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喜逢弥勒菩萨圣诞!殊胜吉日,恭请念佛、诵经、持咒、放生、吃素、供花、供灯、广作功德,广种福田,广结善缘,蒙佛力加持,消无边业障,积无量福德!
祈愿世界和平,灾难永息,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平安吉祥!幸福与安乐常在!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善缘。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布袋和尚
汉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日。之所以有此惯例,是因为相传布袋和尚的诞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则传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传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
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
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相传他的圆寂很是奇特,他在后梁贞明二年(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直到他圆寂前说出这一偈,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挺着大肚子游走街头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
布袋和尚偈毕安然而化之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绘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北宋元符元年(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他不仅被请进中国的寺庙,安放在天王殿正中。还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凡是佛教流传的地方,都有大肚子弥勒的开怀笑容。
应化事迹
布袋和尚为人笑口常开,体胖腹大,话出无定,寝卧随处,行为类似疯颠。随身行李只布袋一个,禅杖一根,或以仗荷袋,到处行化。见人进食,伸手便乞,所得食物,无论荤素,均咬一口,便纳袋中。袋满,分给儿童,故每过村庄,儿童喜随其后,互相追逐,分享袋中食物。
布袋和尚行动怪异,不可思议事迹颇多。每到冬天,常卧雪中,雪不沾身,天欲下雨,便穿潮湿草鞋在村庄急行;若遇天旱,则著高齿木履跑到桥上,竖膝高卧。有人请示凶吉,每示必应,灵验非常,世人不识,以为其语言行动,类似疯颠,实则其语言既富诗意,又含禅机。
有一次,布袋和尚走在一个出家人之后,突然伸手一拍其肩,出家人回首看时,他说“给我一文钱”。禅师说:“道得出,给你一文钱。”他立即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放下布袋,默然不语。又问:“如何是布袋底下事?”他背起布袋离去。保福和尚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又放下布袋。又问:“更有向上事否?”他又负起布袋迈步向前。
一日,他站立十字街头,有一禅师问他:“和尚在此何为?”答:“等一个人。”那禅师说:“来也、来也”。他说:“不是你这个人。”禅师问:“如何是这个人?”他突然伸手说:“给我一文钱。”处处是禅机。
又有一次,在途中遇见一宰牛人,即说偈曰:杀牛之人号罗刹,杀他自杀谁惊怕,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时得解脱。
一日接受农夫供养后,说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一强盗向他打主意,他说:由贪沦堕世波中,舍却贪嗔礼大雄,直截凡情无所得,圆明寂照汝心中。
当他在十字街头看见世人,熙往攘来,行色匆匆时,不禁慨然而说: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
有人问他法号,他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恚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有人问他行李,他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有人问他如何是佛性,他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其随口而出类似诗歌之偈语甚多。其中诫人是非,及劝人忍辱之偈语,读之,得益无穷。兹录于后: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守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其忍辱偈是: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没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弥勒菩萨
弥勒是梵语(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意为无能胜。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弥勒菩萨现居兜率陀天内院,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年)之后降世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为贤劫千佛第五位,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菩萨曾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
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弥勒菩萨渐渐长大,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
弥勒菩萨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菩萨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
弥勒菩萨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
《法华经序品》文殊菩萨说弥勒菩萨“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这说明弥勒菩萨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菩萨学佛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早很多,释迦牟尼佛却比弥勒菩萨早成佛。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牟尼佛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后发心却早成佛?佛陀这样说:“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兜率净土
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
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
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安吉宝胜寺
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