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龙山游记双髻峰下古来今

白癜风有遗传性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62246.html

双髻峰,又名丫髻峰(岩),是乐清市虹桥镇白龙山较有代表的山峰之一,丫髻山之名也由此峰而来。

双髻峰天姿秀颜,立于山坳,被视为美景历来已久,有唐朝温州刺史韦庸作诗为证:“丫髻山头残月,臈岩洞口斜阳,啼鸟唤人归去,此身犹在他乡。”此诗也是现存描述白龙山景点最早的诗句。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喜以双髻峰为意提诗赋词,故留墨迹不少,印象中清朝周之莲留笔颇为深刻:“何日婵娟谪九天,龙山庵里好修禅。无端欲削空白发,双髻轻抛古寺前。”此诗以本土方言压韵,视同乡人,尤感亲切,后两句似悟似觉,触人心弦。

双髻峰下是一处平坡,三面环山,一阳朝南,北靠大山,从西南面山头观双髻峰处,群山层层叠叠,尤如一朵莲花,莲盆正是双髻寺址,北山东西岭涧,有两条溪流,东为蕉溪,西为小蕉溪,汇经双髻寺两侧,在寺前坪绝壁倾泻,立于坪上,可览虹桥镇全貌,眼界乃至东海之滨,真是一处好风水!难怪古人相中,在此修寺庙、建殿宇、筑亭楼,佛神共处,儒、释、道汇聚,此番天地,好不热闹!

仰止门

寻踪古迹,不妨先西入“仰止门”。何称“仰止”?不正是峰显当前,景行行止!此名甚妙,再观景,不禁拍手暗赞:

小生入境心颠狂,

止步山门把头仰;

知音有缘自相逢,

惟妙惟肖画前墙!

且看“仰止门”东西通透,石板叠砌,顶似屋背,滑弧翘檐,正脊两端,螭吻展翅……有客说这门框有点小,却不知古时庭内藏“云桥”。走进“仰止门”,便踏上“云桥”,桥实为小径,本以处绝壁之险要而得名,只是后人为途实用,拓宽胶之水泥,旁又绑以钢筋筑屋,自然未存登云之逍遥,倒也图得脚踏实地之安全。

“云桥”北侧便是远近闻名的双髻寺,有称“白龙石殿”,有称“白龙庵”,有称“中宫”(相对有人称龙潭“石门庵”为“下宫”而言),也有称“下宫”(相对白龙山顶“上宫”而言),名多只是因人识时务或所处地不同而有异,雅士雅称,俗人俗呼,不晓者懵传懵叫,不予探究。寺庙初建宋代,以自然岩洞为廓,称为“前洞”,一岩空架为顶,内进深5米,面阔6.38米,顶高4米,甚是奇特。史记明代明太师罗山公张璁以石构重建,明万历十年(年)僧道航于洞前增建仿木构大殿,檩上铭刻“明万历十年壬午正月朔旦僧道航肇建。大檀越宋孝善连世瑜诸孙发扬重建”等,《白龙山志》有载:“明万历十年壬午,僧道航洞前架石,建前楹以广之。清康熙已未,连世瑜公后裔重建翼房,外岩上凿濯手盂一。”寺庙内原有浮雕佛像多尊,为明代石雕艺术中佳作。惜文革期间惨遭破坏,损毁罗汉佛像18尊,现尚存圆雕佛像1尊、罗汉像2尊,亦残缺不整,幸存浮雕照壁一块,雕有88尊佛像,特具明代石雕风格,其艺术造诣精湛,实为罕见。在早已颓废的翼房旧址,依然可以找到凿在岩上的手盂,及额刻石洞口上用于出檐滴水的曲线。乐清文物资料记载:白龙山石殿内供奉三宝如来佛、齐天大圣、十八罗汉、三官大帝、红面和蓝面将军等。石殿东侧紧挨白龙宫,始建年代不详,年重新修建,内供奉白龙圣母、马龙圣母、华山圣母、陈十四娘娘、灵芝娘娘、观音菩萨、法通、法清等仙师。白龙宫东侧为胡公殿,建于90年代,内供奉胡公大帝,财神爷、文昌爷、城隍爷、土地公公等。

乐清文物资料还记载:石殿东有一亭,建在双髻峰下岩端上,左有溪涧,前临深沟巨谷,岚气缭绕,远看其如汉宫云台,故名“太空亭”。系石仿木结构,歇山顶。平面呈四方形,正面西向对石殿,通阔4米,深3.5米,高约4米。柱径0.31米,有侧脚,柱头置额枋,压槽枋于柱头合榫组成坐斗,并出榫作耍头,幽度较深。屋面用长方弧面石板平排直铺,檐有升起,弧度较平缓,正脊为鱼龙吻。亭内后壁嵌石碑三方,碑首雕十六罗汉,正中一尊立像,左侧为官像,立像北侧一尊为布袋弥勒。碑文隐约可见。碑文记载四方僧众举行供佛或布施的法令,碑额所刻的官像应为太师张璁小像,善男信女捐钱塑像之事。细看三方石碑,依稀可辨落款为“隆庆六年壬申岁次十月一日题”(年)。此亭相传为张璁的继配正室夫人潘氏(诰封一品夫人)所建,亭之正梁题刻有“诰封一品夫人潘氏,舍银壹两助建。”《白龙山志》记载:“亭乃潘夫人独建,题壹两,不欲居功也。”此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正印“夫为弗居,是以不去”古训!年,台风暴雨致岭上“太子宫”崩塌,巨岩直击“太空亭”,亭毁,年,重建,亭中石梁多数使用原料。

