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出长安,曾有这样一个璀璨佛国

编者按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的线上线下原创互动平台,“地道风物”走进平凉以来,发布了系列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为提升平凉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推介作用。其中由“地道风物”策划制作、由泾川县文联副主席、地方文化学者魏海峰撰文的《西出长安,曾有这样一个璀璨佛国!》被各大重要媒体广泛传播。

西出长安,

曾有这样一个璀璨佛国

□魏海峰

丨不争奇,但斗艳丨

▲甘肃平凉云崖寺石窟7号窟北壁左侧。温润慈悲,静谧安详,举手投足间尽是似水的悲悯,将庄严与柔美融合得恰到好处,你敢说不美?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风物君语-

断臂的维纳斯美吗?

美!

我们有更美的

▲甘肃平凉南石窟寺。撒入窟内的光和红色的砂土给了流光溢彩另一种诠释,是自然赋予了佛别样的魅力?还是佛选择在这里不动声色地妆点自己?嗯,这是个问题。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网红脸?佛说:NO!NO!NO!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来呀!进来看呀!(云崖寺石窟)摄影/朱锐

来!自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便开始建造,其意义不亚于敦煌的平凉石窟群,了解一下。

佛来之时,其道有三

甘肃平凉,佛教文化“东进西渐”的“桥头堡”,途经境内的秦汉古道、丝绸之路、北魏古道架通了东西方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为曾经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和佛教从西域入中原“东进”过程中的沿路必经城市,平凉成为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区之一。

▲甘肃平凉大云寺。泾川的寺院群曾连续三次出土佛舍利,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图/视觉中国

巧的是,平凉在佛教汉化后的“西渐”反流中,同样发挥了渗透输出的功能。

秦汉古道由河西走廊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进入景泰、靖远、会宁到达平凉境内的静宁、庄浪,后翻越陇山经过崆峒、华亭出平凉境,再经陇县、千阳、宝鸡、武功,沿渭河东行至长安。

▲甘肃平凉崆峒山。摄影/酱子

这条道路在平凉境内沿线分布的佛教石窟有庄浪红崖寺石窟等16处石窟群,以及华亭的石拱寺等4处石窟群。

丝绸之路在西汉开通以后,大量的商旅往来穿梭,由于人畜饮水等水源补给方面的实际需要,泾河贯通于全境的平凉成为长安至凉州之间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并逐渐发展成为关陇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泾河沿线,曾有大量商旅往来穿梭。图/冯木波

这条道路在平凉境内沿线分布有:以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罗汉洞石窟为代表的数量多达余个的“百里石窟长廊”。

北魏古道从大同出发,经鄂尔多斯、陕北、庆阳到达平凉。

▲甘肃平凉云崖寺石窟。摄影/朱锐

该线是云冈石窟佛教艺术向西传入陇东的主干道,泾川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和庄浪云崖寺石窟的造像风格正是受到来自这条线路上的文化影响应运而凿。

这儿,藏着佛的记忆

佛初来中国,只交到了贵族朋友,对他有了解的仅限于统治阶层。

▲云崖寺石窟4号龛北周一佛二菩萨石造像。摄影/朱锐

南北朝时,由于统治阶层的需要和提倡,佛和民间的距离才得以拉近,一时间集中涌现出大量石窟。

▲云崖寺石窟全景。摄影/朱锐

而平凉境内的三处石窟群,则承载着东西方佛教文化传播的记忆。

泾川丨百里石窟长廊

西起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之间,在泾河两岸及其山沟中的石质沙岩上开凿着众多佛教石窟群,因分布长度累计约余里,故称“百里石窟长廊”。

据年普查,全县现存窟龛多个。

▲王母宫石窟。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约公元年—年,泾州刺史抱嶷主持开凿了化政寺石窟(王母宫石窟),此为平凉乃至陇东地区有明确纪年记载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与云冈第六窟中心塔柱式形制相似,因早期造像较多,也称千佛洞。

永平二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暴动,北魏派悍将奚康生平叛,其间多有杀戮。

▲王母宫石窟里神色安详的佛像。摄影/冯木波

为了安定民心,消除罪孽,奚康生于次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南、北石窟寺(北石窟寺在今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

▲南石窟寺。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而南石窟寺作为国内少见的以七佛为主题的造像窟,竟因杀戮和罪孽而起,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华亭丨窟龛造像所余不多

华亭境内有石拱寺石窟、红山石窟、佛爷崖石窟和建沟石佛群,其中石拱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现仅存14个窟龛和余身造像。

▲图为石拱寺石窟。图/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佛爷崖石窟、红山石窟现存17窟,内无雕像,专家断定其开凿于唐代。建沟石佛群遗留造像10余尊,目前分别收藏于石拱寺文管所及县博物馆保存。

▲烟火与岁月在华亭石窟中留下的痕迹。图/佛信网

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这些佛像仍然熠熠闪光。有的静坐安详,有的目光慈悲,有的衣袂飘飘,有的拈花而笑……

