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沉留在记忆里的故事印象大佛寺

大佛寺遗址

文|东方雨

我的故乡有一座古老的寺院,俗称大佛寺。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大佛寺,留在我记忆里的还是八十多年前的样子,今天不妨一一道来。

大佛寺,官方记载水月寺。水月寺的位置在古镇水务的东北角,与庄相连。整个寺院象一座半岛,三面环水,是个非常理想的所在。这里的环境清静、幽雅、舒适而美好。远远看去,水月寺有宽阔的院落,东西南北,百米见方;院子四周,有高大宽厚的围墙;围墙之上,有整齐的垛口和平坦的小路。人若站立其上,可凭高望远,亦可悠闲漫步。

寺院的东、西、北,三面环水,仿佛一座岛屿,完全伸展在北湾的水里。你若在围墙上散

步,往远处眺望,夏季的北湾水面辽阔,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远处的芦苇扬花摆动,摇曳生姿;多种小鸟出没其中,鸣叫戏水。尤其是鸟儿的叫声,经过水面波纹的回荡与共振声音更加清脆婉转,柔美动听。冬季,外围的水面,冰冻如镜;远处的堤岸,曲折回转,尽收眼底。

回首近看,有垛口的围墙四四方方,整个院落方正规矩,庄重大方。寺院山门建在南面围墙的正中央,门前有一条大路直通庄内。

进入山门,但见几座青石碑高高耸立,它们相互间隔,双行并排,前后有序。每座青石碑的底座,都是一只石雕的大龟。在一般人看来,石碑底座是一只大龟,其实,它的学名不叫龟,而应叫赑屃,或龟趺,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故而人们习惯用它来做石碑底座,另外,它还具有“长寿吉祥”的丰富含义。

这几座高大的青石碑,都是明清时期寺院的重修碑,楷字丹书,碑文简洁古朴,笔体浑厚遒劲。碑体绘制装饰图案,线条流畅,美观大方。雕刻的图文,生动逼真,技法有力。

石碑北临,有一座钟楼。寺内那口硕大无比的铁钟,就悬挂于钟楼的上部。寺内僧人,会按时敲打铁钟。每当僧人敲打铁钟时,铁钟就会随之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远播数里。古镇十里八乡的乡亲,每天伴随着美妙的钟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寺院钟声,既是人们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寄托,也是模糊时空的报送和计时。真没有想到,一钟还能恁多用处?

钟楼之北,就是位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高度,看起来比现在的四层楼还要高,大约有十四米之多。它那高大的屋顶,雄伟典雅;上面覆盖的琉璃瓦金碧辉煌,在阳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光彩夺目。

水月寺的大雄宝殿,给人的感觉巍峨壮观,庄严肃穆,周围十里之遥,人们都能远远望见,且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走近大雄宝殿,屋顶上的琉璃瓦,色泽诱人,绿中透黄,黄中透绿,黄绿色泽相互渗透,显得大雄宝殿愈加富丽堂皇,好看极了!

在大殿的屋顶上,有一道长长的屋脊,特别惹人注目。它立在屋顶的最高处,东西长三十米,高一米。在屋脊的两端各有一只金碧色的吞脊兽,跷尾耸立,口衔宝剑,相对注视。吞脊兽也叫鸱吻。传说是龙王的二子。在屋脊的中间,也有一只金碧色的装饰性的器物。两端和中间的这三个器物,却是经过巧妙的伪装,里面却暗藏玄机(避雷针)。

大雄宝殿的整体设计为起脊歇山、单层飞檐、抖拱建筑。在屋脊两端的下方,有四条歇山脊,它们分别沿着线路向四个方向伸展。在四条歇山脊的前半段,各镶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的造型形象逼真,昂首前视,看着远方。在四条歇山脊的前端下方,分别悬挂一只小铁铃铛。这四只铁铃铛,稍有风吹草动,就叮当作响。尤其夜深人静之时,铁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使得茫茫黑夜中的大雄宝殿透着一股灵气,也让众乡亲感到寺院有些神秘莫测。

大雄宝殿,东西长约三十米,为五间。南北宽约十八米,进深有三间。

大雄宝殿前脸,在抱厦走廊前沿,有六根朱红色的巨形圆柱。每根圆柱的粗度,一个人是搂不过来的,可谓高大挺拔,顶天立地。这六根粗壮圆柱,都分别屹立在下方上圆的顶柱石上,沉稳而坚实。

大雄宝殿柱础

在朱红色的园柱与门窗之间,是一道两米宽的抱厦走廊。深长高大的廊道,明亮而宽敞。人站在抱厦里,觉得安静祥和,亮堂舒坦。

大殿的门与窗,都是精雕细刻的木花棂结构。深红色的门窗,做工精细高雅,高大宽敞。殿门四扇组成。这种门俗称屏障门。每扇门能开、能关、能卸。中间的两扇门平时开着,另外的两扇门,平时关闭。在这四扇门的下边,有一道门坎。这道长长的门坎,半尺宽、一尺高。推开殿门,迈过门坎,进到殿内。站在殿中,朝北墙前的夹墙的高空中望去,有一块黑底金字的宽大牌匾,高高的悬挂在夹墙的上空。在古朴庄重的牌匾上面,镌刻着“慈云寺”三个大字。“慈云寺”三字是用正楷写就,鎏金镶嵌,笔体流畅,苍劲浑厚。远远望去,三个鎏大金字光彩夺目,使整个大殿熠熠生辉。

