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

年12月30日,深圳博物馆联合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共展出76件(组)珍贵藏品,观众可体验一系列多元化学习活动,并倾听相关音频节目。展览将持续至年5月23日。

上图:“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展品细节

在本次展览中,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施的古阳洞五座佛龛(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号龛和高树龛)也作为高科技展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五座佛龛的三维数据精度目前是国内最高的。科学记录和原真呈现了龙门石窟北魏佛龛锦绣般的美。

此次展览分为“孝文革新”“东都政治”和“文物归来”三个单元,汇集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藏的76件龙门石窟相关藏品,同时结合古阳洞原真3D打印窟龛、龙门石窟全景漫游等,较为全面地描绘出龙门石窟魏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

01、展览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九朝之都洛阳南郊,所处之地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流淌其间,故又称“伊阙”。唐代白居易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也是中国魏唐时期皇家石窟艺术的最高代表。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全面汉化改革之际,核心为魏唐两代皇室的大规模营建,此后也有零星开凿。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的中西交流与民族大融合,唐高宗与武则天营造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则代表了唐代石窟的最高艺术水平。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以及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也是书法之瑰宝。龙门石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古政治、经济、宗教以及中西交流、文化融合、艺术变迁等诸多领域的历史发展。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余座,造像11万余尊,星罗棋布的石窟南北绵延长达1公里,堪称一座瑰丽无价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宝库。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年既是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本次展览既是为此盛事献上的文化大礼,也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同时又是深洛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新起点。

02、部分参展文物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年)

高40厘米宽21厘米厚9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像束发,身半侧,面型细窄,眉眼高挑,鼻梁挺直,胸饰项圈,肩挂披巾,右手执莲于右肩前,仪态娴雅,属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流行的秀骨清像风格。

菩萨残像

东魏至北齐(~年)

高48厘米宽15厘米厚9.5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像有残损,双手合十,身饰帔帛,下身着裙,衣纹简练,劲挺流畅。菩萨左腿作曲膝前行状,跣足而立,体态颇具动感,具有西域风格,或是东魏晚期至北齐初年之作。

菩萨头像

北魏晚期(~年)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8.5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面目俊秀含蓄,呈闭目沉思瞑想之态,头戴宝冠,冠中间饰一自空而下的飞天,两侧为相对的飞天,装饰极为独特,表现出北魏晚期的清秀风格,雕刻精湛。

始平公造像题记拓片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年)

长89厘米宽39厘米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太和二十二年(年)刻于古阳洞北壁,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记录了比丘慧成为亡父造像的缘由及其愿望。乾隆年间金石学者黄易将其置于龙门造像题记之首。该题记界格方严,阳文镌刻,在历代石刻中十分罕见,书法于朴茂之中见透达,于刚健之中见秀逸。

宝冠佛坐像

初唐(7世纪末至8世纪初)

像高厘米宽厘米厚厘米;底座高87厘米宽厘米厚厘米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中央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佛坐像是后期自其他寺院移入,20世纪初即置于龙门东山擂鼓台南洞地面中央的方形束腰须弥坛上,年移出。

佛像戴宝冠螺发,冠上饰莲花、宝珠、祥云等;着外来风浓郁的袒右袈裟,饰项圈臂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降魔印,结双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台座上。

宝冠如来是初唐擂鼓台三洞的著名造像,学界多称为大日如来(一说为释迦成佛瑞像)。造像庄严华丽,气势恢宏,雕刻尽显初唐佛像刚强雄健之姿,同时又是西方佛教新思潮新风格影响下的密教造像风格。

佛坐像

唐(-年)

像高.5厘米宽82.5厘米厚58厘米;底座高60厘米宽97厘米厚69厘米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双手残断,当作说法印。采用唐代佛像常用的螺发高肉髻,脸颊丰满圆润,着通肩式袈裟,裙裾覆垂于台座,衣纹流畅而有韵律感,莲瓣宽厚饱满,刀法刚劲。整体雕刻精湛,成熟稳重,体现盛唐时期的雍容典雅与宏伟气势。

佛半身像

唐(~年)

高29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

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造像高肉髻,涡旋纹发。眼神含蓄,颊部丰满,面容文雅庄严。身着圆领通肩大衣,从右肩向左肩围绕,应为盛唐时期作品。

优填王造像

初唐(7世纪中后期)

高厘米宽54厘米厚41厘米

年龙门石窟西山敬善寺洞附近发现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优填王像相传为古印度赏弥国的优填王因思慕释迦佛而以旃檀造释迦像,玄奘摹刻该旃檀像并带回大唐,主要流行于初唐七世纪中后期,是初盛唐时期中西文艺交流的一个重要例证。此尊优填王瑞像高肉髻,身着薄衣右袒,倚坐在素面方座上,双足踏在莲台上。这种造像多与窟龛分开制作,像成后置入,因此绝大多数被盗,现存甚少。造像薄衣贴体,衣纹极简,具有印度笈多式风格。

弟子像

唐(~年)高81厘米宽25厘米厚26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弟子像主要指佛左右两侧的迦叶与阿难两弟子。唐代弟子像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风格,形神俱佳。该弟子头部残损,身着通肩袈裟。双手拢于腹前袖中,立于仰莲束腰莲台座上。

观音菩萨像

唐(~年)高71厘米宽34.5厘米厚34.5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残损,头顶高髻,发辫披肩,脸颊丰满圆润,身绕帔帛,项饰、璎珞华丽,腰间束大裙,半跏坐于束腰莲台座上。宽大轻薄的裙裾覆垂于莲台,衣纹简约有韵律。腰部细窄而匀称自然,空间感表现得极为紧凑。从体态来看,整体上成熟稳重,又彰显盛唐的雍容自信与恢弘气度。

