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开篇序
在佛教的诸多代表人物之中,其实有多尊拥有不同的身份,以为道教神祇,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佛教的面燃大士,不仅乃观音大士化身,亦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幽冥教主:02面燃大士
如今许多地方在中元节祭拜亡灵之前,都会先祭拜面燃大士,这是因为此尊乃是佛教、道教的著名神祇,在道教神衔为“幽冥教主面燃鬼王监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通称为“面燃监斋羽林普渡真君”,简称“羽林大神”、“普渡真君”俗谓“普渡公”或“普渡爷”。信众认为,旧历七月,所有来阳世享香火的亡灵,都归此神管理;在我国有专为祭祀此神的“大士爷庙”。面燃大士又被称为“焰口鬼王”、“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监斋羽林大神”、“焦面大将”,民间习惯称之为“大士爷”、“大士王”。一尊菩萨有这么多称呼,就像我们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之时也会有多种称呼一样。从以上字义来看,似乎已经知道祂的相貌与身份了。“面燃”和“焦面”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一定是面部有如被火燃烧过,而留下恐怖的焦炭面貌。而“普渡公”和“鬼王”这两个称呼,一定是与农历七月鬼节的中元普渡法会有关之名号。“大士爷”中的“大士”之称,一般都是道教对观音的尊称,就如“观音大士”。《普门品》有载:观世音菩萨“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由此可见这尊“面燃大士“”,与观世音菩萨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面燃鬼王”的来历在佛教中有数个说法: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盂兰节普渡事项的护法神。《妙法莲华经》中对“面燃大士”的形象这样记载: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众生的需要而示现;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在道教信仰中,面燃大士为太乙救苦天尊化身之“面燃羽林监斋普渡真君”,主宰诸鬼,护佑冥阳两界。羽林是死后世界雅称,羽林即鬼界,“羽林大神”也就是统领一切鬼界和鬼魂之神,因此又称“幽冥教主”。此尊平时居沃焦之山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享领人间香火事宜。除此之外,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道经有云:“大慈仁者救苦青玄上帝,示现焦面鬼王,注界孤魂,来受甘露味。”大慈仁者救苦青玄上帝即是“东极慈父太乙救苦天尊”,“示现焦面鬼王”即是说祂化身为“焦面鬼王”。即是说祂监看着诸鬼前来接受普渡,和今日之习俗已经相当接近。我国民间则多采佛教说法,无论是中元盛会,或是各种类型的超度法会与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中元节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爷,有些慎重的信徒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送其登天。另在南洋华侨风俗中,适逢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有“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03结语
在佛教之中,菩萨的愤怒相因为长相让人感到畏惧,因此现在很少有人供奉,这也是很无奈的事实,因为人是“着相”的众生,并不认为一切相皆为虚幻。人生在世,一般人都喜于美的事物,而抗拒一切认为丑陋的事物。事实上美丑之分别,都是出自于人的分别心所至,然而,却没有人想到,愤怒尊乃是寂静尊所幻化出来的相。愤怒相的菩萨就像一位慈母,面对一些调皮顽固,并且不听从劝导的孩子们,慈母深怕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们自己造成伤害,而不得不对他们板起怒相,甚至手持棍子,来吓阻这些调皮顽固的孩子们,停止他们那些无知的行为。同样的道裡,这就是菩萨为何要示现怒相的原因了。佛教常说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在世佛,而且在其懵懂的时期也是唯一的监护人,还望大家看过此篇以后,在生活中不要光顾着宠溺自己的孩子,更应该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切莫因为一时的心软而太过放纵孩子们,须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