双髻峰下的古迹本该还有不少,如“太空亭”侧的“薝蔔轩”,“前洞”岩后的“种纸园”,还有无从考究旧址,但《白龙山志》有记载的,供人读书的“味古楼”等等,惜岁月冲刷,天、地、人三才反覆,早已圮绝。听长辈老者议,当初寺中不仅石佛多,古物也不少,如寺前殿外西侧立的石塔,原来已毁,构件散落不成整体,年抢修太空亭时,对石塔构件进行复原。故乐清文物资料也有详细记载:塔系亭阁式,花岗岩石质,塔通高3.5米,塔座为方形台基,上置六角基座,上浮雕覆莲,基座上置六角形基台,高约3.5米,正面刻“∩”凹槽,内浮雕佛像,台上立瓜楞形塔身。正反面辟壸门,内浮雕佛像,塔身上置六角平座,上置塔檐,刻出瓦垅、沟滴,顶上置六角锥形刹座,上立鼓形塔刹,刹正反面浮雕佛像。

“双髻寺”(石殿)、“石照屏”、“仰止门”、“太空亭”、“佛塔”等被誉称为白龙山明代石构建筑群,年4月,乐清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年,乐清市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年3月16日,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白龙山石殿建筑群总占地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太空亭

张罗了一堆古迹,为毁之物心负甚重,转念留意山水,可得几分轻松。

沿双髻寺东墙绕后,就在厨房后有一条溪,人称之为“蕉溪”。“蕉溪”本无奇,只是整溪的水到了双髻寺后就不知去向,细探方知此处有“隐泉洞”,僧房就盖在洞上——赞修行人真是聪慧!然而“蕉溪”的水又有一细流被引入寺中,巧妙落在厨房石槽里,隐隐发出“咿嚘”的声音,倾听总觉得有二三个老衲在说悄悄话,虽说是人工细流,却有记载,美名“玲珑泉”,石槽历史好悠久,与“玲珑泉”同在《白龙山志》有载,值得近身一看——赞修行人好生淡雅!绕寺后小径继续西走,便可见一块大岩,可别小看这岩石,其下便是传说中深不可测的“前洞”,其背平坦,据载是古时僧人曾经晒经书的地方,所以也就有一个酷名,叫“曝经岩”,绕后墙半圈,不知不觉体察了先人居此安逸——赞修行人才懂自然。

寄于山水,依稀明白修身养性之奥妙,不轻言出家,也赞叹有余,真不知那个“轻抛双髻”的人是否正在身边笑?

再绕便又见“仰止门”,原本附近还有两条“小蕉溪”、一个“月印潭”,依理可赏可聊,无奈如今一溪成暗沟,一潭乱石埋,直叫人欲言又止,摇头略过。连新浪老人在守双髻寺期间,不忍山水一泻东去,便在“仰止门”外掘土垒石建一碧潭,却至今无名。路人至此,常驻步清凉戏耍,偏少女好奇,或伸首探寻潭底异物,或斜腰拔挑水花,或半蹲清洁脸庞,或摆姿欣赏倒影,有客问:水中可有沉鱼?顿时笑铃随波荡漾。其实,即使没有少女的玩耍嬉笑,这溪水潺潺也很悦耳,只是自从有了那一串笑声,这潭便寄了一份感情,让客铭记于心,每每重游复思,曰“聆笑潭”。

重进“仰止门”,忍不住再次仰望“双髻峰”,高耸挺拔的傲姿,总令人望而兴叹,不可攀越,难怪骚客乐此不疲,拟其为佳人天仙,不惜墨浓笔粗,如痴如醉的诗了又诗,赋了又赋,唯见此女只秀发髻不露脸。空惆怅!不如上月台,附视山涧峻峭,远眺谷外人烟,若离风尘,飘飘欲仙!

其实,双髻峰顶也并不是高不可攀,从北侧山脊操小径可至,曾探路前往,攀立于“双髻”缝隙间的耸岩,以临空俯视之态,观峰下人头攒动,但闻寺中喧哗,尽详于耳,放声吆喝,如雷公声下,众人仰望而难寻我影,窃乐山中隐遁,甚过瘾凡心。再揽谷中山色,若似庭院,暗叹:一个巴掌大的地方,竟沉淀了那么厚光阴!

