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地区,学术上一般认为其中心在布鲁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河瓦)及印度西北部一带,为犍陀罗故地。此地原是上座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中心。大致来说,犍陀罗属小乘有部教派,世友、法救、胁尊者等,都是犍陀罗有部的杰出论师。无著、世亲之时,犍陀罗也奉行大乘,但小乘教是主流。
公元前年(东周显王4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侵入印度西北部,实行殖民统治;公元前年建立了巴克特里亚,中国《汉书》称为大夏,大夏的诸王均推行希腊化政策,使之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到国力强盛,疆域广阔的贵霜王国时期(公元1-3世纪),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罗式雕刻”。犍陀罗式雕刻,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来自欧洲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
犍陀罗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故其艺术风格受东西方的影响,形成十分鲜明的特征。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含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日本、朝鲜等国和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正是在古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兴盛期,“丝绸之路”空前通达,佛法亦依此而东传至中土。无论陆上走来的鸠摩罗什,还是海上行来的高僧真谛,以及自陆上丝绸之路西去,沿海上丝绸之路东归,堪称踏遍“一带一路”之第一人的东晋僧人法显。丝绸之路的千年演化与古犍陀罗地区的兴衰起落,巨变沧桑,有着千丝万缕却又湮没无闻的关联——古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自此路而来,与华夏文明结合,诞生出中国特有之佛教艺术;但古犍陀罗本地却历经更变,佛教造像由煌煌乎如日中天而成日薄西山,最终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殆至玄奘西游,著《大唐西域记》,言健驮逻国,即“多敬异道,少信正法,自古已来印度之境……僧伽蓝千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圯,天祠百数异道杂居”,不得不令人兴怀。然而,事实上,这一趋向同样见于丝绸之路:喀什三仙洞、吐鲁番雅尔湖、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乃至晚清发现的敦煌莫高窟,无不是都是当年佛教兴盛的见证,其石窟造像艺术,更是古犍陀罗佛教造像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点化之痕。
犍陀罗式雕刻一般地可以分为浮雕和圆雕两种类型。浮雕多为佛传图与本生图,圆雕则以佛像为主。特点是:佛像多着通肩式大衣(少数亦有袒右肩式大衣),衣褶厚重,起伏较大,富于质感;人物表情沉静;面部结构带有明显的欧洲雅利安人特征,鼻直而高,额部丰满,头发自然波卷,庄严稳健。犍陀罗造像以石雕为主,也有铜铸和黏土造像。
犍陀罗艺术之风格独具魅力,技艺之精湛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佛教艺术跨文化起源与其早期传播之见证,为广大识家所钟爱。
第二世纪巴基斯坦犍陀罗石雕艺术
规格:22.2x21.3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来自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浮雕,刻画的是燃灯佛为释迦佛授记的情节,内容表现为“献花”、“布发掩泥”及“授记后升空”等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浮雕下方有一跪伏在燃灯佛足下,散发布地者,他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这里表现的是“布发掩泥”供养燃灯佛的场景。
