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时间游览名寺古刹,除了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塑像,寺院正门处的怒目金刚也让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贪嗔痴被称作“三毒心”,它们是众生造作恶业的根源。嗔即对境况的不满足,呈现在外表就是愤怒,隐藏在内心就是阴险。
佛菩萨以慈悲心度人,是和颜悦色的形象,那么怒目金刚,也是在度众生吗?这里有一则典故,隋代的吏部侍郎薛道衡是为大才子,有次他参访钟山开善寺,见到寺院庄严清净,不禁心生敬畏。这时正巧有位剃发不久的小沙弥,手捧香花从他身边经过。薛道衡想考考他,就问到:“小师父,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小沙弥略加思索,朗声答道:“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此言一出,连薛道衡也被折服,深施一礼,让到路旁,不再妨碍小师父修行。从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慈悲是拔苦济喜,为他人设想,这中间并不一定要时刻和颜悦色。譬如当下正值酷暑,以威严的方式告知孩童“不准去河边玩!”就是以慈爱的方式警示危险,这样是与嗔心无关的。
相反的,口蜜腹剑之人,却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嘴上说着奉承话,把别人捧上天,但内心却是阴谋算计。就如前文所说的把“嗔”藏在内心,人之所以口蜜腹剑,无外乎贪图别人的东西,自己又得不到,就起了嗔心。有大德讲,生活中的真小人不可怕,最让人难以提防的就是伪君子!
总而言之,“金刚怒目”是菩萨慈悲心的另一种体现,他以威严的姿态,遏止众生造业,以免将来果报现前时悔之晚矣。佛本无相,金刚怒目,根本还是在于众生根基不同,菩萨应机示现,最终目的是摄受众生,使其断恶修善。也就是说,怒目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倒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对我们和颜悦色。
我们凡夫俗子能不能也面露“金刚怒目”之相呢?正如前文中小沙弥所说,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只有对那些异常顽劣,难以调伏的众生,才可面露怒相。而且金刚怒目的菩萨,自身修行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即便表面上怒不可遏,但心中却是慈悲喜舍,波澜不惊,不论善人、恶人,都是其修行中的增上缘。
再者,几乎每位佛弟子都听过“火烧功德林”的道理,“火”就是因嗔心而生起的怒火。尽管我们也知道自身修行不到家,不适合面露怒相,不过一旦逆缘出现,自己就做不了主,嗔心大起。正如《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上虽然明白了,但“事”上未必能做到。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气使然,烦恼障碍不可能马上断除,而是需要慢慢磨炼,达到事理一如。知道了这个道理,或许你就会明白为何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竟然也有“棒喝”之说,甚至不惜破杀生戒以警示弟子。你有哪些控制怒火的好方法吗?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利利他,功德无量!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