历年间,逐渐重建,现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重修的。
80年代初,由于海外华侨的热心捐助,广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现在南山广化寺牌坊前偌大的广场是市民休闲的场所,和牌坊遥遥相对的照壁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遒劲大字,是年春节,中国佛教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来莆田视察广化寺整修工程时亲笔题写的。
挂着“南山广化寺”匾额的牌坊镂空的铁门紧闭,广场上的商贩告诉我们,这个铁门很少开,出入广化寺要走边上的“解脱门”。
从旁边的解脱门进入广化寺,走到和大门在一条直线上的中轴线位置。首先看到的是左右两边的菩提树下分别有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石雕塔。《药师如来本愿经》载:月光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广化寺坐西朝东,建筑上是以殿群、院落、楼阁、庑廊组成的一座大丛林。
贯穿主体建筑物的中轴线长达米,中轴线主建筑,从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在中轴线上,依序有照壁、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层为藏经楼)、祖堂(上层为卧佛殿)。两侧翼有宽敞的百柱廊庑,从卧佛阁两旁开始,左厢依次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钟楼;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烟霞窟、净化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
穿过绿荫浓浓院落眼前是广化寺的山门,进入山门之后是天王殿,殿内两端各塑一尊金刚天王。
由天王殿前面的石庭顺阶而下是放生池。“广济众生登三摩地,化成诸有入一乘门”,走在放生池的石桥上,放生池左右侧建有高达13米的三层钟楼与鼓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寺院生活,晨钟暮鼓,两者相对,各尽其职。
继续上行来到香烟缭绕的兜率天宫,墙上挂着“福建佛学院”的牌子。这是用红砖来砌墙的一座大殿,大殿里供奉着弥勒佛。
殿前平台竖着两座宋治平二年(年)建造的石经幢,五层八角,高约3米,一座无铭文,另一座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以及捐金助建者的姓名等,是研究梵文汉译与莆田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沿中轴线继续向前行,大雄宝殿建筑在高2.7米的基台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造型,殿顶瓦片每块重达3.2公斤。高22米,面积平方米,雄伟庄严,为福建诸名刹之冠。大殿正中供奉着3尊高达5米的金身佛像。两侧列坐着十八罗汉像,也为泥塑金身,每尊高2.5米。大殿雄伟壮观,堂内佛像庄严,法物、法器完备。
穿过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个殿,听到殿里传来诵经的声音,这是法堂,僧人做功课的地方。
绕过法堂继续前行就来到后山,这里有一座红砖建筑的观音阁。
观音阁继续往后山上走,石阶的尽头有文殊阁,文殊阁看起来像是修建不久,很少有人走到这里。
站在这高处往下看,红色的广化寺屋顶,掩映在绿色的树林中,显得古朴清净有禅意,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广化寺宝藏释迦文佛塔建于宋乾道元年(年)之前,是一座仿木构楼阁的八角五层空心石塔,塔身高30.6米。五层代表着五乘佛法,每层均有塔心室和环塔外回廊。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伎乐和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塔檐仿砖瓦雕刻,有鸟革羽军飞、凌风飘举之势,塔身图案浮雕宗教人物立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释迦文佛塔是由朝廷支持建筑的,所以在塔身一层南面门上刻有“皇帝万岁”四字,感戴国恩。
广化寺几经兴衰,此塔依旧如故,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年,此塔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