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推最有价值的小说柱子,绝对有趣不枯

今日推荐:《柱子》作者:楼庆西。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经幢

二、山西佛光寺唐乾符四年幢,位于寺内文殊殿之前侧,通高4.90米,比唐大中十一年幢高大。最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上下为仰覆莲瓣,中为束腰,每面刻有乐伎。座上立幢身,八角形柱,表面刻陀罗尼经文及立幢人姓名。柱上方有八角形宝盖,每面雕有璎珞垂带。宝盖上立小柱,柱上一层屋盖,屋檐起翘,屋盖上置八瓣蕉叶,上用一层仰莲承托顶上宝珠。

三、无锡惠山寺唐代经幢通高6.26米,幢座由三层八角须弥座叠加而成,在第二层束腰的四个正面分别雕有一只行进中的狮子。在第三层束腰的每一面均雕有一龛一佛,座的最上层为二层仰莲瓣,一层石栏杆承托着幢身八角立柱,上刻陀罗尼经文。幢身之上由多层华盖与屋盖组成幢身上半部,两层盖之间或隔以八瓣形圆饼,或立八角小柱,在上面的小柱和屋盖上的八个角上都雕有佛像与力士头像。在最上一层的屋盖出檐有起翘,在八面翘起的屋脊上还有筒瓦装饰,最顶上用宝珠结束。

四、松江唐代经幢,位于古华亭县县衙前的十字街心,通高达9.30米。幢座亦由三层八角形须弥座叠加而成,在每一层的枋和束腰上原来都有海水、卷云、佛山、菩萨、狮子、卷草等雕饰,但如今除两层束腰上的蹲狮和菩萨像之外,其余的均已破损得看不清了。座之上为八角立柱,柱上方亦由多层华盖与屋盖组成,这一部分由于高踞上方,避免了人为的破坏,所以保存得比较完整。例如,在八角华盖上的狮子头,狮子口中还衔着一粒宝珠;之上的圆形托座上的云纹和顶上的仰莲瓣座至今都很完整清晰。

综观以上介绍的四座经幢,对它们的总体造型可以归纳如下:石经幢都由幢座、幢身与幢顶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幢身为主体。幢座多由单层或多层须弥座相叠。幢身之上由多层宝盖和屋盖组成,多层盖之间以小柱或束腰相隔,最上多以宝珠作顶。可以说这就是经幢的基本形制。观察这建于几乎同一时期的四座唐代经幢,其中北方佛光寺的两座造型简洁明了,体量不大,下面一层须弥座,上面一层宝盖,整体敦实而端庄。南方江苏和上海的两座造型较复杂,下面都是三层须弥座叠加,上面又有多层宝盖、屋盖组成,从而使经幢瘦而高,体量较大,显得峭峻有余而敦实不足。这是否可以看作为南、北两个地区不同的风格呢?佛光寺是山西五台山规模不大的一座佛寺,寺内只有两座较大的殿堂,因此寺内的经幢比较小而简洁。而南方的两座,一座位于规模很大的无锡惠山寺中,另一座建于古华亭县县衙之前,属于县城公共场所的经幢,由于环境之不同所以它们的体量较大,造型比较复杂。因此单依据这四座经幢还不足以判断南、北两地区的不同风格。

再看看这四座经幢上的装饰。经幢既为石料制造,则工匠必然在上面施以雕饰。四座经幢除了幢身石柱部分供刻写佛经所用不施雕饰之外,其余各部分,从基座到顶盖的每一层几乎都充满了雕刻。从雕刻的内容看,一部分是与佛教直接相关的如佛像、菩萨、金刚、力士、狮子和莲瓣等;另外也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常见的内容,如龙、山水、卷草、璎珞、垂带等。在细长的经幢顶上,用多层屋盖和栏杆,这可能来自佛塔。多层楼阁式佛塔在唐代之前已经出现,层层屋檐和每一层上的栏杆移植到经幢上就成为装饰物了。