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灯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还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尸毗王本生图
二至三世纪-片岩浮雕
高23.3公分宽32.4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此犍陀罗浮雕表现过去世为尸毗王,誓愿护含一切众生。毗首羯摩天与帝释天各化为鸽子与老鹰,以试探尸毗王的慈悲心,尸毗王即割肉贸鸽的本生故事。
画面最右侧,一侧身者右手上举,左手自然下垂。其前者戴高筒圆冠,双手举于胸前,左手握金刚杵。二者皆带有头光,是为试验尸毗王的毗首羯摩天和帝释天。
中央一人持秤,以度量鸽子与尸毗王割舍肉的重量。上方有一鹰,已损毁。
左侧尸毗王坐于华盖下的宝座,低首,左腿抬起,右脚踏足台,左手置于前方的侍女肩上。侍女俯身扶撑国王,下方蹲踞一人持刀割取王左腿的肉,鸽子则瑟缩王脚下。人物均专注地望着尸毗王,表情生动自然,刻划写实,属典型贵霜王朝(约13世纪)犍陀罗区造像。
犍陀罗艺术苦行释迦像
年代:2-3世纪
材质:片岩雕刻
规格:像高84cm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收藏
这尊苦行像刻画悉达多太子雪山六年苦行时的容貌;太子全身正襟端座莲台,双腿盘趺,双肩端正,两只胳膊下垂,双手叠合,全身上下只披着一块布。瘦得皮包着骨头,里面的青筋外露,特别是全身的肋骨一根根地排列醒目,两只胳膊只有两根骨头,上面布满的—根根突出的血管和韧带。太子的肚子因为久不进食,已经完全凹进去了,整个胃紧贴着后背,胃的轮廓依稀可见,脸上胡子拉碴,布满在下巴,双眼亦因缺少营养已经完全抠进脸庞,两只眼眶外露,却仍然炯炯有神。脸上仍然呈现出刚毅的表情,安详的神态。
2世纪阿育王施土
尺寸:髙65cm
阿育王成为佛教转轮法王之后,阿育王施土因缘的故事就被纳入了佛传故事。
该故事在犍陀罗艺术中有很多作品,传入东亚后也成为广为流传的艺术主题。
本品中佛陀立于正中,左手提衣袍,右手持钵;阿育王前世小儿身在左下角,双手捧沙土奉于佛陀,人物的大小对比被夸张到极限。故事雕像下方做成龛式一佛二胁侍的典型样式。由人物的面部和体态的特征,衣纹雕刻手法看,因属于犍陀罗公元二至三世纪时期。
犍陀罗约三世纪片岩佛陀像
尺寸:高厘米
此尊仪态庄严的佛像诠释着力量与优雅之结合。佛陀理想化的面容古典而高贵,缕缕卷发覆盖着宽大的螺髻,圆形的头光衬托出佛陀神圣。优美长衣的边缘聚为一簇,被佛陀轻轻握于左手之中,令衣物更为利落相宜。佛陀残缺的右臂末端可见一榫眼,应用于固定一单独雕刻而成的下臂,右手应施无畏印。本尊佛像之底座刻有浅浮雕,呈现弥勒菩萨受两对供养人敬拜图。
本尊造像亦是如此,其厚重的长袍在颈部层层迭起,在腿部垂落成U形皱折,传达出重力感,体现出匠师对自然主义的注重。本尊佛像不仅呈现出极富代表性的风格与图像特征,更是一件工艺卓绝的教科书级的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造像,释迦牟尼佛,3至4世纪,片页岩材质
犍陀罗佛造像,3至4世纪,灰泥材质
犍陀罗佛造像,弥勒菩萨,3世纪,片页岩材质
贵霜朝石雕礼拜佛陀浮雕
2-4世纪
高27.3、宽50.5、厚11.7厘米
巴基斯坦夏巴兹格里出土
旅顺博物馆藏
此件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礼拜佛陀浮雕,正中为释迦牟尼,两侧左为一听法僧,右为一供养人,两边饰有科林斯式石柱。从此件浮雕的整体布局来看,三个人体左右都有明确的留白,这种构图方式不同于印度本土密不透风的空间布局,是希腊罗马的艺术手法。从体貌特征上看,释迦着通肩长袍,深目高鼻,嘴角深陷,衣纹呈阶梯状上升,同样也是受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影响。造像中最具显著的希腊古典风格的是两边的科林斯柱,而科林斯柱是雅典神庙使用的柱子。
公元2-3世紀石灰泥塑加彩菩薩像
H:83cm
本像为石灰泥塑加彩菩萨立像,菩萨弯目高鼻,丰唇,圆脸饱满。头后雕饰背光,头带头巾冠饰,上雕刻各式宝石点缀其上;颈戴宽扁盘状华丽项饰,胸前配戴由数串细小珠链拧成一股U型饰线;袒露上身,披着天衣,轻绕上身,帔帛从右肘穿过,于腰腹前成一道流畅律动的大圆弧型衣纹垂挂。两臂,足均自然缺失。全身主体施染红彩,色彩保存完好,为犍陀罗雕像之少见。由于是泥塑工艺作就,一改片岩造型一贯的刚毅风格,菩萨面部刻画线条柔和圆润,极为传神。
二世纪贵霜王朝大型浮雕
释迦牟尼佛本生图之降诞像
整体尺寸:67x.8x9.8cm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这尊雕刻精美的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浮雕像是出自古印度贵霜时期的犍陀罗地区,上面雕刻的是佛母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无忧树下降诞太子的场景。
