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当代赏石界著名诗人杨崠的石诗人生
1、给石头写诗的人
早在三年前,笔者就在国内赏石杂志以及众多网络传播渠道中得知,甘肃天水有个人,能慧眼识得石中情趣,能妙笔赋得石上华章,人虽居天水乡野,声名却早已远播全国。这个人,就是让全国赏石界为之侧目且啧舌的武山县洛门镇刘坪人杨崠。11月13日,立冬之后难得的一个晴好天气,在位于洛门镇渭河北岸的杨崠家里,笔者在火炉边聆听了他关于石头、关于奇石诗词的缠绵故事。偶然相逢,便如命中约定。年的夏天,杨崠一人漫无目地来到家门口的渭河边闲逛,面对流淌的渭河,他小时候就喜欢玩的打水漂游戏忽然自脑中蹦出。于是,他随手捡起河滩上的一块卵石掷向水中,然后又捡起了第二块。就在即将出手时,他无意识地瞄了一眼手上的石头。就是这一眼,让杨崠与石头结上了缘,而且再也没有分开过。“那是一枚鹅蛋大小的石头,石头上一枝雨竹很好看,无论是主竿还是侧枝上的叶片,都非常协调,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审美享受。不觉间,就被这块石头俘虏了。”忆起最初的石缘,杨崠很感慨。那时,杨崠刚过三十。对于喜欢竹子的他来说,那枚打水漂时随手捡拾的雨竹奇石,引渡他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痴迷并从心底里真正爱上了石头。此后他与石为友,一有闲时间,就往家门口的渭河边跑,捡石赏石、觅石玩石,乐此不疲。也是从那时起,杨崠对于奇石的诸多领悟和思考,就已经切入并探求到了文化赏析的层面。过眼的石头,总要在他脑海中再打磨上色,若能为之填词作诗,便欣喜若狂。把玩品赏奇石,是杨崠先生的大乐趣
2、懂石头,才会有诗情
“止戈山下弄平仄,易木庭前观夏冬。荣辱皆缘如石静,睦邻水月与松风。”这是杨崠发布在自己博客网页顶端的一首诗,七言格律呈现出诗作者内心的追求与悸动,他清风松月般的恬淡人生志趣,清晰可见。在赏石界,皮肤白皙,鼻梁上终年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的杨崠,给人的印象儒雅、谦和。他天生就具有艺术家的气质,闪烁在眼镜片后面的双眼,透露着他赏石玩石的睿智与聪慧。大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挥毫赋诗还是读石填词,他都有自己的独到发现。他赏读奇石的众多诗词,赋予了精美奇石以深厚的文化重量。冬日的阳光开始西斜,而室内访谈关于杨崠赏石人生的诗情燃得正旺。杨崠告诉笔者,一方精美的奇石,若能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描述,那么这方石头就有了深度和故事,就有了属于这方石头的文化密码,是玩家们赏石玩石最大的享受。玩石,其实就是在这种赏析品玩的过程中,获得最高的精神享受。杨崠说,年,他和武山的另外两位石友一道,带着家门口捡拾的渭河石,坐火车到山东参加新世纪淄博第二届全国赏石展。正是这次山东石展见闻,拨动了他为石撰文的心弦。回来后记述此次石展经过,他撰写了《渭石初登大雅堂》,刊发在由甘肃省观赏石协会主办的《石友》奇石杂志上,成为他赏读奇石的处女作。从此他为石作文的心绪一发不可收,从天水走向金城,从甘肃融进了全国。13年来,沉迷于奇石诗词创作的杨崠,到底给多少方石头配过诗、撰过文,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熟悉的、慕名的,都奔着甘肃武山的杨崠来。因为他懂石头,他写出来的文章,不管是旧体律诗,还是词曲对联,都有一种朴素深远的美,就是近乎家常话式的自问自答里,也透露出一种真正属于石头的韵味美。在这13年的与石对语中,由杨崠自费悬赏,以求石界赋对下联的传奇故事,至今都是一段石界佳话。年前后,杨崠得知韩国李知恩女士捐石筹建希望小学的事迹后甚为感慨,遂出上联“知恩图报,慨送石头求师堂,敬请同仁勿恭让”,在全国石友中征对下联。此上联内隐四位石友的名字,一时应者云集,信件纷纷邮至甘肃《石友》杂志编辑部。见此盛事,《石友》编辑部决定排印全国各地对出的下联,以飨读者。最终,经杨崠等人审度,当时在青海工作的谢礼波先生所撰下联“矢志不渝,诚赠科光扬天义,堪歌女士高璟忱”一举夺魁。这段围绕在奇石之上的诗文联对,演绎出了奇石独具风神的文化魅力,作为此项活动的始创者,杨崠声名从此远播。年,《石语》杂志刊登了青岛市观赏石协会会长王立新的一方内蒙戈壁石“猴王”,“猴王”图片的刊出,广受全国各地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