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灰瓦、石墙,深寂的小巷,杂草丛生的石径,目之所及,满是沧桑与荒凉。唯有思绪,在时光隧道中急驶盘旋,停落在它最辉煌的时刻。这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明的古村落,傍山依水,绿树环绕,凭着古老的泥人技艺曾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延至今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旧保持着星星烛光。它凝聚的不仅是水土混合捏就的物态形体,更是古村落千年文明的灵魂,它是悠悠岁月中承载历史的符号。“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王”,其中“泥人王”指的便是此处,村落位于武汉黄陂云雾山景区境内,因其原始风貎、生态环境保护完好,早在年就被列入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杜鹃花、白鹭鸟并称景区三宝。景区泥塑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唐朝,兴于道光年间,是中国泥塑文化艺术的代表,年被国家中宣部批准为中国泥塑之乡。村子的得名和一对父子有关——泥人王父子,归元寺的五百金身罗汉便出自他们之手,相传这一批塑像之中,第尊和第尊的塑像就是按照王氏父子的面目做成的自塑像。说来也奇,都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古泥人遇水必损是惯像,而这五百金身罗汉却成另例。据史料记载,在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长江发过两次大水,每一次都是将归元寺完全淹没,但归元寺的罗汉在两次洪水的浸泡下仍旧完好保存下来。其实呀,这都得益于泥人的制作过程,原来泥人王在制作这些泥像时,不仅是在泥胚上做文章,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桐油,猪血,糯米以及粘土等。要经过取土、捣合成泥、翻坯、塑型、上窑、上色等多达十几道的工序,刷后晾干然后再刷,如此反复操作长达一年的时间。然后在泥塑底部掏一个小孔,灌水掏出里面的泥胚,如此一来一个遇水不损的泥菩萨就做成了。如今这座古老村落不似曾经的繁华了,现住村民有个,其中有多名村民专职捏泥人,他们说“要把山脚下的泥巴变成钱”。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淳朴的村民选择留在古村落里,继续着祖先留下的古老技艺,用行动去表达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217.html