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之(十)新阳镇一、概述新阳镇位于乾县城西十公里处,东邻漠西,南接周城、梁村,西接邻平、石牛,总面积39.06平方公里,全乡辖12个行政村,包括三星村、王村(新庄)、沟北村、西郭村、东郭村(堰口)、善化寺、白塔、周张堡、周张坡、南尖(包括南面坡、尖山坡)、潘荔家、三关(包括上王家、寨里村、小郑村)、三合(包括何家沟、殷家沟、沟杨坡)、杨伯、咸阳、化家(沟杨)、邵剡等村落。羊毛湾干渠和省道从中通过,把新阳乡分为北部旱塬和南部灌区两部分,北部旱塬属坡地白鳝土壤,坡大沟深,土壤贫瘠,干旱缺水。南部灌区属壕地白鳝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因其解放初,境内有新村乡和三阳乡,各取其一字而得名。明、清时属新村里,南任里,民国时归新河联,后改新河乡。解放初,属新河区(六区)辖,年,撤区并乡时,由新村乡、三阳乡组建为新阳乡,归临平区领导。年成立临平人民公社。年区划调整,成立新阳人民公社。年政社分设改为新阳乡。年撤乡并镇改为新阳镇。得名以来,沿用至今。年按照有关要求,新阳镇撤销潘荔村、周张坡村,合并为凤凰村;撤销咸阳村、三合村,合并为三合村;撤销邵剡村、化家村,合并为化家村;撤销王村、郭村,合并为郭村。撤并后该镇共有行政村8个,分别是:白塔村、善化寺村、凤凰村、三合村、化家村、郭村、三星村、三关村。二、历史人文1、历史人文遗址郭村遗址位于新阳乡郭村东北面,东临漠谷河,北接善化寺村,东西米,南北米,面积万平方米。古文化遗存丰富,主要有夹砂灰陶、褐陶、泥质灰陶、云纹瓦当、绳纹筒瓦、方格纹铺地砖、残铁器等。该遗址为县境内一处面积广阔,延续时间最长(新石器时期至汉代)的村落遗址。善化寺遗址位于新阳乡善化寺小学西北角内,西至善化寺后村东北的平地上,南北50米,东西40米,地面建筑无存,留有长方形青砖数块,长0.35米,厚0.06米,砖在墙内,纹饰不详。石柱础五个,鼓形,高0.28米,直径0.40米。始建于清代。白塔寺遗址位于新阳乡白塔村杀北的平地上,南为新庄基,临羊毛湾干渠。南北50米,东西40米,寺庙建筑于年“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地面无存,仅留重修白塔寺碑一通。始建于汉武帝时,清代重建。白塔寺历史悠久,修建于西汉,历史上明嘉靖、清嘉庆年间分别重修,白塔寺旁共有三座宝塔及塔林,尤其是三座白塔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可惜分别毁于文革年代。据该村老人回忆,当年白塔寺殿宇楼阁数间,气势雄伟,供奉佛祖,大明王菩萨及达摩祖师等,南北40米,东西50米,常住僧人30余人,是古乾州通往凤翔、宝鸡途中的重要古刹,每天白塔寺晨钟暮鼓,梵音渺渺,教化四方民众向善。此碑出现的历史重要人物有秦始皇、汉武帝、汉明帝、休屠王、梁武帝、霍去病、金日蝉、尉迟敬德、颜真卿、孟子、王阳明;出现的佛教人物是慧远精舍六祖。更重要的是记载了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是东汉汉明帝八年,及霍去病征伐西域大月氏,杀匈奴休屠王,又“祭天金人”,得其人口及屠经的历史事实;又记载了唐迎骨凤翔而毒毙,指中宗以发代身送还佛骨,同年便被妻女毒死;或者唐宪宗迎奉当年误吞金丹,死于非的历史事实。以及颜鲁公临危不屈,朱云悔游定大明,王阳明儒家学说等重要历史内容;尤其是出现“中夏”一词,是《史记》中记载中国、华夏的代称。碑文中慧远精舍六祖指东晋慧远和尚,他创立净土宗,精通儒学,旁通老庄,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此碑又记载了乾县上官、宇文等姓氏来自安徽凤阳军籍等历史。2、古树木:在新阳镇西郭村有1株距今年的槐树,在咸阳村有一株距今约年的槐树“忆江南东郭竹海水乡”项目:年12月由乾县发改局完成立项,由乾县尚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该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流转土地0亩。项目利用乾县新阳镇东郭村的荒沟、荒坡、荒滩地和乾县大北沟水库水域发展竹类产业,打造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竹海水乡”、“关中小江南”、“梦幻中的江南园林”。3、部分村名由来:咸阳村:唐时建村后,以村址北靠党家山,南临滩地,位处山之南,滩之北,取名咸阳。因与咸阳(市)同名,又名小咸阳。中咸阳村:中咸阳村是一个半坡地带,以姓杨、王为主。也叫王福堂家,大约清代末年,该村“大善人”王福堂家开办一家油坊,经常接济村民,所以附近村民就将该村称为王福堂家,解放后给他们只划了“富农”成分,没有划成“地主”。三星村:因村民姓氏而得名。据清道光三十年定觉寺石碑记,该村原名三黄村,是以黄姓始居后,形成三村而得名。以后村名字形转化,写成“三皇村”。约在清末,人们又将此村叫三姓。当地群众讲,很早以前,蒲、芦两姓迁居此地后,与黄姓各聚一村,故名。今黄蒲两姓虽已迁徙,但遗址尚存。村西土壕处,当地人呼其地片名曰黄家庄,村南的蒲堆是蒲姓村址废墟。随时代的变迁,王、芦、常等姓在此地的发展,村名逐步演化,“三姓”又易“三星”,以示光明之意。杨伯村:因姓氏而得名。杨伯村位于大队部驻地东南,乾临公路北侧,伯,古指管辖一方的长官,村名杨伯是取杨姓管辖一方之意。该村是本县十二杨村之一,为隋炀帝杨侑之所居。仙家庙村:因村内原有庙宇而得名。仙家庙村境内原建有一座三圣母庙,当地群众叫仙家庙。段家沟村: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史料记载而得名。据该村光绪十四年所立之《段公基碑序》载……公先原系华州南乡太张镇下庙街尖角堡人氏,清雍正三年,公祖祎作礼,迁至乾州西乡新村里杨柏村涧谷之下而居,后乃家道昌盛,置田数百亩,宅院十余户,人以地兴,地以人传,遂相称其谷为段家沟焉。寨里村:因村内原为军户营寨而得名。寨里村,此地原系明时军户驻地,筑城建寨,故名。关庙村:因村内原有古刹而得名。关庙村,相传旧时本村东西有一座关老爷庙。白塔村:因塔而得名。白塔村东北原建有一座白塔,具体建设时间不详,现已经损毁。黑刺凹:因黑色狼牙刺而得名。此地是山区地势低凹之处,多长黑色狼牙刺,故名黑刺凹。4、百岁老人:侯官俭,男,岁,新阳镇阳伯村八组人;李玉梅,女,岁,新阳镇西郭村四组人。乾州碎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