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有没有一处清凉圣地,既可以避暑纳凉,又可修身养性。您别说,还真有,五台山是享誉海内外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又叫清凉山,佛教寺院众多,夏日清凉宜人;清凉胜地有一座清凉道场叫清凉寺,寺内有一块清凉石,为镇寺之宝。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石的来源自然与文殊菩萨有关:据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名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寒冷无比,滴水成冰;春天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耐。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悲怜众生,想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五龙布雨劳累歇息的石头)。龙王大意了,没想到和尚是文殊菩萨幻化的,就说能拿走就给。后来五条龙不服,来和文殊斗法,经过一番周折,文殊菩萨降服五龙,把歇龙石安放在中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中,因此这条山谷叫清凉谷,并在此建了一座寺院,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也被称为清凉山。
五台山清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海拔米,距台怀镇约15千米。据“清凉山志”载,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公元-年)。唐朝时期,兴盛无比,它是替国管理寺院的镇国道场。唐大历元年(公元年),为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重新修葺,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只剩下清凉石。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施工重建的一座新,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人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
去清凉寺的盘山路上有一座石牌坊,雕琢精美,蔚为壮观,四柱三门三楼头,檐角翘起,脊端雕有鸱吻,还厚可爱,斗拱雕刻逼真;下为须弥台柱基,上雕雄狮,雄健威猛,气派非凡,中门上刻有“清凉真境”四个大字。
清凉寺的规模不大,主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清凉石和三大士殿。天王殿也是寺院的山门,殿前是一块平地,石碑林立,既有功德碑,也有建寺碑记。单檐歇山顶,黛瓦灰墙,朱红的大门十分醒目;殿门前有两只石狮,一只脚踏绣球,一只爪按小狮子,门楣上悬挂着匾额,上书“清凉寺”。
天王殿居中的佛龛精美,雕龙画凤,描金饰花,佛龛四角下面,还雕刻有金刚力士,龛柱上还有金字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佛龛上有“弥勒佛”金字匾额;龛内是弥勒佛的金身法相,弥勒转世人间的布袋和尚造像,一手持念珠,一手握乾坤袋,半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进门拜弥勒,心情愉悦,好运常在。
弥勒佛的两侧是四大天王的坐姿法相,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塑造的高大魁梧,不怖不畏,感觉有点憨态可掬,但又不失威猛刚劲,愿在四大天王的护佑下,一切平安顺遂。
天王殿的背后是护法殿,内供护法韦驮菩萨的金身法相,俊朗威武,英气逼人,宝杵生风丕镇群魔,大威神力护佑僧众。护法殿外有两个硕大的金色转经筒,非常壮观,让人情不自禁地去转上几圈,转动转经筒,相当于阅读经文获得智慧,积累一份功德。
韦陀菩萨的对面就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使殿宇显得轻盈灵动,不至于厚重的殿顶使人感到沉闷,黛瓦红墙,丹楹刻桷,衬托出大殿的古韵和庄严。
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均为玉质雕刻,居中是释迦牟尼佛。两侧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佛像雕琢精美,细腻精湛;光滑圆润,白璧无瑕的佛像显得圣洁无比,心若能此,清净无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能圆润通达,自在洒脱了。
殿宇的两侧是五百罗汉的塑像,神态各异,姿容万千,无一雷同,让参拜者对艺术大师的高超技艺,惊叹不已。
大雄宝殿的后方就是寺院的镇寺之宝——清凉石所在处,石厚约2米半,围长约9米,石面平坦,上面有自然纹路;虽然清凉石表面有限,但能容纳多人在其上,而不拥挤,经常看到许多信众坐在上面,或休息或诵经,一坐就是好久;清凉石重达数吨,据说只要有颗虔诚的心,即可扛动巨石,有好奇的人还去试试,可惜纹丝不动;清凉石消热除躁,清凉身心,乃是避暑圣石;据说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清凉石后就是主轴线上的最后一座殿宇——大士殿,墙外挂满了还愿的锦旗,看来如愿以偿者众多。殿内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三大士。
此外清凉寺还有西方三圣殿,延生堂等配殿。内部佛像精美,法相庄严,参拜其中,祥和无比,佛意浓浓。
清凉寺不仅有名扬四海的清凉圣石,更有民间传言,清朝顺治皇帝出家于此寺,康熙曾多次寻父来此参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如此的圣境、灵石、帝王将相的足迹,吸引着无数的信众前去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