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问花山如何度难

试问花山

如何度难

年暮春游记

去年暮春时节,我在苏州吴中区乘坐地铁前往苏州新区,到狮子山站转乘地面有轨电车,到马涧路站下车,然后步行到达花山景区。在花山脚下,景区门外有花山隐秀和花山书院,可以供游客入住、用餐或喝茶。花山书院致力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力图弘扬《君子六艺》中的礼射文化,努力打造苏州地区极具特色的书院。

细细品味

试问花山 如何度难

花山不高不险,却是吴中胜境,东望姑苏,西眺太湖。据介绍山林、泉水、碑石随步成景,儒释道一怀收尽,了却红尘,实在是清心佳处。苏州天池花山景区其实为二山合璧而成,西面称天池山,东面称花山,山之巅有莲花峰。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由此可知,花山肯定跟道教有密切联系。天池花山有著名八景:天池圣境、寒枯明泉、寂鉴石屋、莲花奇峰、翠岩遗址、元代大佛、摩崖石刻和花山鸟道。

细细品味

试问花山 如何度难

进入景区,树木蓊郁,阳光从浓密的树叶缝隙里漏下来,体感阴凉舒适,我们就沿着弯弯曲曲的花山鸟道拾级而上。鸟道两边奇石林立,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的摩崖石刻,这是花山的文化瑰宝。有名气的石刻有山种、隔凡、三转坡、凌风栈、百步潺湲和花山鸟道……“花山鸟道”四字刻在一块大石头上,是蓝色的,那是很显眼的四个大字。据说字高五尺,篆文反写,是明代隐士赵宦光手书作品。鸟道,让人想起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可以想见明朝时期这段路相当难行,巨石挡路,十分险峻。沿着这块石刻往上走,蜿蜒曲折,我心里想如果是雨天,雨水打在树叶上,噼里啪啦,溪涧潺潺而流,琮琮铮铮,一定是大自然弹奏的动听乐曲。而此时此刻是晴天,没有溪流,只听得林中鸟鸣,有时听见近处大鸟的叫声,特别响亮清晰;有时听见小鸟的鸣声,细小清脆;再过一会儿仔细听听,远远近近都有鸟儿在欢歌,婉转空灵。明代隐士赵宦光有诗云:“鸟道荥行上,深林更几盘。支公此消夏,五月晚独寒。”农历五月初夏时节,这个深林密布的山坞还很阴凉,晚上甚至会让人感到寒冷。支公便是指东晋支遁,相传他是东晋般若六大家之一。

细细品味

试问花山 如何度难

附近有翠岩寺遗址,距今多年,寺前有一口古井,名“怡泉”,据说“怡泉”二字为王羲之所题,支遁是翠岩寺的开山鼻祖。寺旁有古柏树和板栗树,相传为康熙手植。寺内现存石柱、石门槛。继续往上爬行,有御碑亭,里面有两块御碑,刻了康熙御诗两首和乾隆御诗一首,因为玻璃反光厉害,诗歌内容我看不太清楚。在此停留片刻,心里想东晋名人支遁和王羲之,明代隐士赵宦光,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都跟翠岩寺有关,难怪翠岩寺被誉为“苏州圆明园”。

继续往上走,又有一个亭子,叫云亭,亭子西面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一个红色的大大的“?”。“?”下面是一篇金色字体的短文,首句好像是“问山何以分高下?”据说还有一幅超大摩崖石刻,在碧源寺西南方石壁上,所刻内容为当代佛涛上人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多字,我们没有去寻访。一路上有那么多石刻,其中不乏名人之作,难怪花山不高不险,却是吴中胜境,它“胜”在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一心往莲花峰去,想一睹莲花峰的芳容。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望之如屏,长林荒楚,蓊郁幽邃。或登其巅者,见石如莲花状,盖以此得名。”莲花峰海拔m左右,很快就到达峰顶,站在山顶,看山峰是不是状如莲花,似乎有那么一点像,但我猜莲花更符合佛教主旨,在佛教徒眼里,很多东西都像莲花。此时正值中午,山顶阳光炽热,山风阵阵,俯瞰苏州风貌,很是惬意。

然后沿着石阶往下走,就到天池山景区,很快就到达埊(地)雷轩。坐在树荫下,看工作人员在石臼里舂乌树叶,弄出汁水来做乌米饭,一边点了一碗菩萨面和一杯埊雷泉水泡的茶。菩萨面是景区久负盛名的素浇面,浇头用当地菌菇、木耳和竹笋等山珍野菜,口味清淡,天然野味。据传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名,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到天池山,在翠岩寺禅房小憩,忽闻窗外飘来阵阵香味,便问味从何来,翠岩寺主持敏膺就献上一碗素浇面,乾隆皇帝欣然食之,想起敏膺先前介绍的“菩萨面”石刻,就说:“菩萨面真乃天下第一美味。”现在,菩萨面有了长命百岁、家运延长的美好寓意。新年之际,当地人会上天池山吃一碗菩萨面,祈愿安康。

看过天池山边“世外桃源”石刻,走过天池秘洞。我对这个已有四百多年而无人探得尽头的秘洞,怀有很大的好奇心,不禁联想到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他们探洞也没能到达尽头,不禁期待有人能做好充分准备后进洞一探究竟。下次我要从天池山这边往上爬,细细的玩味这边风景,特别是这边的石刻,然后从花山出去。

草草游玩,对花山天池山存有许多疑问:老子说“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现如今疫情肆虐,人们深陷苦难,到底怎么“度难”呢?康熙、乾隆到花山也是去“度难”的吗?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怀着什么心情来登花山的?三首御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花山还有多少石刻没有被发现或没有被认识?每一处石刻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能不能指导人们“度难”呢?天池秘洞到底有多深?通向哪里?是谁开挖的?当初派什么用场的?秘洞里面有没有“度难”的秘笈?地面有轨电车跟地下铁路和空中轻轨相比,从建造成本、占地面积和实用性来考虑,哪种更值得推广,更能有效破解当今城市交通难题呢?……这些疑问都像那红色的大大的“?”在我的脑子里,我期待能了解更多,理解更深。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HUASHAN

?

温柔岁月 浅喜清欢

诗文

摄影

教育

生活

图文:惠风和畅

编辑:二月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