大势至菩萨像

唐(~年)高86.5厘米宽44厘米厚45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面部丰满圆润,肌肉写实,身饰项圈、帔帛与璎珞;腰束大裙,腰部细窄而鼓腹,半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莲台,衣纹简练流畅,莲瓣刚劲有力,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该菩萨发髻中间饰宝瓶,可知此尊是与观音菩萨相对应的大势至菩萨,与主尊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半跏趺坐姿(或曰“舒相坐”)菩萨形象很可能也是玄奘传来的新样式之一,更具自由张力与世俗化特性,初唐时开始流行。

菩萨头像

唐(~年)高65厘米宽41.5厘米厚27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像半身残损,戴头箍,面相饱满方圆,双目低垂,神态典雅,充满静谧与庄严气象,雕刻精湛,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盛唐造像作品。

菩萨残像

唐(~年)高69.5厘米宽40厘米厚24厘米

龙门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残像细腰鼓腹,佩华丽璎珞,两道帔帛垂于腹部和膝上,身姿婀娜。腰间衣带穿环结花结。膝盖处刻画出U形衣线。整体残像佩饰衣纹雕刻流畅,具有超强的写实性与艺术感。

宝冠菩萨头像

唐(~年)高17厘米宽13.5厘米厚11厘米年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建筑遗址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菩萨头像面容丰满,双眼低垂,头戴宝冠,冠下饰联珠纹,神态静寂庄严。

根据学者研究,该宝冠菩萨头像样式比例与擂鼓台第三窟主室龛壁上菩萨像基本一致,应是初唐密教造像,有可能凿取于此(右图)。这类像究竟是菩萨像还是佛像,学界仍存有争议。

踩夜叉天王残像

唐(~年)高42厘米宽29.3厘米厚18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火烧洞前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天王残存下部铠甲一角、护腿与着靴,仍能感受到天王的飒爽英姿。夜叉左手托天王足,两肩承重,半跏坐于石台上。怒目圆睁,头发倒竖,筋骨突出,显示出竭力支撑天王的紧张感,具有浓郁的写实主义手法。此与奉先寺第窟南壁东端佛龛的踩夜叉天王像相仿。

金刚力士像

唐(~年)高厘米宽54厘米厚26.5厘米

年龙门石窟西山路洞前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尊力士造像为典型盛唐作品。头上绾髻,额头中央隆起,上身筋骨暴起,下身裙裳飘动,呈怒目圆睁之状,给人以摧破的气势感。这种造型与武则天后期开凿东山莲花洞(第窟)及高平郡王洞(第窟)力士像接近。龙门石窟力士造像多塑于窟外两侧,形象十分丰富。

四佛造像塔段

唐大中四年(年)高59厘米直径60厘米年龙门石窟西山宾阳洞附近出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塔段是为洛阳圣善寺僧怀则位于龙门天竺寺东北的墓地所立的幢塔基座,由门人比丘绍明造立于唐大中四年(年)。塔段为矮壮圆柱体,形制中西风格结合。

塔段上部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轮金刚陀罗尼经》《心中心真言》和《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下部四面凿尖拱形造像龛,龛间线刻菩提树。正面龛内雕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胡跪捧莲供养菩萨,龛外两侧各刻披铠甲双手按剑立于须弥山石座上的天王。左侧龛内为西方净土世界阿弥陀佛;右侧龛内刻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背面龛内刻未来佛弥勒。

珪和尚功德幢

唐开元十三年(年)

高厘米直径43厘米面幅宽11.5~12.5厘米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佛头像

北魏晚期(~年)高32厘米宽14厘米厚12.5厘米

原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高树等造像龛佛头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佛像头部表面局部有锈蚀,头上高肉髻,波状发纹,眉间有白毫相,脸型修长,五官清秀,刀法刚健有力,颈下保存一部分斜披袈裟之襟缘,系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范例。20世纪初期被盗凿,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年经专家确认为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造像龛主尊的头部,该龛造像题记为龙门二十品之一。

摩诃迦叶罗汉像

初唐(~年)高85厘米宽56厘米厚7厘米

原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洞南壁罗汉像

年4月回归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迦叶像高鼻深目,颧骨突出,阔嘴大耳,宽袍大袖,衣纹清晰,双手持莲。据研究,此像为龙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第窟)南壁西起第一身罗汉,为佛弟子迦叶像。该造像于年到年之间被盗,几经流转,年由加拿大收藏家赫尔曼·利维捐赠给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决定将此被盗迦叶像无偿送还中国,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

佛头像

唐(~年)高43厘米宽26厘米厚19厘米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尊形体硕大,表面风化严重。面容饱满,眼半闭斜上,嘴含微笑,蕴涵寂静,属于龙门石窟盛唐时期典型的雕刻风格。盛唐为龙门石窟开凿鼎盛期,雕塑艺术价值极高,龙门盛唐时期的佛首盗损严重。目前龙门盛唐时期大型立佛、坐佛40多尊,大多有身无首。

观音菩萨头像

唐(~年)高37厘米宽17厘米厚16.5厘米

原龙门石窟西山火顶洞主尊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该尊造像头顶挽高发髻,髻前饰化佛,脸型丰腴适中,五官匀称,神态静穆端庄。20世纪30年代被盗,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年确认位置在第窟(火顶洞)北壁,是正壁主佛的左胁侍菩萨,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

信息来源:深圳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