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之间共游、同唱是文人士子们交游的重要活动,杨慎尤其喜爱大理的山水,先后与李元阳共登大苍山、同泛再海,和调唱诗。点苍山高六十里有余,接连云雾之气,共十九峰,“连脊屏列,内包如弛弓”,山峰之间皆流淌着瀑布,为十八溪。苍山终年“翠黛殷润”,经秋风扫过亦未现枯色,“翠峦条分,青峦并峙,如大鸟之连翼将翔也”。
在李元阳的精心安排下,二月辛西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出发,一路或登山赏月,或乘舟南泛、唱和题咏,遇亭台楼阁则停脚歇饮。夜投佛寺,篝灯夜坐,静听寺僧诵经。于万松之阴煮泉滴著,“松竹荫轩,再波在席”。入访玉局寺内昭文祠、点苍神祠,出观诸葛亮画卦石、阿育王二百尺浮屠。探汝南王碑,声如玉磐,清越可听,二人以木击之,唱着少陵春山的调子和诗。寻访元世祖驻畔台,大雨忽至,“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刘麦”,杨慎以此晴雨相济之景为奇,李元阳称其为点苍十景之一,“晴川秧雨”。遇满地花卉,红紫胶酶,杨慎便移枕章至花海中歇息。三月己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而下,暮色袭来,河水浮绿,芒鞋黎杖,流连累日,近四十多日。杨慎形容此次点苍山之游,"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
嘉靖二十五年(年),杨慎再至大理,居于李元阳的宅邸默游园中,再访点苍、叶榆。在李元阳的鼓励和陪同下,五十九岁高龄的杨慎借门生董难,从大理北上,一路寻浑水之源,探黑水之奥,窥黑谷之状,历鸟吊之奇。会弘山诸公,共论桑哪二子《水经》,有“海图自信不我欺,水经谁道无人续。”之句。滇西北的剑川,保留了许多的南诏文化古迹。嘉靖十年,杨慎又同李元阳一起游石宝山,作南诏野史之考察。石宝山在剑川西南深山中,路过邓川时,杨南金盛情邀约,招浴温泉,饮于其家。杨慎作《邓川杨少参两依庄》诗投赠,有“名公妙年辞京华,飘然归来乘云搓。”之句。
二人经浪穹,见莱霞杨柳,沃野腆畴。有时慢步而行,有时轻骑狂奔,侵晓入山。“遥见层层叠叠如板屋、如枝阁者,宝石岩也。”寺门在望,二小僧迎入庙,拜渴佛殿。至山顶圣泉取饮,“殊觉爽健”,杨慎称为:“真圣泉也”。
举酒相劳,各赋诗歌,尽情畅饮而宿。石宝山缘崖有许多石像,有观音、有诸菩萨、还有罗汉,“皆若雕缕然 其空洞之穴,皆有凿痕”。而近观其手足、指关节处,又“皆空洞如人之骨,乃知其为天成”。二人夜宿兴教寺,谈论佛教之起源。杨慎认为:“滋山佛像出自天成,然则混沌之初已有佛事,而谓始于汉明帝,然乎?”李元阳举刘向《列仙传》、《诗经》,“缩衣之好兮”,说明佛生于周朝初期。
三十年后,杨慎己然物化,李元阳一人重游石宝山,回忆起与杨慎同游之趣。昨日之言,犹如在耳,“今日诸人,果不渝始盟”,不禁百感交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文人的相聚、共游,通过诗词创作等文艺活动,在现实的山水世界中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艺世界”,文人们也在这个“文艺世界”中建立、增强彼此的“文人”身份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