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有:“开智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一说。《楞严经》和《法华经》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特别是《楞严经》的传入,经历了很多挫折,要不是《楞严经》给中国有大的缘分,很难传到中国。《楞严经》也在中国扎根、发芽、生长,成为广大佛弟子喜欢的经典之一。特别是里面的楞严咒,因为此咒的不可思议,是天地之间的灵文,持诵此咒得到的感应和功德不计其数,因此得到佛弟子的喜欢,越来越多的人加到了修持此咒的行列之中。《楞严经》建立了25种圆通法门,其中文殊菩萨特别推荐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文殊菩萨提出“反闻闻自性”,就是离开声尘去寻找不生不灭的自性。
开智的楞严经《楞严经》是从阿难误入淫室,险遭魔难开始谈起,其意微妙深远。作为佛陀的弟弟,以“多闻第一”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占有一席之地。阿难常随佛侧,佛陀的言行因为阿难的博闻强记,在佛陀灭度以后,由阿难整理佛陀所说法汇编成经。就是这么一个有大修持的佛弟子一遇到摩登伽女,竟然丧失道力,虽然多闻却不能降伏摩登伽女的“娑毗罗邪咒”。要不是佛陀敕文殊持咒解难,阿难的修为就会大打折扣了。正如阿难自己说的那样:“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阿难现身说法,说明了真修实证的重要性。
佛给阿难说法佛教认为,佛学和学佛是两回事,信佛和修行也不尽相同。佛学仅作为学问,无益于学佛实践。而学佛是以佛陀为榜样,以佛法为指导,依教求证。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言语文字是妄念的组合,诸法实相离于文字相,若停留在文字相上,就失去了佛陀的本来想法,就会像是“纸上谈兵”那样害人害己。佛教的闻、思、修、证,就是一个离于文字相的诸法真谛,需要勤加修行才能证得。佛陀当年拈花一笑,就是害怕众生在佛法上执于文字或者断章取义,从而立下“以心传心”不落于文字相的“禅宗”。所以说不论哪一种法门,若不苦修,想坐享其成,从佛法的言语上不劳而获,是绝对没有的事。
大佛顶首楞严经为什么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竟会遭到魔难呢?阿难是亲近佛陀最多的人,也是得闻佛法最广的人,就连他都不能免于“色难”,说明了什么?佛教认为世间最易犯的是杀业,最难断的是淫业。从阿难遇难看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也是直指修心迷悟的关键,向迷者点破:“食色,性也;淫业,生死之根也。”阿难之祸由色而起,因为色是无始劫来贪爱所成。阿难英俊潇洒,使摩登伽女一见生爱,摩登伽女与阿难久远劫来积习所致,故一见阿难,顿生爱慕,求母成就婚姻。母爱其女,便以邪咒迷惑阿难,摄入淫室,将毁阿难的戒体。可见色淫积习,极难根除,是修道之大障碍,轮回的根本,这也是这一部佛经的方便善巧之所在。
佛救阿难于摩登伽女六道沉沦,色为根本,要想得到真正的究竟根本,想得到解脱,必须从灭除色念上下工夫,阿难之所以遭受魔难,关键还是他的淫心未除的缘故,阿难受此难,也是因缘果报的一种示现,是因果报应丝毫不虚的显现。《楞严经》也是以此展开,深入揭开“真相”,逐步度化阿难尊者,让其生出忏悔,生起出离心,从阿罗汉的果位迈向大菩萨的果位。佛说:“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回三途,必不能出。”断淫之戒,世尊放在第一,可见佛陀的用心良苦。正是“万恶淫为首”的最好诠释了。阿难因为羡慕世尊相好,而出家修行,正是因为其妄想、妄心作主,攀缘声色,心被物转,失去了本来的清净如来藏性。所以《楞严经》从色入手,直击病根的要害之处。
阿难尊者像阿难因为道心不坚定,才被魔咒所迷,阿难不明常住真心之所在,如痴如醉,佛陀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使阿难无处安身,原形毕现身为阿罗汉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其实阿难遇难只是佛陀为了方便说法,“借机比喻”罢了,这也是世尊的良苦用心所在。摩登伽女中的摩登成了现在的流行词汇,其实,摩登伽女过去曾经供养无量劫佛,也是宿根深厚,否则也不会与阿难结缘,她也因为有此机缘,于佛前速证阿罗汉果。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男女,一旦断除淫心,即能速生菩提心,就能不受六道轮回的恶果。
楞严会上的菩萨《楞严经》从阿难遇难说起,实为示范之意,告诉众生即佛即魔,烦恼即菩提,都在一念之间,遇逆缘不动心,逆缘就会转为善缘,为恶者就会成为善知识,这一点我们修行人尤为重要,在生活中烦恼无处不在,“恶人”常在身边,要是我们以一颗感恩心看待这些,那么所谓的逆缘就会变成我们修行的助缘,恶人就会成为善知识。佛魔皆有心造,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回光返照,即在当下一念。阿难遇难,也是他自己的因缘,正是因为如此,让他明白落在文字相上不能成佛,淫心不除难以得道,也是因为如此,阿难才成为继摩诃迦叶以后禅宗心印的第二祖。我们学佛人更应该从阿难斗不过摩登伽女的事例中,生起自己的智慧,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念,这是当下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