经幢由于充满了石雕,所以它除了刻有佛经和记载年代的功能外,又增加了一份记录和展示历史雕刻艺术的价值。无锡惠山寺唐代经幢基座的束腰上雕有四只狮子,它们四肢着地,狮体向上拱起,扬着狮尾,仿佛用力地承托上面的石坊。广州潮州开元寺内有一座唐代经幢,在基座的束腰部分的每一面都雕有一位力士。力士跪在地面,用他们的肩背顶承着上面的石坊。现在石质虽已风化,但仍能从这些力士的面部表情与身上突起的肌体,看到当时的工匠如何用简练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神态,从而使我们能够欣赏到唐代石雕艺术的风韵。

南北地区的两大经幢

这里要介绍的是河北赵县的陀罗尼经幢和云南大理的大理国经幢,两者的建造时期虽不像上面那四座唐代经幢那么接近,但大体都在宋辽时期,所在地点也是一南一北。

一、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南大街十字路口,这里原为佛寺开元寺旧址,经幢即在寺内,建立于北宋宝元元年(年)。现今寺毁幢存,成为立于县城街头的一座独立的经幢了。幢通高接近16米,为我国现存的最高经幢。全幢由下至上也分为三个部分。下为幢座,由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高达3.70米,最下层为方形,边长6米,上二层是八角形。因为幢座最接近人们的视线,所以在每一层的束腰部分都雕有装饰。由下往上第一层排列着金刚、力士像,第二层为菩萨与乐伎,第三层雕出有屋顶的回廊,八个面,每面三开间,每间回廊内还雕有山水和人物。这三层须弥座的上下枋除下面的斜面上用了覆莲瓣外,其余都由不加雕饰的素枋叠涩而成,所以便整座幢座繁简相间,雕饰虽多而不显凌乱褥重。须弥座之上还有一座雕有龙和宫殿的宝山承托着上面的幢身。八角形的石柱幢身被两层宝盖分成三段,每一层柱身上均刻陀罗尼经文,宝盖的垂直面上用璎珞与垂带装饰,宝盖上有一层仰莲瓣托住上段石柱。再往上有一层表面雕有城墙城楼的宝盖,上面托着三层短柱,第一层为八角房屋,下有立柱上有屋顶,屋檐下还有斗拱,柱间有佛龛,表现得很细致;第二层为雕饰;第三层又是房屋在起翘的屋顶上用仰莲、宝珠作结束。经幢从下到上分作十多层,高近16米,在总体造型上,由于基座宽厚,幢身及各层宝盖层层向上,逐层缩小,除刻写经书的八角柱外,其余部分均满布雕饰,所以使整座经幢虽高又不失稳重,华丽而不显得繁褥。如今竖立于十字街心成为当地的一件大型石雕艺术品和赵县的标志了。

二、大理国经幢。位于云南昆明地藏寺内,建于大理国时期(—年),如今寺已毁只留下这一座经幢。据经幢上所刻文字记载,该幢是一位官员为歌颂大理国地方首领鄯阐侯高明生的功德而建。经幢高6.3米,全幢亦可分为幢座、幢身与幢顶三部分。下为幢座,采用须弥座形式,但束腰部分为圆鼓形,表面雕着盘曲的龙纹,上下枋均用花草纹装饰,上枋还雕有汉文的《波罗蜜多心经》和造幢记。幢身部分与其他经幢不同的一是没有刻经文的石柱部分,二是各部分均满布着雕饰。在基座以上、顶上宝珠以下共有七层,逐层向上缩小,为了叙述方便,将它统称为幢身部分。第一层最高相当于普通经幢的石柱,除在表面刻有梵文经文之外,在四个正面上各雕有一尊站立着的天王像,他们身披甲胄,手执斧钺,脚下踏着地神,地神皆趴伏在地,有的面目狰狞,有的还戴着镣铐。以上的二、三、四、七各层均雕有佛、菩萨等像,五层雕有灵鹫,六层雕木结构的殿屋,屋内也有佛像。各层之间均有挑出的栏杆相隔,但这些栏杆除栏杆柱外,在栏板上都满雕着排列的小佛坐像。所以有人统计,这座经幢上的多种雕像大者1米多高,小者只有3厘米,共有近尊,而且雕刻细腻各具形态。全幢虽由当地产的红砂石制作,但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云南地区的一件文物珍品,也是国内经幢中的一件精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