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相
-高古出土石造像皮壳类比研究
年的时候,在决定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和几位朋友一起制订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很庞大的计划,关于全国几个主要出土造像的坑口土质,环境,石质的类比研究,关于皮壳方面的分析,后来终觉跨度与深度过于庞大,涉及面非常广,疲惫不堪,并非是几个人能做好的工作,于是中途很知趣的放弃了,退而把研究的地域定为以山东本土为主,还是老实做一点自己能控制的一亩三分地吧。
一些事物一旦过于庞大,果然是有害的。
原本还写了几个其他偏门的博物馆不常见的皮壳类型,后来也全部删除了,主要考虑到里面有很多自己的主观成分,很多自己也都没有去过现场,凭推测也未免难以让人信服,最担心的就是以偏概全让大家笑话或起到误导作用,一篇文章若能抛砖引玉,一起共同进步,那就是最好不过了,所以现在这样其实就是最精简的内容。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一篇以青州坑口为主要重心来延伸,基本上都属于理性分析,对于一件高级仿品而言,理性分析往往会对一件东西的真伪起最关键的作用,而很多带有个人审美性质的感性解读只能用作辅证了,而且在进行多方辨伪论证的时候这种带有审美风格的论点往往会出现各种分歧,比如说同一件东西有人说造型呆板,刀法犹疑,为现代工匠仿制,而有的人说形体充满古韵,用刀拙朴,是典型的到代真品,同样一个菩萨的开脸有人说太媚,有人说很美,这种分歧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没有结果的讨论。
石雕的做旧做假历史还是远不及瓷器字画等古玩行大门类,中国人开始有意识的制作石雕赝品进行商业交易,最早也是民国时期,所谓的民国仿其实也已经是老仿了,那时仿造的基本上都是按照石窟造像为参照,皮壳也大都是仿制露天风化皮,仿造出土的皮壳是很少的,技术也不成熟,我电脑里还有一份过去的老师傅讲的如何仿制石雕老皮壳的清单,贴出来仅供参考。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年成书)讲到当时石造像做旧方法:
1、雕刻完成后先用硝镪、盐镪水(硝酸、盐酸)涮在上面进行腐蚀,再放在露天处自然风化。
2、将石像烤热,用白矾和黄土做土锈。
3、用大烟水或藤黄略加白矾煮石像,伪造老皮壳。
4、用香火将石像熏上一层厚灰,放在日光下每日用水喷数次,几个月后用水刷;所剩烟油部分与石像凝结于一体为土锈。
5、用萝卜干熬成的水里煮,改变石像的表面颜色。
当然这种手法做出来的仿品与现在的做旧师傅的手艺已经相差了几个等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师傅注意到了老造像皮壳的几个主要特征,比如土锈,钙化层,沁色等,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但凡是出土的文物,无论是石头还是金铜,还是其他所有的物品都存在一层出土皮壳,这种皮壳并非是乱无章法,而是有其规律可循,抓住这种规律,就能掌握到很多关于真伪的知识。
对于造像皮壳而言,其实分为两大板块的。
一是生皮,二是熟皮。
这就好比考古里的生土与熟土的区别,生皮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人把玩过的,从土里出来的出土物,熟皮即为经常被人为的把玩,表面的皮壳特征显得油亮幽邃,传世的多见,当然也有很多出土后把玩成了熟皮的。
还有第三或者第四种情况,那就是所谓的出土后再传世,以及露天风化后再入土,这就属于比较少见的类型了,不详细去论证。
一:青州地理概况
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历史悠久,地域面积与现在青州的概念其实是两回事。
我们来看看南北朝时期青州的地域,唐代的青州地域与现在青州的地域对比。可以看到,现在的青州与古时的青州地域面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南北朝时期的青州北至渤海,南至胶南,包括今高青、广饶、寿光、临朐、安丘、昌邑、博兴、高密、诸城、胶县、胶南各县市,甚至青岛都属于青州的范围,总言之,唐以前的青州其实就是山东的代名词,涵盖了现在山东的大部分地域,所以现在我们把山东出的造像风格都归为青州系,也是这个原因。
鉴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