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九华山与地藏菩萨,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www.yushiels.com/m/
地藏菩萨,因为“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中国的四大菩萨信仰中,地藏菩萨曾受释迦佛付嘱,让他在现在佛释迦牟尼灭度以后,未来佛弥勒未生以前,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也就是说,现在这个世界,是由地藏菩萨来负责的。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苦萨受此重任,便发下誓言,要众生度尽方始成佛:“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为地藏此愿至大,所以又称“大愿”菩萨。又因地狱众生,最为难度,于是地藏又常住地狱,拯救众生,民间也称他为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的信仰北朝时已经传入,隋唐时期逐渐兴盛。九华山,原来称九子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游九子山,见到“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于是与同游者共同写下《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改九子山之名为九华山。在诗中,李白形容九华山“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这座如此充满仙气的山,如何成为地藏的道场呢?这里要从唐时来九华山修行的新罗国太了金乔觉说起。金乔觉,据说是新罗国的王子,法名地藏,为了和地藏苦萨区别,宋代以后这位僧地藏也被称为金地藏。大约于开元六年,地藏来到了九华山,时年二十四岁。唐代费冠卿于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撰写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了他的生平,还说他长相奇异力气也很大,“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这位出身富贵的年轻的新罗僧来到榛莽未辟的九华山,并未讲经论道,而是隐居山中,刻苦地修行头陀苦行;没有住所,每天在山洞中闭目坐禅,遇上毒螯也端坐无念,吃的食物不够就以山中的白土为粮。有一天坐禅的地藏被乡民诸葛节等人发现,见他闭目苦修,“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深深为他的苦行和志向所震惊,“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诸葛节于是与众人为地藏开始修筑住所和寺院,“闻者四集,伐木筑堂,焕乎禅居”。到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又为修筑了化城寺,“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随着地藏和尚的名气越来越大,追随他的弟子逐渐多了起来,还有很多新罗僧人跨海前来追随。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地藏率领僧徒在九华山上开荒种地,种植从新罗带来的良种,包括水稻、茶叶和松树等。陈岩《化城寺》诗注中说:“唐建中中,金地藏依止禅众,有平田数十亩,种黄粒稻。田之上植茶,异于他处,谓茗地源。事后有五钗松,结实香美,皆自新罗移植。”不过即使这样,九华山的生活仍然很艰苦。地藏曾写了一首诗《送童子下山》,诗中写了他送别一位受不了山上寂寞生活的弟子下山的情形,他很豁达地说自己有烟霞相伴,让弟子不用难过:“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唐德宗贞元十年夏,九十九岁的金地藏在九华山圆寂。传说在他去世之时出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山鸣石陨,寺钟坠地。而他的肉身三年不腐,面颜如生,而且撼动骨节有金锁一样响声。这与佛经上所说“菩萨钩锁,百骸吗矣”非常类似。当地的居士和僧众于是认为,僧人地藏就是地藏菩萨转世,为他建立了地藏塔,亦称作肉身宝殿。从此,九华山便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香火兴盛。每逢农历七月三成道日,信众至九华山上朝拜,“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很多僧人也到九华山上结茅筑寺,号称“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又因为化城寺是因地藏所建,是九华山佛教之始,后来在九华山修筑的寺院,都或围绕化成寺,或朝向化城寺。围绕地藏信仰,在九华山又出了关于闵公父子的故事。传说九华山原本是属于闵公的财产。地藏去向闵公化缘,求化一袈裟那么大的地方。闵公同意了。地藏便将自己的袈装拿出来,迎风一展,袈裟变得巨大无比,将整座九华山都罩住了。闵公十分震惊,不仅欣然将九华山赠与了地藏,还皈依了佛教。他的儿子也出家了,成为道明和尚。现在九华山的地藏塑像,常常会有闵公和道明的塑像作为地藏的左右胁侍出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