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年度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揭晓。此次共有六国13个项目获奖,我国4个项目获此殊荣,其中就有晋江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之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
记者获悉,该项目是今年中国唯一一个修缮类获奖项目,也是继年泉州中山路获优秀奖21年后,泉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再一次获此殊荣。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传承弘扬传统修缮工艺
位于晋江东石镇许西村岱峰山南麓崖壁兀立处的南天禅寺,因崖刻石佛又称石佛寺,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原建于南宋嘉定九年(年),后殿宇历代均有重修。
28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见到,自在佛殿经修葺后仍然非常庄重,综览全寺,殿庑峥嵘,栋宇轩昂,规模宏敞,蔚然大观。漫步庭院,微风轻拂,禅寺幽幽。寺内有三尊石佛,为福建省摩崖石佛造像之冠,立于佛前,伫立、仰视,能觅得一方难得的心静。
南天禅寺住持理山法师告诉记者,自在佛殿因白蚁侵蚀、屋面严重漏雨及部分构件倾斜,实际上早于年前,就有了修缮此殿堂的想法,当时恰逢“南天禅寺寺兴八百周年”庆典之际,晋江金井塘东旅菲华侨蔡玉峰先生之子蔡聪妙先生回来参加庆典时,见当年他父亲捐资重修的自在佛殿状况,就有意要出资修缮。理山法师说此修缮项目还得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请示。为解决殿堂残损问题,年,由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委托清华大学(THAD)团队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制作了南天寺保护和修复设计方案。
因南天寺作为全国文保单位,年根据相关手续,需逐级上报国务院立项,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批示同意修缮保护。而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3月才开始按程序推进修缮保护工程,启动项目招投标事项。年5月28日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年7月下旬基本完工,含雨季修缮时间历时将近一年两个月。
“殿宇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大殿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吴英将军重修,土木结构,年和年,晋江金井塘东旅菲华侨蔡玉峰先生又两次捐资重修,古刹重光,梵宇生辉,这是时隔39年后,南天寺自在佛殿再次迎来大修缮。”理山法师介绍道。南天寺注重讲经弘法,常年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更有许多游客前来游览,为使文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保障信众游客朝圣瞻礼的安全,及更好展示其文化价值,便启动了该修缮项目。
据悉,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是由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团队承接修缮,在保证文物结构安全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梁架歪闪倾斜的问题,精准采用“打牮拨正”传统工艺,既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又传承和弘扬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文物建筑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延续。
赋予古建筑群新生命,保证高度真实性
26日下午,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举行线上颁奖典礼,主办方宣布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获得优秀奖。专家评委认为,晋江南天寺项目进行了细致的保护工作,赋予了该建筑群新的生命,延续了其宗教礼拜和社会集会的用途。项目团队在全面记录和研究的基础上,恢复了建筑构件和结构稳定性,并修复了建筑装饰、特别是壁画,保证了高度的真实性。
“该项目共有两大特点,与此奖项的宗旨契合,一是修缮过程中,应用了大量传统建造技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二是在执行过程中,有多方合作、社区参与进来。”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执行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中心古建修缮部门负责人李德华介绍道。
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崔光海认为,该项目修缮工作,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修缮的相关标准来执行的,最终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为项目的修缮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修缮项目能获得该奖项,意味着晋江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是安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金交椅山古窑址成为世界遗产点后的又一个国际新成就。”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的主任吴金鹏告诉记者。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获得,让大家对以后如何做好文物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认识。在未来工作中,他们也会在文物保护,特别是修缮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传统工艺,让更多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文物的保护,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旨在表彰遗产保护和修缮中的杰出个人和组织,并鼓励业主结合社区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遗产保护。自年以来,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个项目获奖。
记者带你云“游”南天禅寺
全省摩崖石佛造像之冠,值得游览一品
来到南天禅寺,最值得前往参观的便是寺内的三尊石像和刻有“泉南佛国”“嵩岳降神”“宝藏”等字眼的摩崖石刻。
28日,记者抵达南天禅寺前,立即映入眼帘的便是清代乾隆年间状元及第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的“自在佛”题匾,书法浑厚苍劲。随后,进入寺内庭院,能见到一方由清将军吴英亲书的“南天禅寺”题匾,其字体潇洒隽劲,很有气势。
再往上,是一方“石上异光”匾,一语道破寺内三尊石佛的由来。“南天禅寺,最初叫石佛岩,皆因为这三尊石佛。”据理山法师介绍,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兴南天禅寺碑》记载,宋嘉定丙子(年),一位得道和尚守净法师路过,夜见峭壁上放出三道亮光,守净认为这是“山萃众岳之灵”的征象,便请来工匠,凿刻石佛三尊,建造殿宇,三尊石佛是按照山石的走势雕刻而成。
三尊石佛雕就在殿内的巨岩崖壁间,石佛均高6米、宽3米。正中雕阿弥陀佛,东侧刻观音菩萨像,西侧刻势至菩萨像,每尊造像相隔1米。理山法师介绍,这些虽是宋代雕像,但体型圆润,神态端严,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继承了唐代石刻艺术风格,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闽南文化的融合结晶。据悉,这三石佛是福建省现存的摩崖石佛造像中规模最大的。
而在三尊佛像两侧,还有未雕刻完的左右护法浮雕。传说,在雕刻完三尊佛像后,守净准备在岩壁的左右各雕刻两尊护法,可是在雕韦驮胸部时,竟有红血自石中流出,便不敢再往下雕,左右护法的雕像便只是个初样。在东侧岩壁上,明朝一僧人镌一“心”字,“心”中一点放于下端,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颇富禅意,发人深省。此外,一旁则是清朝康熙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兴南天禅寺碑》碑文内容。
随后,我们一行走出内殿,沿一僻静小道行约百来米到南天寺西侧巨岩石坡前,这里有十分有名气的“泉南佛国”摩崖石刻,“泉南佛国”四个大字,劲秀雅丽,每字高达2米,据说为南宋泉州王十朋所书。“泉南佛国”右边还有清光绪年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的“嵩岳降神”四字,笔力粗壮丰润。而在不远处的岩石上,还镌刻有“宝藏”二字,非常值得大家来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