双髻峰下,除了可以看看古迹,赏赏风景,歇歇脚、喝喝茶、聊天也是一处好地方,坐下来,且听乡人娓娓道几个故事来。

故事一:很久很久以前,这山中来了个无名老和尚,想寻处地方落脚,先在饮鹿溪源上一岩洞过夜。不料三更被一狐狸推起,自称在此听泉多年,并告知山高处有更宽敞更舒适的洞穴,说完就把老和尚给撞出洞外,不想此仍是梦境。老和尚醒来知此蹊跷,赶紧依梦中狐狸所述上山,果在双髻峰下找到洞穴。只是夜来和尚还未入睡,一神相告:“此为其安身处。”老和尚示怜:“您是神,另找地方容易,我是人,找个地方落脚不容易,能不能借宿?”神觉得和尚有理,就答应和尚:“暂且与你同住吧,待你塑起佛像之日,我便搬离,待你佛像毁了之日,就还我此地。”和尚暗喜,便以岩石为料,打造起了永不能毁的佛像,神方知大意,叹道:“我虽为神,不及人智!”言罢,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白龙山志》有记载:旧传有神住此洞听泉,洞僧梦神借与居,约曰“佛坏赐还”。

民间传,神实为白龙圣母。虽然当年和尚打造了石佛像,无奈文革已被毁尽,印约了“佛坏赐还”,故信徒在重修殿庙时,认为正堂应归还“神”位,由此,今白龙圣母塑在中堂,而佛像移在西偏房。

故事二:据说,双髻峰西北面的山上有一条巨蛇,出没山中,常吃性畜,搞得人心惶惶,乡人每年给它供拜,这蛇仍不知足,反而变本加厉,有时还伤孩童。白龙出世后,白龙娘也造化成仙,母子心系乡人,常做好事。有天白龙娘娘坐在殿上听到乡人诉苦,大为恼怒,就叫来白龙,商量对策。经过观察,大蛇一般都在早上九点出来,白龙娘娘便与白龙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在双髻峰上空,布下了天罗地网。果然不出所料,九点一到,大蛇果然从大山的洞穴里钻出头来,白龙娘娘知道,一旦大蛇整条出来,再斗就难了。都说抓蛇抓“三寸”,就在蛇落出头颈“三寸”时,白龙娘娘和白龙念动咒语,将洞头迅速缩小,死死的掐住大蛇的“三寸”,大蛇拼命的仰头摆脱,无奈被掐着要害,怎么也无法从洞里出来,又不能回去。僵持了整整两个多钟头,大蛇终于没力气了,白龙娘娘抓紧时机,施展了个法术,将蛇头化为岩石,这就是双髻寺西边山顶上的“蛇头岩”。白龙娘娘担心日久天长,洞口岩土松动,大蛇又会出来祸害,就专门让土地爷在“蛇头岩”对面山上看着,土地爷不敢怠慢,日夜守着,不知不觉也化成了岩,这就是“土地公公岩”。

故事三:白龙降蛇的故事本该就此了结,可据传说,住这里的和尚都住不长久,还有不明不白逝去的,八十年代期间,有峃前乡人也在寺中去世,顿时民间谣传纷纷,给双髻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都说是山上蛇精作怪。有日,连正寿、连尚荣及王再昌等人游白龙山,夜宿双髻寺,聊起此传说,也颇为好奇,趁兴于二更时分出来看山色。当晚月夜当空,月色之下,忽见西边山头有一岩似蛇头附冲寺庙,很是凶险,疑这风水对寺庙不利,便商讨以立“仙鹤”予以克制,不久,由王再昌构图设计,连正寿出资,在双髻寺西边岩上,塑了一对白仙鹤,此后,无再闻怪事,确也安了人心。

佛塔及双鹤

据《白龙山志》记载:咸丰三年,飓风夜作,双髻寺后山石崩坠,大数十围,正中龙母神坐及僧房椽瓦,碎如虀(jī)粉,而龙母六像并神炉如人移,置在前楹二丈许无损,卧僧亦无恙,其灵显类如此后,僧公寿为之重建,石工破裂数十百块,方能移去他所。如今白龙娘神像后背,仍靠着当年崩坠的一块巨岩,甚是神奇,由此为证。

年,飓风暴雨夜作,双髻寺后山太子宫被泥石流冲崩,原为宫背的巨岩竟然断裂,顺蕉溪翻滚而下,其势正袭大殿,然近至双髻寺时,偏拐膳房左侧,擦东墙角而过,砸太空亭止,而双髻寺无损,连新浪老人本常住膳房,但当夜得知有台风,没留山中,至第次日清晨上山,发现巨石立于道坦,大惊。事后石工将巨石破裂,筑成东边的围墙及石门。后山被毁的太子宫旧址仍留巨岩断截面,蕉溪岩壁留下巨石滚落时的疤痕,延溪观望,难以想象巨石滚落时何等凶猛。

两次重大天灾,神殿内圣母与人员都无损,被人称奇为“灵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