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hree
又又又又又去重温如懿传了。这次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之前如懿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多数人都同意,相比甄嬛传,如懿传在立意的表达上更进一步。同样都是表达封建皇权对女性的压迫,甄嬛传展示了一个少女人性与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如何被一步步剥夺吞噬,纯真、信任、友谊、爱情都丧失殆尽,最终异化成为皇权的一部分,然后似乎成为了表面上的“赢家”,但除了儿女,她曾经珍重的一切都消失无影。而如懿传正好是倒过来的,如懿一生都在对抗制度,对抗皇权,试图保留自己生命里自我的东西——与弘历的真情,与海兰的友谊,对他人的善意。虽然在那个时代这无异于以卵石,虽然她仍旧“失败”了,但她获得了某种程度上个人意义的“胜利”,守住了自己最想留住的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如懿传》结尾处,有一段如懿和甄嬛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剧里限于改编和篇幅没有展现,但这一段明显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懿在自尽设局之前去拜别太后,将儿子永璂交托给她。太后答应了如懿的请求,又感叹,如懿和皇帝就是太倔强了,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而皇帝其实已经隐隐有悔意了。如懿说,为什么男子犯了错回头妻子就一定要接受,《墙头马上》里李千金为什么一定要接受裴少俊的道歉?太后非常称奇,说夫君回头,夫妻团圆,不是天下女子日夜所求的吗?如懿最后就笑了,她和太后說,自己不喜欢勉强的大团圆结局,为什么男子回头女子就一定要欢欣鼓舞地接受?所以当年选秀相看时,她故意把《墙头马上》的团圆结局改成了《白头吟》司马相如卓文君的“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以她不如由着自己决定一回。而皇帝也是因此赏识而喜欢她,但最终也如此这样离弃她,真是一语成谶。太后最后感叹道,她很钦佩如懿,自己当年也曾有几分相似,但后来丢失了,而最后在深宫中,她和如懿相比,究竟又是谁输谁赢?和剧版最后如懿对容珮“不念了”一样,老娘不玩了,单方面离婚。不过原著里还特写了太后,来了一出对比。由此能看出作者和导演想表达的,也是如懿比甄嬛在思想上的更深一层。但这次重看发现的不是这一点。我们都看到在最后,如懿比甄嬛更进更深了一步,但很少有人回头往前看。在开头,在起点处,如懿就比甄嬛传所有人的起点都高——对于皇帝所给予的爱与安全感,她比所有人都高,以至于她压根不屑,或者说,不认为自己需要去争宠。剧版中乾隆和如懿是青梅竹马,不用说了,这样的感情与信任基础秒杀所有人,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剧中的开头改编。而即使在原著中,皇帝对如懿的喜欢也是独一无二的。在选秀前的相看里直接一眼被如懿吸引,后来哪怕先帝不允,也亲自求了如懿的侧福晋之位,琅嬅和高晞月就是打酱油的。简而言之,不管是剧里还是原著,如懿和乾隆都是彼此初恋,有着非常深的信任和感情。剧里更进一步,直接就是青梅竹马。再看甄嬛传中,没人比得上如懿和乾隆感情的高起点,哪怕是皇帝的白月光纯元皇后。在剧中纯元早就去世了,我们也无从得知纯元对皇帝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了——但是相比如懿和乾隆的初恋,纯元是在自己的亲妹妹已经进宫怀孕后,她去探望时才被皇帝相中的,她之前跟皇帝压根不认识。而反看华妃和甄嬛呢,所谓感情起点更低了,一个是和潜邸众多侧妃一起选进来的,一个是选秀里因为像纯元才被选进来并受宠的。所以甄嬛传里,不管是华妃、皇后还是甄嬛前期,哪怕皇帝还宠着她们,她们也爱着皇帝时,都会有一种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所以她们会去争宠,会去设计其他妃嫔。她们天然就认为宠爱是要去“争”的,是需要和别的女人抢的,她们从来都不认为也不敢想——皇帝的心会完全属于自己。