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收了猪八戒以后,乌巢禅师传授了他《心经》,短短的字却字字珠玑。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每当遇到艰难险阻时,唐僧总是默念它后,总能化险为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经》
《心经》第一句中的五蕴指什么呢,为什么菩萨说它皆空呢?而至于“空”也不代表没有,佛法中所说的的空不是“断灭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着虚相,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五蕴。
一、五蕴
蕴表示积聚的意思、和合义。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蕴法,都是因缘和合积聚,前后生灭,相续不断地显现生起。
1色蕴
色在佛经中有质碍、变坏、示现三种含义:质碍:指一切物质的体质相互障碍;变坏:指一切物质的本质和现象时时刻刻处于生灭的变化过程;示现:指一切物质的形体可以示现在我们眼前,而被我们认识到。因此,色不仅指颜色,还概括了一切物质,把整个物质界都摄尽了。
(1)能造色
色蕴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种所构成,与我们所说的地水火风不同,四大种识构造一切色法的基本元素。
我们肉眼看不到,四大种识身根所感觉的一分触尘境界,因此它识能造色,通常所说的地水火风识所造色。
(2)所造色
所造色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十一种,这十一种色都是由四大种能造色所造。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有增上义、出生义,即由五根为有力的增上,才能生出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分别作用。
五尘:色指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界,声指识耳根所对,耳识所缘的境界,香指鼻根所对,鼻识所缘的境界;味指舌根所对,舌识所缘的境界;触指身根所对,身识所缘的境界。
另外,法处所摄色:识意根所对意识所缘的色,大概包括五种:极略色、回极色、所受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所生色。
2受蕴
受表示领纳的意思,是一种因所缘境界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能生起渴求的爱欲,因此,能缘的心上就自然的产生了苦、乐、舍三种不同的感受。事与愿违产生苦受,心想事成产生乐受,如果抱着一颗平常心就是舍受。
3想蕴
想指取像为性,能生起种种言说为用。我们内心最初缘虑境界的时候,最初的一刹那,这个时候并没有具体的感觉,经过想心才能勾勒出种种形貌,进而形成种种言语表达的概念,这个过程称为想蕴。
4行蕴
行具有迁流、造作两种意思,它摄受一切有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皆念念不住的在迁流变化,因此被称为行蕴。
5识蕴
识具有分别的含义,即对于所缘境界进行分门别类而产生心性活动。识蕴指人的总的意识,它的功能和结果是把受、想、行汇聚在一起,产生分别的作用。
了解乐五蕴的具体含义,下面讲解为什么五蕴皆空。
二、为什么五蕴皆空
五蕴以色蕴开头,识蕴结尾,说明世界是由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组成。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交涉发生作用的是受、想、行三蕴。五蕴中识蕴与色蕴交涉作用,首先产生感觉、感受,由此以此产生受、想、行三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中存在,没有永恒的事物存在。比如人地行体和精神的聚合体是由五蕴构成,被人为的定义为人,其实虚妄无实,本来无我。人识身心的假合,离开五蕴和合也不会成为人。人的生理合心理的存在状态也是没有永恒的常态的,死亡识人体生命五蕴的消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事无常。因此,“我”只是一个人为的概念,“人我”是没有实在性的。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实在的存在,而产生贪着,过分的追求物质、精神享受,形成种种烦恼,从而造作种种恶业,这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我执”。“我执”是万恶的本体,痛苦的根源,修行人必须精进休息断除“我执”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