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年,曾游览过一次灵岩寺,那时流行五一节教师旅游,我背着双镜头海鸥照相机(就是低头取景的方盒子,称相机),为学校的老师们拍照留影。我那时候是毛头小伙,根本不知道景点有什么历史,有什么故事,只记得有彩色的泥塑神,有一座塔,别的没留下多少印象,匆匆来匆匆走了。后来经过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越来越渴望重游一次。年暑假期间,与三五好友相约,自驾游来到仰慕已久的济南长青灵岩寺。回来后感悟颇多,写下这篇记。
灵岩寺,在长清区东南,泰山之阴,属泰山山脉。灵岩山之阳,其主峰灵岩山青壁四削,呈方形,故原名“方山”。灵岩山居中,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寺因山而得名。
灵岩寺前广场(后背景就是方山)。此碑立于元代,山东肃政廉访副使(西夏人)文书讷题并书丹,碑阴镌蒙古僧家奴跋语。
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千载辟支推法筵,灵石呼应有因缘。
看鎏金匾后边镶在墙里的老灵岩寺匾额,真是岁月悠长了!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法定禅师建寺于方山之阳。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侧,规模不大。至唐代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高僧慧崇将寺迁建于今址。以后历代均有增修。
泰岱云深涧水清,千年往事塔林中。
秋风一树霜红叶,犹有禅房木鼓声。
从残破的五花殿拱券门向外望远山,有点穿越时光的感觉。仿佛看到晋法定禅师背着经囊,拄着拐杖,乘着对面明孔洞洒下的光辉,向我走来!
韦陀殿遗址位于千佛殿西,看碑文知道:宋朝熙宁三年敕赐灵岩寺为十方禅寺。足见寺院在当时的尊崇地位。宋熙宁三年也许就是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贬的那个时代吧。
千佛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为明代木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粗壮的斗拱颇有大唐遗风。
柱础都是唐代的遗物,看这过门石,一千四百年的岁月里,有多少高僧越过?又有多少信众迈过?
千佛殿殿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各有来历,塑造年代也均不同。中间“法身”毗卢遮那佛由藤胎塑造,宋治平二年(苏轼被贬时期)从钱塘运至灵岩供奉;右侧“报身”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和伏山镇北禹王庙里西边“同立堽城堰记”碑,为同一年)用五千斤铜铸成;左侧“应身”释迦牟尼佛为明嘉靖二十三年铜铸。
殿内,藏有中国著名的彩色泥塑罗汉四十尊,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十三年后苏轼因谏青苗法贬济州来灵岩寺游玩作《题灵岩寺记》)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就是那个28年不上朝皇帝的年号)。这些塑像皆坐于80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座上,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据导游介绍,千佛殿在文革时是部队的一个仓库,红卫兵来破四旧,只看到里面堆满了粮食,因粮食堆得很高,把墙边佛像给挡住了,因此才躲过一劫,今人才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旷世杰作。
我在听!一千年来我一动都没动,都在听你诉说人间的疾苦与烦恼!
扇子还在摇动,手臂上的血管还在跳动?三世轮回的宣讲还在继续?
意游尘外?渐顿渐悟?