庄浪丨八大石窟群之乡

庄浪境内共有16处石窟,初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至清诸代,形成了今天的八大寺群,即云崖寺、红崖寺、朱林寺、大寺、西寺、朝阳寺、金瓦寺和佛沟寺。

另有木匠崖、三教洞、殿湾、店峡、陈家洞、石窑河滩、红崖湾等多处石窟群。

▲红崖寺石窟外景。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朱林寺石窟共有5窟,造像6尊,这些造像具有鲜明的宋、元时期特征。

▲红崖寺窟群共有窟龛10个,现存泥塑像50尊,且有佛教窟改造为道教洞的印痕。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而西寺、佛沟寺、乔阳寺、金瓦寺石窟的开凿同样跨越了北魏晚期至宋、明时期,规模不大,鲜有造像,或系损毁。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石窟,现有洞窟9座,在河床北岸有5.5米高北魏摩崖造像三尊,唐代残塔一座。

空窟无佛?心有佛光

作为周秦汉唐的心脏、关中的上游,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平凉的经略,这直接影响着平凉佛教石窟及造像艺术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规模。

▲云崖寺石窟群分布在云崖主峰,创建于北魏、西魏、北周之际,现存窟龛16个,造像73尊,艺术风格受云冈石窟的影响较大。摄影/朱锐

清丽秀美,生动传神的泾川石窟造像艺术以主流审美为表现特征,大量僧房窟则以北朝形制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们共同支撑起平凉石窟群的独特魅力。

▲甘肃平凉罗汉洞内遗存的宋代壁画,色彩依旧清晰可见。摄影/朱锐

平凉石窟群近以千计,然而有造像的石窟不足百处,更多的石窟则为空窟。

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些空窟当作“废窟”,其实不然,这些空窟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远看罗汉洞。摄影/朱锐

古印度在未曾出现佛陀造像时,僧人开凿出一种石窟——支提窟。窟为覆斗形,窟中心有一石塔柱连接上下,塔柱上刻经文及表法图形,代表佛陀。

▲绽放在石窟壁崖深处的七彩极乐世界。摄影/冯木波

僧人修行是一边环石柱绕行,一边诵经观想。这种古老形制的石窟同样出现在泾川凤凰沟石窟。

造像产生之前,僧人以苦修为主,并不塑像以供。这些空窟作用为禅窟、僧寮窟,形制多样,有高十余米犹如广厦者,有窟窟相连,绵延数百米者,有开凿竖井攀缘到悬崖洞窟的。

▲需要借助梯子才能进入的罗汉洞石窟。摄影/冯木波

僧侣远去,徒留空窟,向我们展示着佛教传入平凉年代之久远。

从北魏至宋代,平凉境内一直建有地方一级政权,是军事屯御要地、商贸中转重地和佛教发展的核心区。

▲静谧安详的诸佛。摄影/冯木波

北魏永平二年(),泾州沙门刘慧汪领导大规模的僧侣起义,参与人数达到1.7万人,足见当时该区域僧侣人数之众。

东来传法的印度僧侣走完几万里之后,在平凉境内休整斋戒,随即进入长安。

▲王母宫石窟壁上整齐排列的佛像。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摄影/赵广田

西去取经的中原僧侣离开长安抵达平凉后,则在这里休憩调养,然后踏上翻越陇山、西出阳关的万里征程。

▲布满字迹的罗汉洞。摄影/朱锐

数量众多的当地僧侣、东进西出的僧侣聚集到平凉后,多在洞窟栖身。这些洞窟或为自然生成后期改造,或为人工开凿容身即可,也有信徒集资开凿大窟,从而形成这一规模。

▲依壁而凿的罗汉洞石窟。摄影/冯木波

空窟真实地折射出佛法传入平凉的悠久历史和古代平凉的佛教发展之盛,堪称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活化石”。

也许这些带有残缺的佛像并不符合你对“高颜值”的认知,但佛的美,在骨不在皮。

每一个石窟背后,都藏着千百年前不远万里在山崖上一个挨一个凿窟修行的僧侣们的虔诚与汗水。

这些人,或为寻求解答内心困惑、或寄希望于借此改变他人或自己,他们来到心中所想之地探索与经历,苦也好,悟也罢,参禅也好,无果也罢。

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然够美。

▲云崖寺石窟。摄影/朱锐

作者简介

魏海峰,先后正式出版《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泾川佛教瑰宝》《泾川馆藏文物精华》等专著,主编地方文化书刊十多种,在《人民日报》《青少年书法报》《甘肃文博》等党政报刊和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多篇,50余篇文章被收入中华文化学院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论著。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政协二届委员,泾川县政协七、八、九届常委,泾川县文联副主席、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泾川民间文学、西王母信俗、传统技艺等十余项市、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西王母文化研究特聘专家。

来源:地道风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