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修行,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听说佛经当中有很多神奇的感应,于是就去看佛经。有些人能够自己坚持看、背诵佛经的内容,这很好。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不懂佛经的内容,就到处找人问。可是,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所以,他就很迷惑,到底佛经应该怎样去理解?今天,云来就针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金刚经》第五品中的一句话。原话是佛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由于是针对修行人讲的一句话,所以他只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后来也流传到不修行的人中,并且被广泛应用,以至于将它的意思搞得很混乱。
首先,我们说一说什么是相。
相,有相貌、真相、或者是事物的形状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的事物的真实面目和人的思维中构成的一种画面。佛教中对人的思想想法非常的看重,人的念头,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画面。比如,对莲花的认识。通常一说莲花,除了真实的莲花外,人的思想当中也会有一个莲花的画面出现。这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一种记忆的本能。
一个人,通常会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有通过这些正确的认知,他才能对事物有各种各样的辨别能力,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指一般人的正常行为。
那么,人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打破人对事物的各种知见。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认为,人有许多的障蔽,这些障蔽在不同的时候,会引导人往错误的方向行事,从而造下许多的恶业。这些恶业,就是人各种苦的根源。
因为佛陀的目的就是要让人通过修行去掉人身上的这些障蔽,从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就让人们遵照他的话去修行。而修行,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与行为。用这些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去破掉人的各种障蔽。而佛陀所讲的正确的行为和人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行为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人对事物的各种看法已经有了深深的烙印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莲花,一般人的思想中就会想到自己曾经认为的那个莲花。这就叫“著相”,因为你被你思想中的那朵莲花占据了你认知的主导地位。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著相”呢?其实就是要破除掉你曾经所认为的那个真实存在的东西。
破除障蔽绝对不是要破除你对外界的认知。很多人以为达到无相就是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了,当然话没错,但是要是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已经是不用再修的状态了。而我们还是在修,如果永远这样,岂不是永远也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这句话就相当于一句废话。
因为它落入了对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看到了才能修”和“修了才能看到”的一种对立状态。通俗点讲,就是人们所说的事物落入了对立死循环。
佛陀说出的这句话,是针对修行的人讲的,不是针对修成了以后的人讲的。那么,这句话一定就有它在修行中所具备的真实意义。
人在修行过程中,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在很多时候会让人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状态中。比如“寿者相、众生相、菩萨相”。人在不同境界中修行的时候,对佛陀所讲的这句话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境界,都是一种“相”。
要想使自己的境界不断地得到提高,也就是使自己对佛法的认识也要不断地提高,就必须得打破以前对事物的同样的认知,也就是要打破以前对“相”的认知。只有让自己不陷入对事物的单一认知中,就会看到同样的事物同时具备无数的不同的“相”。
为了让大家更加的明白,我举个例子。
比如对病的理解。西方医学认为,一般人得病是因为有了一种外因,是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产生了病变或者是感染了病毒。对于修行人来说,他是落入到这个现实世界中的认知的一种表现。
而中国的中医认为,人得病是因为某处的气脉不通,如果要治好病,只需要将堵塞的气脉打通了,人的病就消失了。
而修行的人认为,人的所有病都是苦。要想去掉这些苦,就必须得承受这些磨难。只有承受了这些磨难,才能获得福德,以后才会永远的不用再吃苦。
这里说的,就是对“病”的三种“相”的认知。
人在修行当中,对佛法的认知也是会有这样一个的过程:首先是西医对病的认知,然后是中医对病的认知,然后是佛教对病的认知。
而这里的相,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改变着这些认知,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有一个实质的改变。但是,如果你本身对病的认知就在西方医学的认知上,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保持着和西医的认知一致。如果停留在中医对病的认知上,你就得保持着和中医认知一样的行为。
这就叫做如实的修行。
那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是什么境界所做的事呢?其实,这是在菩萨境界所要保持的一种对事物的认知,而不是普通修行人所具备的一种思想行为。
那么,很多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想要强行去做的话,是达不到修行的目的的。因为它本来就不是针对初期修行的人所讲的。达不到而强行去做的话,会落入“梦幻泡影”的状态,使自己最后一无所得。
达到菩萨那个境界的时候,想要再有所提高,就必须对佛法有更深一步的认知。也就是要有更深层次的佛法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不是说达到菩萨就不再修行了,不是这样的。而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一部指导怎样让菩萨修到佛境界的一部经书。这个云来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过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
作为一般人,是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地步的。因为刚开始修行,人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世间的知识理论上,头脑中充斥的都是世间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全部闭锁起来,也就是保持人们常说的“空杯状态”,才能大致了解佛经中所讲的内容。当然这种闭锁不是忘记,而是对待佛经要像自己从来就没有认识过世间的事物一样去学习它,才会更深入的了解佛经中的涵义。
由于篇幅有限,有时间,云来会再和大家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本文由百家号/水往云来独家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