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更奇的是,有一尊罗汉腹腔内发现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其形状位置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还有一尊罗汉体腔内被剥离出一尊铁质的罗汉内胎像。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
仙人岩下遗留的唐(传武则天舍铸)铁袈裟:谁将宝铁铸僧衣,知是禅家寓妙机。千古遗来纹已没,至今人到识应稀。
辟支塔,以辟支佛命名,位于千佛殿的西侧。其创建年代,古有记载,唐天宝元年李邕撰书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曰“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清康熙《灵岩志》中也曰“唐天宝中建”。今塔重建于北宋淳化五年,嘉露年竣工,元、明屡修之。辟支塔是一座密檐楼阁式砖塔,八角九层,塔高近六十米,塔基周围有40组浮雕上刻阴曹地府浮雕。讲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
辟支塔前的鲁班洞--为隋代寺院山门,因常年被泥土埋于地下而不为人知。95年发掘后,此洞为石砌建筑,由石板铺就而成的斜坡道通入寺内。在通道券洞两侧的石壁上,仍残存有唐初至宋明时期的题记,尤其是洞南端唐代书法家李邕撰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残碑,该碑记载了麟德二年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封禅泰山并驻跸灵岩一事,可谓是唐代艺术的珍品。
迟迟夏日弄轻柔,纤纤碧竹拂尘忧。
慧崇塔,慧崇是贞观年间灵岩寺住持,他将灵岩寺从甘露泉迁至今址,创建了千佛殿,圆寂建墓塔以藏舍利。此塔建于天宝年间,高5.3米,石砌方形,单层。南面辟门,门上券拱处镌以火焰状半圆形浮雕。塔顶重檐,以石板叠涩外挑,叠九层之多。
石塔东西两面饰装饰门,西门仕女凭门半掩,像是在等待主人的回归。
疏影婆娑,东门半掩,一千三百多年来,侍女始终未曾离开,不论严寒酷暑,风雨如晦,她始终在抚门等待,在等待着慧崇法师轮回的到来。
灵岩寺塔林,规模宏大,形态独特,寓意深刻。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据说高僧如果是早晨圆寂的其塔就雕成钟状,晚上圆寂的其塔就雕成鼓状,白天圆寂的则雕成方形。
据说当年拍电影《少林寺》塔林打斗一场戏,曾在这里选取镜头,因少林寺塔林都是砖塔垒砌,恐打斗引起对文物的损害,而这里的塔林都是石质的。
岩谷荒凉草树秋,千年金骨为谁留,于今龙象无踪迹,断碣斜阳对客愁。——寻朗公影塔记
寺院深深几重藏?大师普觉心清凉,清安门下兰生香,为弘佛法同久长。
洒着碧光的殿顶上,耸立千年的镇宅兽和正在修缮的工人师傅,千年一框,实属罕见!
碧瓦、灰瓦,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岁月里,用碧瓦修缮;在歉收困顿的年景里用灰瓦,可瓦垄还是象田陇一样笔直,象碧竹一样挺拔。
衰草老松不记年,脊兽糜灭锁烟寒,谁收云雾现青天,唯留清辉伴月眠。
往上走,就到了甘露泉,唐以前的灵岩寺旧址,昔日这里殿宇众多,著名的有达摩殿、五气朝元殿、观音殿等,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千年的泉水从古流到今。
“甘露泉”是乾隆爷题的墨宝,来!合个影。
暂避叶下得清凉
最年轻朋友嚷嚷道,时间尚早,我们何不登上北面的主峰看看,那一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频频摇头,就凭我这病儿吧唧的身体,都马上奔五十五了,还能再攀这么高的险山!不要命啊?可能吗?不可能的事!再说游寺院都深感疲惫了,再登顶峰,想也不用想。另一老朋友也撺唆说,我给你背相机包,你走不动咱就歇歇,再不行架着你上,你是老大哥,要为我们做榜样。咱先选定近处的景点上,一点一点慢慢来!
我是这群人中年龄最大的哥,碍于脸面,碍于自尊,也有点想试试的心,即使再累,又能如何?坚持一下,问题不大!
就这样半推半就,他们一路拥簇着我,一步步的跋涉,慢慢攀登。什么名人石刻啊,历史古迹啊,都叫一个累字给弄丢了!
经过可公床,里面是一块天然的坐禅平台,上有岩石遮避,面朝深山翠岭,据说明代灵岩寺僧“可公”,常在此石上坐禅,后人将此石命名作“可公床”。石床上有石刻《朗公传》,还有乾隆帝的石刻“万丈碑”都没拍下来。
正值大雨过后,山路石阶上流水没脚,要淌水拾阶而上!累意渐渐地随着景色的转变,心情的放宽,慢慢的感觉不到了!
到处流泉飞瀑,蜿蜒小溪,千回百折,或忽在眼前,或远在耳畔,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在这炎热的夏季里,树荫婆娑,水凉沁心!
