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捧梵夹唱法华身现女相度晋僧一尊古代

Lot普贤菩萨像中原元代

铜高32厘米

估价:RMB1,,—1,,

手捧梵夹唱法华身现女相度晋僧——一尊古代普贤菩萨铜像赏析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

普贤,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又译为“遍吉”,意为该菩萨具有将妙善、妙德普施一切众生的功德。佛教记载普贤的经典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华严经》和《法华经》,它们都有专门讲述普贤事迹和功德的章节,分别为《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普贤菩萨劝发品》。这两部经典很早就传入了我国,对中国普贤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普贤信仰的鼎盛时期,专门形成了他的道场,即今天四川峨眉山。唐代以后,普贤信仰在我国一直盛行不衰,他位居佛教四大菩萨之列,以“大行普贤菩萨”的德号广受世人崇拜。

随着普贤信仰的流行,普贤造像也广泛开展起来,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唐代普贤以大象为坐骑的造型样式形成开始,历代雕造不断,几乎所有寺庙都有其造像的供奉。普贤常和文殊成双配对,同时也出现在“华严三圣”和“三大士”等一些组合式供奉中,以表征佛的“理德”。无论是单尊的普贤造像还是组合形式,今天都留下了大量不同时代的精美艺术作品。在现知的普贤造像中,我们看到的皆为标准的菩萨装样式:普贤坐于六牙大象上,头戴花冠,身着天衣绸裙,严饰璎珞珠宝,仪态雍容,法相庄严,一副贵族装扮的大丈夫形象;其手印和执物虽无固定之式,但不出两手结说法印、或手执如意、莲花、经卷等几种形式(图1、图2)。对比这些常见的普贤造像,此次北京中贸拍卖推出的这尊普贤铜像就显得格外特殊,可以说是目前所见唯一一尊与众不同的普贤像。

(左)图1:山西太原天龙山第9窟唐代石雕普贤像

(右))图2: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北宋铜镀金普贤像,高厘米

此像半跏趺坐于大象身上,仪态端庄娴静。头顶束有三个发髻,头部发丝历历分明;面庞长圆,高广的额头上安一圆珠状白毫;眉弓高高隆起,柳叶般上扬的眉毛连着鼻梁,形成美丽的倒人字形,眉毛亦丝丝毕现;双目似月牙一般,神情专注地俯视着下方打开的经卷;鼻子细小,嘴似樱桃,脸颊光滑,尽显女性娇艳柔弱之美;两耳贴鬓齐垂,耳轮清晰柔丽。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两肩披天衣,胸前饰花瓣连缀的大璎珞,下身着裙。衣纹写实自然,衣褶大起大落,圆转自如,尽显衣着宽大厚重的质感,衣边都刻有精美的缠枝和花卉纹。身躯柔软,削斜的肩膀和曲形的背部生动表现出女性特有的体型特征。两手置于前方,左手平举,托着打开的经卷,右手执经卷一端。经卷为早期流行的卷轴式,末端垂至左腿旁,其上竖行刻写经文(可能是西夏文草书体)。左腿横盘,右腿下垂,右足裸露于外。身下的大象,四腿弯曲,驯服地趴在地上,象头朝前,象鼻前伸回转,以大力和柔顺的姿态象征普贤特有的无畏和柔软的宗教品质。大象以硕大的体型承载着端庄安详的菩萨,上下珠联璧合,为我们完美呈现了一尊庄严神圣的佛教圣像,一件极具雕塑美感的艺术珍品。加之此像铸胎厚重,表面色泽沉幽,包浆醇厚原始,又为之平添了一份浓郁高雅的历史韵味。