但是反观如懿,甄嬛传中所有女性都不敢想也没想过的东西——皇帝完全的爱情,她一开始就毫不费力地拥有了,在剧中因为青梅竹马,这对她和弘历来说甚至是一件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她甚至可能在内心悲悯着高晞月和皇后琅嬅等人,她们或封后或受宠,但那不过表象——乾隆的真心一直在她这里。所以如懿对皇后之位并不在乎,对弘历宠幸其他妃嫔也不在意,甚至她对其他妃嫔的不幸,最后都抱有着一种怜悯与悲情。也因此她在面对皇帝意乱情迷的寒香见时,并未如甄嬛传中的皇后华妃一般,对寒香见赶尽杀绝,甚至还去帮寒香见,她只是对皇帝无限的失望:“我陪了皇上大半辈子,从未见过他看一个女子的眼神如此意乱情迷。看着皇上对她的样子,我就想,我和皇上的曾经,又算什么呢?”是呀,算什么呢?因为她曾经拥有过皇帝完全的爱情,所以她比甄嬛传中的女性们都明白——问题不在于一个个年轻新宠的妃嫔,而在于皇帝本身。如懿并不是圣母,而是她和乾隆的感情起点太高了,在剧和原著里乾隆前期确实也对如懿与他人不一样——所以乾隆一句“你放心”,如懿信了大半辈子。对她来说,只有情意最重要。除了皇帝的真心情意,如懿的家世其实也秒杀了多数人。(只谈剧和小说,不讲历史)她是满洲正黄旗的后族出身,家里前后三位皇后,以至小时出入宫廷是家常便饭,不用像安陵容、令妃那样自伤身世、攀附他人,而甄嬛是汉军旗,到后来还需要抬旗;她是嫡出,所以也没有像宜修、浣碧那般自小扭曲了心性;她的家族中也没有华妃和高贵妃一般的实权高官,所以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而被猜忌防范;她的母亲也通情达理,使她不用像琅嬅那样背负着沉重的家族负担,又或是令妃母亲那样上不得台面而拖后腿。如果把如懿放到甄嬛传里,她的背景条件,是顶配的存在,是甚至超过纯元皇后的“玛丽苏”。如懿传就是在这里最让人破灭——就算如懿拥有了这些,包括皇帝的真心,又如何?她仍然不过是一个牺牲品,是一个以死亡为代价的制度反抗的失败者,哪怕她保有了某些程度上个人的胜利。正因如此,在前半部分如懿与乾隆两心相许的情节之后,下半部分的崩塌与解构,如懿就比甄嬛来得更撕心裂肺。甄嬛发现她不过是皇帝眼中纯元的替身,皇帝爱的是纯元,是别人;但如懿发现的是爱情本身的虚无,她曾是乾隆的真爱,可到头来这爱情也不过如此,她之前的相信与坚守不过是个笑话。而此时再回头看甄嬛传,会有一种更深的悲悯感,甄嬛传中所有女性都没有过如懿和乾隆那样的感情,没有如懿那样的顶配,又怎么去要求她们有比如懿更进步更高的思想呢?就像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本意也非批判,而是悲悯。潘金莲怎么会变成中那样呢?九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衰败,她被亲生母亲卖进了王招宣府中,学弹唱,学女工,被培养成如“扬州瘦马”般取悦男性的玩意儿;十五岁时,王招宣去世,她又被三十两银子卖给年过六旬的张大户,继续学弹唱学琵琶;十八岁,她被那个老头子收房,却又被主母不容,几番殴打后白送给了武大郎。这是一个少女的被拐卖史。她从未有过正常的生活。所以东吴弄珠客曾言:读《金瓶梅》而心生怜悯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就如同《甄嬛传》中的所有女性,她们从未像如懿那样与皇帝有过正常平等的爱,所以也无法有她那样的清醒与认识。如果她们能拥有如懿所享有过的一切,又或者,见过更平等美好的存在,还会做出那些事情吗?而哪怕放在今天,如懿的选择也仍是清醒而艰难的。她不接受皇帝的悔意,所以选择像卓文君那样,与皇帝断发和离;她明白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别人,而在于皇帝,所以仍对太后、对寒香见抱有善意,最后让太后给了永璂交托与庇护,最后联合寒香见与海兰绊倒了魏嬿婉。只是,如懿与甄嬛呀,还有那些好好坏坏、挣扎浮沉,但都曾鲜妍如花的女孩子们,她们的一生,都太不值得了。而如今的我们,也需读更多的书、经历更多的事、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然后拥有那份难得的清醒与善意。图片来源于《甄嬛传》《如懿传》剧照参考:
[1]流潋紫.后宫·如懿传全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