转眼就到了半山腰白云洞,
洞口壁上嵌有乾隆皇帝钦书御碑,此洞仅容一人侧身进入,里面凉气袭人,每逢急雨过后,或者阴雨连绵,常有云雾在此处遇到洞内气流,不断下泻升起,翻江倒海般波浪云涌。
空谷幽响,时鸣耳畔,白云洞内,潮气弥漫,手触之处,皆丝滑冰凉。
站在洞口往远处看,群山环抱,苍翠欲滴,心渐入佳境。
在没有一点土的悬崖石缝里努力生长的柏树,显示出顽强的生命精神,可敬,可佩。
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处的红门,石窟为唐贞观年间开凿,正中雕有释迦牟尼石像,高约5米,体态丰腴,身着袈裟,趺跏而坐。旁有菩萨、弟子、卫侍造像等。洞内题记甚丰,尤以唐宋两代最多。明嘉靖三十八年,于龛外增建方形石室,坡顶,叠涩出檐,外壁涂朱色,俗称“红门”。
门前为平台,设护栏,可凭栏观赏四周景色。龛上,巨岩削壁如屏,上刻:积翠证盟。青葱翠绿,景色壮丽,称“方山积翠”。
灵岩古刹全景,巍峨的宝塔,在这里也不显得巍峨了。
东望山峰下有一独耸峰崖,名为“朗公石”。远远望去,酷似一身披袈裟的苦行僧,背着行囊,手持锡杖,攀越山峰的老人,再后面的山峰应该是泰山主峰了。
万丈石崖下,有人过。高与矮,大与小,格外分明。
来到西边巢鹤岩,这是比方山稍稍矮点一处平台,平台外就是万丈悬崖,不敢走近,近者眩晕,看着两位,颇有指点江山的意味!
盘山路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穿梭在大山之间,时隐时现。
遥望苍茫的远处,那是泰山群峰吧,胸中不由得荡起老杜的诗,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
回眸刚刚攀爬过的红门,心中升起一阵感慨,这是我刚刚征服在脚下的山么?是什么原因能能让我登上这么高的山呢?
目标达成,下山,沿着蜿蜒的石板小路,一路轻松。
那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豪感,满满的!
佛寺外,古道边,方山积翠挂天边。
晚风拂松钟声远,夕阳山外山。
遥闻晋竺僧朗公,来此法宣,
猛兽归伏,乱石点头,
故曰:灵岩
建于东晋的灵岩寺,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无数的碑碣、古迹,这些碑碣、古迹的创作者也许无名,诗文也许无奇,但它们留下的精妙绝伦艺术珍,在诉说着名刹的前世与今生、兴盛与衰颓。今有幸亲历胜地,浏览这里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游目驰怀之处,恍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仰望这里的红墙碧瓦,庭院高雅,碑碣墓塔,梵音袈裟,感慨以记之:我也品尝过来自东晋的甘露水、抚摸过隋朝的拱圈门、贞观慧崇塔。摸过武则天舍资的铁袈裟;与宋彩塑面对面交流过历史的眼神,还在宋时的辟支塔下一转再转;和元朝山东肃政廉访副使书丹的大灵岩寺合过影,看过万历的《汉柏记》碑,更瞻仰过清乾隆爷的御笔书法;听过千岩万壑松涛声,绵绵不断的梵乐声,千回百转的翠鸟声和亘古悠长钟鼓声!不由得感叹!这是一个有无数缺点的民族,也是有无数优点的民族,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顽强不屈,不怕困难,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民族......就这样走一程,读一程,思一程,感一程,那心中的悸动,就是发表在那心印里的一篇篇或深或浅的读后感,明白了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才是智者梦中的故园!
本无意登山,却因朋友的撺唆,也登上了六百多米高的方山。攀登到了自己都不曾想到的高度,也着实感动了自己。换句话说,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有多大的潜力。感谢我的朋友们,在这段旅程中,帮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写几句话与朋友们共勉:
不论在任何领域,任何年龄,只要有机会,一定要逼自己一把:不胆怯,不退缩,敢于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磨砺自我,超越自我!说不定你能有一个支点,将会拼搏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辉煌!
来源:大汶河文化故事会
图文原创作者:吕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