在殿内的高空,飞架着六架朱红色的雕梁,在“慈云寺”牌匾的金光闪烁下,自东向西一字排开。每架朱红色的巨梁,绘有五颜六色的浓云密雾,同时上面也刻有一条似龙非龙的龙(俗称土龙),缠绕盘桓。这六条龙,那态势似活龙再现,如群龙昂首翘尾,自北向南绕梁飞跃。这六条多姿多彩的巨龙,在云雾中,若群龙共舞,又若腾云驾雾。

大殿的东墙、西墙和北墙上,绘有五彩壁画,画面容括了天上人间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

整个殿内,气势恢弘,十分壮观,让人惊叹不已。观看,令人思绪万千;独步,犹如人间仙境。

殿内北墙的南侧,距北墙两米处,有一道夹墙,长约十八米,高度直达顶部,有三间房的宽度。在夹墙前设有三座高台,每座高台一米半高,两米见方。高台的外形又似由多层平板砌成。上面的两层,每层足有十五公分厚;两板之间还有四十公分的距离。从左右及前面看,好像从三面向里开的都有一道沟槽。这三道沟槽,又像是一趟小抱厦。让人注目的是,在每一面厦子里,竟有似石雕又似泥塑的六位力士在里边。这些力士多姿多态,神态各异,三十公分高。力士之间平均间隔围在高台的下面。这些力士像,形象逼真,憨态可掬,有表情,有姿势;或跪着下板,举手托着上板;或踏着下板,用头顶着上板;或踏着下板,用肩扛着上板……不难看出,每位力士在两板之间所起的作用,都是对上板用力支撑着。

三座高台之上,分别端坐一位大佛。每位大佛都面带微笑,慈眉善目,身披架裟,袒胸裸腹,促膝盘腿,正襟危坐。佛体既高又胖,坐像高达两米,仅头的直径就有半米左右,耳朵也足有一巴掌大。佛的造像面容可亲,右臂微微伸向前方,佛掌伸开后,拇指与中指又掐在一起;左臂合十,弯在胸前。佛像微笑着,目视前方,仿佛在与人教诲,又仿佛在普度众生。

三尊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其中,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中间的高台方座上;药师佛,端坐在东边的高台方座上;南无阿弥陀佛,端坐在西边的高台方座上。

在佛殿东、西两端墙壁前的高台上,分别端坐着九位罗汉,即十八罗汉。这十八位罗汉的相貌、大小,与真人相似,就连手背上的筋脉都显示的清清楚楚。他们的神态不一,表情各异:或端庄静坐深思,或相对侧视而语,或振臂喧哗争辩,或洗耳恭听纳训,或高谈阔论探理,或抵头深思修练。

三尊大佛身后夹墙的东西两端,设有通道,可以分别向后面绕过去,进出北门。夹墙与北墙之间的距离约为一米半至两米之间。北门,在北墙的正中间位置。朝着北门,紧靠夹墙,也有一座高台,上面端坐一尊菩萨。这尊菩萨坐南面北,莲花宝座,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满怀慈悲心肠。

这座大雄宝殿设计精巧,技艺高超,蕴含着中国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工匠精神。它的泥塑和彩绘,其造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绘画,笔法细腻,精妙绝伦。这一切,无不在佛教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寺院大门西侧,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院落的前后各有一块菜地。这个院子很小,在寺内它仅占西面的一隅,并且,自成院落。这里是众僧学习、颂经、修练、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这里的僧舍虽普通,可也算宽绰。有北房四间,东房三间,南房三间。小角门是一间门洞。小角门紧靠南房的东山,座北朝南开着,位置在小院的东南。

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西院的社会作用是重要的。僧人每天守护着大寺,主持着大寺的佛事。空闲时,僧人们可在寺前殿后的大片菜地里躬耕劳作,自食其力。

水月寺,白天大门是敞开的。附近村庄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幼,经常有人来寺内进香、拜佛、参观、游览。每每此时,大殿内常常烟雾缭绕,罄声常鸣。佛门弟子,也会借机传经布道,俗佛之间,相互施舍。

夜晚的寺院,大门紧闭。高大的围墙,让寺院变得与世隔绝。满天星斗下,夜色笼罩大地,寺院肃穆而神秘。此时,僧人们正在做晚课,他们打坐诵经,潜心修练。从漆黑而高深的寺院中,不时传出阵阵悦耳的颂经之声。而到深夜,那浑厚悠扬的钟声,也会从高深的围墙里按时传出,为古镇的漫漫长夜,增添了几分安静祥和的气氛。

据史书记载,水务大佛寺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修建,清代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分别重修。相传,修建大佛寺时,同时开工修建的还有东、西各数十里远的尖尖寺和鸡鸣寺。只是东、西那两座大寺的建筑规模和内部设施,远不如水务大寺更大更好。

当时的寺院设计师,每日骑着一匹白马,东西奔波劳碌,几度往返,日夜操劳。他经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避严寒酷暑。那匹长年累月,与主人相依相伴的白马,每日汗流夹背,辛苦非常,终因劳累过度,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水务大佛寺这座弘扬佛教文化的宏大建筑群,虽历经数百年,仍屹立不倒,但却于一九四零年的秋天,被日本侵略者拆毁。

记得一九四一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中午,日本侵略者突然侵袭了水务镇,并驻扎下来。他们很快在大寺的废墟上修筑了据点。据点的四角,竖起了日本侵略者日夜监视中国百姓的岗楼。从此,日寇和汉奸们就在这一带肆意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一系列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虽然水务大佛寺已消失八十余年,但在每位水务村民心中却永远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许多水务村民,每每谈及此事,心中既充满了自豪,又不免产生惋惜之情。

注:此文根据杨瑞章先生记述撰写。

春天里的北湾

壹点号东方欲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