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石窝村的古建筑群石窝位于五峰山乡五峰山西麓山角下的石窝村,距县城20公里,在古石窝邑旧址处。《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晋鞍之战中,齐顷公在济南华不注山下败于郤克的联军后,逃跑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女子。女子拦住齐顷公,向他询问道,军队战败了,那么国君齐顷公是否安好呢?在得到确切回答后,接着又问,自己的父亲锐司徒是否平安无事?齐顷公告诉她说,锐司徒也顺利脱险了。女子听后很高兴,自言自语说:“既然国君和父亲都脱险了,复又何求?”问毕就走了。齐顷公认为这个女子很懂礼法,知道先君后父的道理,便询问这个女子的情况。原来是锐司徒的女儿、辟司徒的妻子,于是齐顷公就把“石窌邑”封给了她。后来的《春秋大传正义》、《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也都提及乐此事。《续山东考古录》和今人研究均认为,“石窌邑”便是今天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西麓的石窝村。1.山腰间的南海堂在村东山坡20米处,有一石窟,名曰南海堂,并有洛泉堂题记,石窟平面为方形、顶部为叠涩复斗式,分前堂后室,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建筑年代为南北朝时期,窟门为后代重修。进室可发现顶部为叠涩复斗样式,石油板分十级收紧。前堂为垒建,后室为凿窟,前堂后室连为一体。南海观音娘娘泥塑,为后来老艺人王如臣先生重塑。观音殿从南海堂出来向北不过远处,还有一块雕刻在石壁上的的碑刻引人注目。这块石碑通高约1.2米,宽度为0.6米,碑的顶部为圆弧形,在碑面的上方刻有“洛泉堂记”四个大字,而碑文则被风雨磨蚀得看不清一个字了。从堂北边一块镶嵌在墙体上的石匾中可以知道是明祟祯10年(年)重建,算来已有年左右的历史了。观音像2.村两头的南、北二皋村内有位于一条纵轴线上的南北二皋,创建年代不详,现皋为清道光十一年(年)重修。南、北二皋遥相呼应,建筑风格一模一样。是村民盛夏乘凉的好地方。3.村两头的南、北二庙三官庙南泉东侧是三官庙,为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2间,为明代建筑,清代维修,并有东西配房,墙上有两方线刻画石。北泉向北20米,有真武庙,现存碑文记载庙始建于明,清重修,其建筑形式与三官庙同,室内四壁有画已无法辩认,店前立有明万历年间(-年)立碑两通,西壁有清代碑两通。南皋门墙右侧原嵌有北齐碑喝1通,现存于泰安岱庙。石窝古建筑现保存较好。4.莲花洞石窟造像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石窝村东的,五峰山西北麓、西聚仙峰西侧峭壁上。莲花洞(俗称千佛洞)莲花洞石窟窟高3米,外砌券拱门,额置“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题刻。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僧二菩萨,四壁及拱门两侧雕小佛尊,窟顶藻井雕莲花。洞外东石壁雕小佛10余尊。洞内题字大部漫漶,能识者尚有东魏武定五年(年)及北齐乾明元年(年)造像题名。年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东朝西。窟平面呈“凸”字形,宽4米,深3.98米,高3.10米。平顶刻有42朵莲花作平棋,莲花涂朱。窟室北、东、南三壁有一宽0.30米、高0.40米的二层台。东壁(正面)有一铺五躯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置于当中,高2.12米,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螺髻,面部端祥,身披袒右袈裟,作禅定印像。身后为舟状火焰形背光,头后一圆形光圈,内饰莲花。两侧为阿难和迦叶,其外两侧各立菩萨,均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菩萨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在南北壁及其他壁上凿座佛龛,刻千佛(千佛是小佛龛内造像的名称)尊;在窟外有14龛,造像31尊;在洞口北壁下方有北朝时期铭文(无年款)和“大宋嘉?九年(注:北宋嘉?年只有八年)”题记二则,洞口上刻尖拱形门楣。据造像特征,此窟时代为北朝晚期。窟外砌券门,门额镌有“圣佛莲花洞”大字,题款为明“天启六年五月”。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