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在井陉
王惠良
龙,历来是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是以龙为装饰。龙文化在井陉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长岗村的龙母文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母美丽的传说世世代代在井陉民间广泛传播。她在井陉所亲生的九子,其踪影在井陉大地随处可见,表现非凡,造福黎民百姓,保护一方平安。龙生九子不是龙,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经海纳百川地汇集了多种怪异动物的形象和本领。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九,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它们的形象和功能却大致相仿。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不一而同。在井陉民间,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这个传说有很多个版本,各不统一,不过基本上都是九种动物排名上的差异,对于九种动物的本身相貌以及它们的嗜好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在井陉许多地方,由于这些貌似龙形的动物,人们很难准确的辨认它们,所以人们都笼统地把它们称作‘龙和龟’。最常见的就是瓦房正脊两边的吞脊兽和瓦房四个角上的怪兽即螭吻(chiwen)。再有就是“龟驮碑”等等。
明朝的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其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现如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yazi),平生好杀,今刀柄、剑鞘口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suanni),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bi.a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音:fuxi),平生好斯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吉祥图说》中描述为: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赑屃(bi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据传说,一次明孝宗朱祐樘心血来潮,问以博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拿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音八夏)、嘲风、睚眦(音牙自)、赑屃(音毕喜)、椒图、螭吻(音吃吻),、蒲牢(pu,lao):、狻猊(音酸泥),、囚牛。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bi.an)、貔貅(pixiu)、饕餮(音滔帖),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
一、赑屃(bixi),形状像龟人们常叫它龟蚨,喜好负重。驮载石碑的大龟就是其形象。石桥头村居然有四桶“龟驮碑”,矿区凤凰岭有两桶,贾庄村、庄旺、青石岭、平望、北障城、小寺等地都有大小、形状各不同的龟驮碑。在井陉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头上还长有毛发,而龟类却没有,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比如说石桥头村和贾庄村等村的赑屃就有毛发和牙齿。但大多数村庄的赑屃象是龟头,例如北障城等村的赑屃就是龟头。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井陉境内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螭吻(chiwen,又名,蚩吻、嘲风、好望、鳌鱼、鸱尾),看似剪尾的四脚蛇,像是没有角的龙。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亦喜好吞火,取其灭火消灾。殿台角及各种瓦房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成单行,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螭吻,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螭吻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井陉各村现均有保存完好的瓦房以及戏楼、寺庙、阁,这些建筑绝大多数都装饰有螭吻
三、蒲牢,形似龙而体形较小,喜欢鸣叫。生活在海边,却畏惧鲸鱼。祠堂、寺庙、铁钟上的兽纽(吊环)就是是其形象。人们根据蒲牢害怕鲸鱼的特性,把撞钟的长木都雕成鲸鱼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声大且洪亮余音袅袅飘得很远。
四、狻猊(suanni),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庙中佛座及香炉上雕的兽头即是其形象。
五、椒图,其形似螺蚌,好闭口,反感别人进其巢穴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驱魔辟邪以求安全吧。在井陉农村各家不论老的还是新的大门上椒图的形象随处可见。开关推敲大门都很方便,既美观又实用。
六、负屃(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文龙图案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碣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上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的负屃俗称龙帽。绝大多数龙帽都是两条“龙”盘绕在一起的,然而令人叫绝的是石桥头村的龙帽,雕刻有三条栩栩如生的文龙(即负屃),这在井陉境内是绝无仅有独此一处,在周边县市也不多见。它的成因我们要继续挖掘,这段历史还有待研究。
七、蚣蝮,(bāxià):寓意四方平安之意,喜欢水,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拱中间,建阁时被雕与四个角,造型优美形象夸张质朴大方,是桥阁的保护神,防洪排涝。防口村的玉皇阁拱内的四个底角就安有四个石雕的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形象可爱的蚣蝮。据目前对井陉境内桥阁的广泛调查至今未发现第二处,非常珍贵,尤其值得特别保护。蚣蝮的嘴特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负责排去江河雨水。在井陉的古桥、阁的建筑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蚣蝮使江河之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八、饕餮(taotie),其形似狼,极好饮食。鼎盖和锅盖上雕的兽头即其形象。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九、睚眦(yazi),其形如豺狼,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十、囚牛,好似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即是其形象。
十一、狴犴(bi.an又名宪章),形状似虎,有威力,又好诉讼。监狱门上刻的或立于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十二、貔貅(pixiu),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貔貅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古书记载,貔貅是一种猛兽,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称为“帝宝”。又因貔貅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辟邪”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其口大,腹大,无肛,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龙生九子”的排序来自明朝的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排行及名称为: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蚣蝮(bāxià),老七睚眦(yázì),老八金猊(jinní),老九椒图(jiāotú)。
龙,上下数千年,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千百年来龙是那么神通广大,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既管天上的风雷雨电,又管人世间的惩恶扬善,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虎父无犬子”,它的儿子自然也非等闲之辈,都是身怀绝技造福大众的神。在井陉所建的众多龙王庙中其主要功能就是祈雨,祈求每年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富足平安。南峪村、南障城、长岗村、尖山村等都建有大小不一,各具本村特色的龙王庙。而且还有符合当地百姓流传已久的那些神奇的美丽神话传说。在人眼里,龙是权威与尊严的象征。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由于龙母就是土生土长的井陉人,龙子就诞生在井陉,这个美丽的神话被世世代代的广泛传播,井陉人自然也喜爱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作者/来源:用户你在我心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