经书特写

看到这尊造像,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形象特征。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这尊造像与常见的普贤有着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一是它的头饰及面相。头部束有三髻,面庞娟秀甜美,表现出明显的女性身份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与印度佛典记载菩萨乃勇猛大丈夫的特征不符,也与我国历史上流行的普贤造像存在差异;尽管我国历史上的菩萨在形象塑造上大多有女性化趋向,但都不如此像具备真正的女性身份特征。二是它两手捧持打开的经卷。这一特征在现存的普贤造像中也可见到(图3),虽然它不是特例,但与普贤常见的持物明显不同,普贤常见的持物是如意、莲花或卷起的经卷。三是它的坐骑大象,头部两边各出一牙,而不是佛典记载的六牙,此像坐骑只有两牙,明显有违于经典记载。这三处特征足以显示此像独特、稀有的艺术特点。然而,尽管三处特征与众不同,但征诸历史文献、佛教经典记载,并结合其雕造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历史依据。

图3:国内私人藏明代铜普贤像,高34.5厘米

当然,为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我们先需搞清楚此像的雕造年代,因为它与造像特征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像面部表现高度写实,五官刻画细腻生动,将年轻女性娟秀甜美、温婉娴静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衣纹的刻画皆为立体感极强的凸起线条,衣褶圆转流畅,技法精湛娴熟,尤其是颈部翻起的衣领、右肩天衣叠压的褶皱,给人真实自然的美感。衣边上錾刻的纹饰有缠枝莲纹、花卉纹,无论是纹饰品种还是表现形式都不同于明清造像上所见,极其灵动自然,极具个性特点。菩萨胸前装饰的璎珞,由多个莲花瓣连缀而成,不仅样式新颖,而且造型真实生动,宛如悬挂在胸前一般。身躯的雕塑也极为写实,两肩削斜,后背弯曲成弧形,生动表现出女性纤细柔软的体型特征。而大象的雕刻更为精妙,不仅整体造型精准完美,充满着力大无比的力量感,而且局部刻画也一丝不苟,如大象的眼睫毛、象头和象鼻的褶皱纹、象背凸起的骨骼等,都清晰地刻画出来。所有这些特征无不具有我国中古时期中原造像艺术的鲜明特点。从目前中古造像存世较为集中的重庆大足石窟造像(图4)、广东南华寺北宋木雕罗汉像(图5)和山东长清灵岩寺北宋彩塑罗汉像(图6)上,几乎可以一一找到与这些特征相对应的实例,同时其他散见的金铜、木雕等造像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如年国外拍卖所见两尊带纪年的宋代铜观音像(图7),其中一尊带南宋淳熙三年(年)纪年款的铜观音像(图8),其两肩所披天衣的衣褶与此像就完全一致。依此判断,此像的年代当在宋元之际,最早或可前推至南宋时期。

图4:重庆大足石窟南宋石雕菩萨像

(左))图5:广东南华寺北宋庆历七年(年)木雕罗汉像,高约50厘米

(右)图6:山东长清灵岩寺北宋彩塑罗汉像,高厘米

(左)图7:年7月法国拍卖北宋宣和三年(年)铜漆金观音像,高46厘米

(右)图8:年美国拍卖南宋淳熙三年(年)铜观音像,高30.5厘米

基于此像雕造于宋元之际,我们再来讨论三处特征形成的依据。首先是普贤的女性身份特征。它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造,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历史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晋宋之际的一位高僧,名叫昙翼。梁慧皎《高僧传》有其简传,称他是余杭人,曾师事庐山慧远和长安鸠摩罗什。东晋义熙十三年(年)于会稽秦望山建成法华寺。毕生以诵读《法华经》为课业。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年)年七十而卒。大约在唐天宝十四年(年)前,僧详撰《法华传记》10卷,于卷4收录了昙翼的事迹,他在梁《高僧传》昙翼传基础上增入了“诵《法华》功莫大,深夜有光明,乃是普贤,现其人前”十九字,首次赋予了昙翼灵感的成分,并将其与普贤联系起来。继而是盛唐文学家李邕(-年)撰写的《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他在昙翼诵《法华经》感得普贤现身的情节之前,加入了普贤变为女子考验昙翼的细节,标志着昙翼诵《法华经》感得普贤以女身示现的故事文本正式形成,所谓“为下俚优婆,提狶子于竹筐,寄释种于蓬室”即是普贤示现的女身。故事既已形成文本,表明当时昙翼的灵感故事已在今浙江一带流传开来。晚唐五代以后,四明沙門宗晓于南宋庆元四年(年)撰《法华经显应录》,也收录了昙翼的灵感故事,他对普贤示现女身的描述较之李邕更为详细,情节也更为生动。此后南宋志磐的《佛祖统纪》、高丽了圆的《法华灵验传》等书纷纷祖述宗晓编撰的昙翼故事,相沿成习。于是昙翼诵读法华感得普贤示现女身的故事在江南地区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得到了佛门正统的认同。从昙翼的故事可见,女身普贤来源于昙翼的事迹,而后不断演化增饰,盛唐时正式定型,五代两宋时期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基于这一历史背景,我们不难推想这尊雕塑于宋元之际的女身普贤像必然要受到这一信仰现象的影响,而且根据昙翼故事流行的地域,还可进一步推断此像的产地应当就在当时的江南地区。