据佛教经典记载,佛母摩耶夫人在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她的腹中,由此怀孕。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树枝柔软低垂,正长得蓊郁葱茏。摩耶夫人头戴花冠,发髻高隆,面相圆润,身佩各种珠宝饰品庄严全身,雍容华贵。右手抬起攀彼树枝,左腿向右交叉,身体左倾呈S形,身姿优雅。
舍卫城大光明神变图
四/五世纪犍陀罗泥塑佛碑嵌于后制木板内
尺寸:×.5cm
此块极为罕见的泥塑碑刻划了佛陀双手结禅定印于正中。身着通肩式厚重袈裟,衣褶刻划巧妙,头发自然卷曲。佛首上拱型处存留下五节华盖。佛陀两侧展示出二十三尊佛陀及菩萨,样貌各异,雀跃而集。
釋迦牟尼佛說法浮雕
时代贵霜王朝
年代2-3世纪
地区犍陀罗
材质片岩
尺寸高95公分
慈山寺博物馆藏
此件石雕刻画佛陀说法时的盛况,主尊释迦牟尼佛顶有小螺发,身着右袒式袈裟,两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在大莲台上结跏趺坐佛陀。五官深邃,鼻梁高挺,鼻头小,上唇薄,两颊稍平,身躯壮实,衣纹线条流利,疏密安排与身体动作相互呼应,衣褶襞面深浅不一,叠压关系交待清楚,作风写实。四周环绕的听法群众多具头光,应为菩萨与天人。佛陀头部后方雕有圆形头光,头光内浮雕卷发长胡手持金刚杵的执金刚神,与一位头戴华冠的女性神祇。左右两侧的胁侍菩萨皆身佩璎珞,手持花环,脚踏圆形台座,作供养佛陀状。浮雕上部残损较剧,背景为树叶与花穗,部分人物虽已佚失,但仍可看到下半身为叶片的神灵,以及双掌合十的飞天。两侧人物以二到三人为一组,形貌各异,多为大波发,或坐或立,有的面朝释迦,仔细谛听佛音流转,有的首和身旁人物四目相望,似心领神会,若有所悟,更有甚者五体投地,虔诚的礼敬释尊。
佛传浮雕
犍陀罗公元2-3世纪
灰色片岩平山郁夫藏品
在《佛本行集经》中记载:
悉达多太子从小文武双全,智慧出众。到了八岁的时候。净饭王和释迦族的很多长老就要考虑,让悉达多太子接受教育,要让他上学了。首先要为太子找一位老师,这个老师当然不能是一般的老师了,要找最好的。
所以净饭王就召集众人问到,“卿等当知,今我化内,谁最有智,谁具技能,种种悉通,堪为太子作于师匠,教使学书及余诸论。”净饭王跟这些底下的人讲,我的统治范围之内,谁最聪明,谁最具备技能,也就是谁有本事,而且不是要只具备一种技能,要拥有种种系统技能,这样的人才能给太子做老师,能够教太子学书,这是指书写,学语言,文字以及诸论,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
宝宫中的佛陀造像这件浮雕呈碑刻造型,底部有凸榫(原先与覆瓣莲底座相连),顶端中央的圆锥形轴杆原先可能与伞盖相连。
作品刻画的是佛陀在宫殿内施展神通的情景。宫墙雕刻精美,两根立柱顶端的动物造型支撑着两侧的横梁。阳台上的几名女子正从隔间内探头向外。此外还雕刻了狮首托架、阳台栏杆、马蹄形山墙和饰有佩戴花环者的基座横饰带。这里的狮首很可能是此后克提穆卡纹的原型。莲座佛陀的身后兼具背光和头光。佛顶上是两条饰带和一串编织花环。浮雕上方两角各刻有一座庙宇,其间各有一位佛陀在覆瓣莲座上禅定。两庙间的马蹄形山墙内可见或立或坐的佛像数尊。
佛陀的左右肋侍分别是莲花手菩萨和弥勒菩萨,两者高踞于华丽的基座上。佛陀右侧的交脚菩萨跣足踏莲。左侧的菩萨则脚蹬凉鞋,一脚垂足,另一脚搁于座上,凉鞋留置于地面。菩萨右手托腮呈冥思状。
犍陀罗菩萨立像灰色片岩
公元2-3世纪平山郁夫藏品
菩萨是指处于开悟的预备状态中的修行者。菩萨像身上穿有豪华的璎珞饰品,脚踏凉鞋。上半身裸露,上衣裹在左肩上。这种菩萨的穿着称作天衣,跟天界的天人是一样的。在犍陀罗,带有包头中式冠的一般都是刹帝利(战士)阶级出身的菩萨,释迦菩萨即释迦牟尼成道前的形象应该就是这样。
树下冥想太子头像灰色片岩
犍陀罗地区公元2-3世纪来自平山郁夫藏品展
此为佛传故事中的内容之一。也称树下观耕。此件作品只残存了头部,有可能表现是释迦太子头戴宝冠头饰,头饰中间刻有一象征佛陀的狮子头像。菩提树树叶表现繁茂,成拱形环绕在头像周围。
犍陀罗石雕佛陀度化孙陀罗难陀
尺寸高:30厘米;宽度:52.1厘米;深度:7厘米
大英博物馆藏
大光明神变图3-4世纪犍陀罗艺术
片岩浮雕尺寸:×98cm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幅刻工细腻、画面优美、构图繁密、人物众多、繁复华丽的浮雕作品,在犍陀罗的同类作品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画面中表现了佛陀进入禅定三昧、发出大光明、照亮佛国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