侧面特写

再来看此像两手持经卷的特征。它与佛教《法华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华经》历史上流行的主要是后秦鸠摩罗什的译本,共7卷28品。其核心思想是倡导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同归于一佛乘,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南北朝后中国佛教走向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普贤是《法华经》的主要实践者、护持者和宣传者,佛陀在《法华经》最后一品即《普贤菩萨劝发品》专门请普贤出场,给予普贤弘宣法华的重托,普贤担起重任,谆谆劝发众生诵读法华,并晓之以诵读的种种功德和利益。如经中说:“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基于普贤与《法华经》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明确判断这种手持经书的普贤像一定是《法华经》修学者创作和推崇的普贤形象;而我国隋代形成的佛教天台宗,主要依《法华经》而创立,可见这种形式的普贤像又可具体判定为天台宗所奉普贤的造型样式。特别是联系到上面追溯的普贤女身特征,这一手持经书的特征又恰好与之契合,来历都与《法华经》有关,它们互有关联,亦可互为佐证。

坐骑特写

最后看普贤坐骑两牙的特征。它与经典记载显然不符,应当受到了宋代写实艺术风气的影响,而其根源又与当时形成的新的佛教思潮密切相关。两宋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佛教界出现了新的思想倾向,即倡导入世报国,下化众生,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时代思潮。当时一些著名的高僧,如永明延寿、明教契嵩等人都有入世报国的言论。这种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世俗化的进程,也对佛教艺术的世俗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风气影响下,艺术家们不再墨守经典的规定,追求佛教出世的理想主义精神,而是以世俗的审美情趣为标准,以现实中的人物和事物为模型,来进行佛教艺术创作。于是一种生动自然、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宣告诞生,一尊尊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纷纷问世。具体到这尊普贤坐骑,正是这一时期写实风气的具体体现,因为两牙之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是写实风格追求的审美标准;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它选择现实中的两牙象而放弃非现实存在的六牙象完全符合当时的艺术背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像的两牙大象在宋元时期并非个例,我们还可发现一些相同的例证,如宁夏博物馆收藏的西夏铜镀金普贤像(图9)、元代画家延辉笔下的普贤画像(图10)、年北京瀚海拍卖的宋代铜镀金普贤像(图11)等,其身下的大象皆为两牙。这些恰好共同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宋元之际在大象的表现上追求其现实性特征已然成为风尚。

图9:宁夏博物馆藏西夏铜镀金普贤像,高61.5厘米

(左)图10:年北京保利春拍元代延辉绢本释迦、文殊与普贤像轴

(右)图11:年北京瀚海秋拍宋代铜镀金普贤像,高56厘米

综上可见,此像艺术特点及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此像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工艺精细,体量硕大,充分展现了我国宋元时期佛像艺术风貌及特点,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它既是一尊庄严神圣的佛教艺术神品,更是一件极具雕塑美感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其二,此像形象特征独特,其女性身份、手持经卷和大象两牙的特征非比寻常,充分显示了其稀有与珍贵的艺术特点与价值;而这些形象特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艺术和宗教背景,这些背景又极大地增添了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三,此像是普贤示现的女身形象,表明普贤是我国佛教诸菩萨中除观音菩萨之外示现女身的第二大菩萨,因此它对历史上普贤信仰、普贤艺术造型的演变,乃至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